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2023-11-01 06:58杜志伟曾一鸣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反馈系统步态步行

杜志伟,刘 畅,陈 艳,曾一鸣,王 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康复科;2.神经内科,广州 珠海 510260)

脑血管意外又称为脑卒中,在我国发生率较高,我国人群总体终身患病风险高达39.9%,并且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1]。脑卒中后患者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是偏瘫,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有限。据统计,70%~80%的偏瘫患者存在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2]。有研究表明,Pro-kin平衡仪训练能通过提高偏瘫患者躯干的控制能力改善平衡[3];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能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目前,应用Pro-kin平衡仪及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研究较少见,本研究通过在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联合应用Pro-kin平衡仪及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探究了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12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偏瘫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0.29±5.23)岁;卒中类型:脑出血11例,脑梗死23例;平均病程(100.03±17.36)d。研究组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49.62±6.88)岁;卒中类型:脑出血13例,脑梗死21例;平均病程(101.41±16.57)d。2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依从性良好,未发生病例脱落事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2021-hs-51)。

1.1.2纳入标准 (1)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和推荐的《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2)生命体征平稳,年龄18~75岁,病程6个月以内;(3)单侧瘫痪,辅助下能步行12 m以上;(4)神志清楚,能理解配合并完成治疗;(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伴严重心、肺、肝、肾、骨骼、肌肉功能障碍等;(2)认知障碍无法配合训练。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内科护理及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转移训练、肌力训练、牵伸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促进下肢的主动运动和控制训练:(1)站立平衡训练。治疗师在患者患侧辅助患者站立,引导患者在站立位进行躯干和骨盆的移动训练。(2)迈步训练。治疗师引导患者健患侧下肢交替向前迈步,并保持身体平衡;在迈步位进行患侧下肢的屈伸活动训练。(3)步行训练。根据患者情况辅助进行平行杠内外的步行训练,辅助患者在步行过程中控制患者骨盆的移动,并提醒下肢各关节在步行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活动角度,引导患者正确步态的出现。

1.2.1.1对照组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采用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进行训练,辅助患者仰卧在训练床上用绑带固定患者的躯干、骨盆、膝关节及足,并使用减重带进行适当减重,调整患者由仰卧位至直立位,设定膝关节活动角度为0~30°,根据患者情况设定训练模式为被动运动、主被动运动或主动模式。每次训练包括40 min的常规训练和20 min的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每周训练6次,连续治疗6周。

1.2.1.2研究组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采用意大利TecnoBody生产的Pro-Kin 252平衡仪进行平衡训练,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放在患者两侧骨盆,辅助患者站立在Pro-kin平衡仪上,根据患者情况双足分别采用与肩同宽、迈步及双足并立3种站立姿势,患者通过控制重心的移动,移动屏幕上的光标来进行重心移动控制训练。患者完成Pro-kin平衡仪训练后进行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嘱患者在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过程中尽量主动配合训练,双上肢可随下肢模拟的步行动作进行前后摆动。每次训练包括20 min的常规训练和20 min的Pro-kin平衡仪训练及20 min的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每周训练6次,连续治疗6周。

1.2.2观察指标

1.2.2.1平衡能力评估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BBS共14个评估项目,每个项评定分为0~4分5个功能等级计分,0分表示不能完成或需大量帮助才能完成;4分则表示能正常完成所有检查动作。满分为56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强。总分0~<20分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乘坐轮椅;20~<40分为具有一定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辅助下步行;40~56分为平衡功能较好,患者可独立步行。<40分提示具有跌倒的危险[6]。

1.2.2.2下肢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LE)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FMA-LE共17个评估项目,各项目评分范围均为0~2分,总分为0~34分。分值越低表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7]。

1.2.2.3步行功能评估 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步速、步长、步宽)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功能。Gait Watch能利用无线人体传感器实时采集患者各种步态中髋、膝、踝各关节的重要参数,以三维骨骼动画的形式全程记录下来,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客观地量化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状态[8]。

2 结 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后BBS、FMA-LE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BBS、FMA-L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6周后BBS评分、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治疗6周后BBS、FMA-L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BBS、FMA-LE评分比较分)

2.2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功能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长、步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6周后步速、步长、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治疗6周后步速、步长、步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比较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长比较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宽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后患者会遗留各种功能障碍,其中平衡与步行功能障碍是阻碍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的重要因素[9]。人体平衡能力的维持需完善的感觉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参与,而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系统的损伤,失去了对低位中枢系统的控制能力。偏瘫患者感觉系统障碍使偏瘫患者无法通过皮肤感觉、本体感觉来感受身体重心与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与运动方向;视觉系统与前庭系统缺损使患者平衡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无法协调运动来调整身体平衡[10]。

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与步行功能相关[11]。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肢负重能力的不足、重心转移能力缺乏、转移稳定性的下降等,严重影响了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而脑卒中患者失去大脑中枢神经的调控,其肌张力异常及肌力协调能力的紊乱,进一步加重了患者步态的异常[12]。有研究表明,平衡功能训练可促进偏瘫患者躯干的稳定,改善患肢负重,从而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平衡与步行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神经发育疗法、减重训练、感觉训练、传统医学训练、康复功能的应用训练等,各种方法对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3]。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训练涉及多系统功能,需给予综合性治疗,单一的训练方法无法满足患者的训练需求。

本研究采用的Pro-kin平衡仪训练可利用视觉反馈,调动患者参与训练的积极性,通过激活本体感觉的参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12-13]。也有研究表明,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能通过重复输入感觉信息,强化正确的步态训练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14]。本研究通过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联合应用Pro-kin平衡仪与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发现,其可显著提高患者平衡能力,改善患者步态。

本研究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FMA-LE评分、步速、步长、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促进下肢活动。有学者指出,强化平衡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和运动能力[15]。有研究表明,平衡训练可强化偏瘫患者负重能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16]。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但也有学者指出,常规平衡康复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中以被动操作为主,训练缺乏持续性,训练效率低、治疗师负担重,患者主动参与较少,效果不够理想[17]。本研究研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治疗后BBS评分、FMA-LE评分、步速、步长、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步速、步长、步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ro-kin平衡仪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能改善患者平衡能力,纠正患者的异常步态,提高患者步行转移功能,联合治疗比传统康复治疗的效果更佳。Pro-kin平衡仪训练联合下肢智能反馈系统的机制如下:(1)Pro-kin平衡仪训练为患者提供了视觉反馈训练,使患者通过观察屏幕上的点来调节躯干及重心控制,激活躯体本体感受器,从而提升平衡控制能力[18-19];通过改变双足的站立位置,进一步提高患者在不稳定平面上的控制能力,更能调动躯干核心控制,有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20]。(2)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能在减重体位下进行步行训练,患者负担较少,更容易进行步态的训练[21];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能自动检测患者下肢肌肉痉挛的发生,并主动进行运动方式的调整,进而有助于降低患者肌张力;有研究表明,下肢肌张力高是影响偏瘫患者下肢各关节运动功能的关键,减轻下肢肌肉痉挛可改善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步行模式[22];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能对关节进行持续重复的关节运动刺激,从而激活下肢各关节、肌腱的感受器,增加本体感觉输入,促进下肢控制能力的提高[23-24]。下肢智能反馈系统的主被动模式可增加患者的运动反馈,调动患者的训练积极性。(3)Pro-kin平衡仪与下肢智能反馈系统的联合应用使得训练强度可量化,循序渐进,患者容易接受;训练过程可控,重复性强;操作简单,治疗安全,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率[25-26]。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研究样本量较少,治疗时间较短,缺乏长期随访,可能对研究结果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影响,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联合应用Pro-kin平衡仪及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进行长期随访,以便掌握该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Pro-kin平衡仪及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有利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其步态,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反馈系统步态步行
步态异常,老年人应警惕这些疾病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基于ZigBee技术的交互式智能教学反馈系统设计
从步行到奔跑
一种用于生物刺激反馈系统的新型刺激电流源
便宜假肢能模仿正常步态
基于WiFi-SMS的互动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