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城市生活性街道更新研究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蓝村路美丽街区建设为例

2023-11-02 08:07赖益萌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19期
关键词:塘桥街道绿化

赖益萌

1 街区概况

1.1 塘桥街道

蓝村路所在的塘桥街道因江而兴,是浦东、浦西间的交通枢纽,塘桥渡口承载了上海浦江摆渡的重要历史记忆。20 世纪90 年代,塘桥紧跟浦东开发开放的步伐,肩负“浦东中心城”陆家嘴-花木分区的开发重任,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浦东再开发的着力点聚焦于金色中环、五彩滨江和一轴五城。塘桥面朝五彩滨江,同时处于陆家嘴金融城与世博前滩的双辐射区域。

1.2 蓝村路

蓝村路东至杨高南路,西至南泉路,全长为1 km,是具有数十年历史的知名美食街。20 世纪末,火锅刚进入上海时,蓝村路上开有3 家火锅店,其他商家看到机遇纷纷入驻,使其成为了“火锅一条街”。

2005 年12 月,地铁4 号线的开通为蓝村路带来了更多的人流。但同时,蓝村路的火锅业因同质化严重出现颓势,开始向其他中餐转型,成为与浦西长寿路相匹敌的“美食一条街”。蓝村路的道路绿化形式别具特色,行道树单侧双排种植,形成宽绿化的基底条件。双排植物是色叶法桐和常绿香樟的组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林荫道,如图1 所示。

图1 蓝村路航拍(来源:网络)

2 蓝村路面临的问题

2.1 有人流,缺人气

蓝村路地处三轨交汇处,周边商务楼宇林立,人群集聚度较高,大量原住居民和地铁通勤人群经过此地,因此交通较为混乱。

蓝村路站地铁出入口位于蓝村路与东方路交叉口,交通堵塞问题比较严重,如机动车占用公共空间、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等问题,如图2、图3所示。混乱的交通造成的安全隐患令蓝村路的舒适性大打折扣,而且此处缺乏驻足、休憩的场地,导致蓝村路虽然来往人群密集,却仍缺少人气。

图2 蓝村路东方路口(来源:作者自摄)

图3 蓝村路地铁站旁(来源:作者自摄)

2.2 有烟火气,缺品质感

蓝村路的业态丰富,餐饮业较为发达,以生活居住功能为主,居住区的大门沿街面布置,人行交通依赖沿街的人行道,生活氛围浓厚,如图4所示。但是街区整体色调比较灰暗,行走空间品质不高,外卖车辆和运输车辆时常造成道路堵塞。人行道绿化分隔带被栏杆围合,导致绿化池成为卫生死角,环卫人员不易清理,而且绿化池压缩人行空间,体验感不佳。店招店牌较为陈旧,形式、色彩多样,缺乏精致的立面风貌。

图4 蓝村路业态(来源:作者自摄)

2.3 有特色,缺记忆点

蓝村路有法桐+香樟的双行道树特点,但缺乏深入的文化性记忆特征。虽有闻名了十余年的美食街,但蓝村路的品牌彰显力不足,缺乏较醒目的展示标识和承载区域特色文化的空间。

3 更新方法和途径

蓝村路是典型的生活性街道,小区出入口开在道路两侧。针对其特点,可以利用街巷转角空间、小区出入口空间和建筑退界空间打造小游园、微绿地,增加片区的绿视率[1]。蓝村路的街道更新以节约成本、可实施性强为目标,通过轻介入的方式提升人行空间,挖掘潜力空间,协调街道风貌,并对重要节点进行艺术赋能。

3.1 重点区域融入街道文化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条街巷都有自己的故事,久而久之便沉淀出文化特色[2]。蓝村路与东方路交叉口是此区域重要的交通节点,人流量庞大,是进入蓝村路的交通入口,也是了解蓝村路的重要窗口。

要重点解决好此区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在此展示街区文化,以提升街道气质,具体为:

1)通过平面设计,将塘桥街道的行政区域轮廓以公共艺术标识的形式设置在主要的视觉界面;

2)通过对塘桥文化的研究,提炼出独特的渡口文化,经过元素提取形成唯美柔和的曲线,运用于店招店牌、休憩坐凳和地面铺装等多个方面。

3.2 消极空间实用化和美观化

街道中的消极空间是指无利用、无景观、无价值的“三无”空间,给社区安全的维护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要把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并将其作为社区更新改造的思路[3]。

如何活化和美化消极空间,是美丽街区建设中需要突破的重要一环,应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改进:

1)打开原本围合的绿化种植区域。取消围栏就是去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工屏障,使人与绿化更加亲近。拆除围栏后,可以在绿化区域设置休憩座椅等便民设施。

2)利用原有的台阶高差打造市民休憩场地。功能单一的场地台阶在城市街道中的作用并不显著,甚至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更新改造,在台阶上增加休憩座面、绿化种植和公共艺术装置等,能够缓解城市休憩空间不足、绿化空间不足等问题。

3)将废弃通道场景化。整体考虑生活所需的辅助设施、活动设施、景观绿化设施与建筑空间,真正实现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最终目标[4]。被沿街商业的附属设施占据的废弃的小区通道,不但是卫生死角,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场景化设计,赋予通道空间公共功能,如休憩、共享学习等邻里服务功能,是点亮美丽街区的有效环节。

3.3 为街道定制独特色彩

街道风貌里最先声夺人的就是色彩。色彩作为人的第一视觉,甚至能够掩盖街道空间的三维形态[5]。种植行道树是常见的绿化遮阴方式,然而较窄的人行道在行道树的遮蔽下会给人带来空间昏暗、行走压抑的体验,如果沿街立面的颜色较为灰暗,则会加重这一感受。因此,美丽街区研究要将立面色彩的设计作为提升街道品质的另一种方法。

采用低饱和度的亮色系作为街区色彩的主基调,低饱和度给人更加柔和的视觉感受,而且能与周边环境更好地进行融合。暖色系与街道的美食文化相契合,考虑到蓝村路以餐饮业态为主,可选取橙色为街道色彩的点缀色,主要运用于店招店牌、围墙、小区门头、休憩坐凳等。街道色彩大范围空间主要以沉稳的浅灰色系为主,但在局部区域使用低饱和度的橙色,呈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显特色的效果。

3.4 让街道成为商业的拓展空间

在生活性功能为主的街道中,底商与人行空间关系紧密。商业前场区域和绿化区域可以为街道承载更多的商业延展属性,注入更多烟火人气,具体为:

1)增加外摆休憩座椅。开辟商店前的人行道作为商业的附属空间,蓝村路小吃店和饮品店多,专门为其打造店前室外吧台、室外卡座等,营造出室外商业氛围和街道浓厚的美食氛围。

2)结合绿化设置休憩设施。蓝村路的绿化池是常见的街道绿化形式,设计时打破了单一的绿化池形式,压缩绿化池,减少部分绿化面积,营造出室外休憩空间。

3.5 优化绿化空间和种植形式

街道的绿化是城市的“净化器”,也是柔化边界的“环境使者”,优秀的绿化空间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体验。在城市绿化提升过程中,要寻求突破,研究特定环境下不同的街道绿化形式。

蓝村路的绿化分隔带是单一的直线式绿化分隔带,这类种植形式常用于安全隔离人行与车行,绿化搭配形式千篇一律,缺少特色。

蓝村路的绿化分隔带改造要优化绿化空间和种植形式:

1)取消行道树下冗余的绿化池,植入城市家具。人行空间在街道中较为有限,取消部分绿化池,变成休憩、交谈的邻里空间,以此最大化利用街道空间,活化街道氛围,通透人行视线。

2)针对不同的绿化区域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以分隔功能为主要的绿化区域,种植方式以简洁大气为主。选择80%木本植物+20%草本植物的组合形式,灌木选取低维护、耐修剪的色叶植物品种,如瓜子黄杨和红叶石楠,花卉选择常绿萱草+常绿鸢尾+百子莲+黄金菊+毛鹃的组合形式。在街角绿地、节点组团绿化等具有观赏需求的区域,要选择疏密有致、季相多样的植物搭配。选择80%草本植物+20%木本植物的组合形式,灌木选择瓜子黄杨和红花檵木,乔木选择日本早樱+丛生乌桕+金桂+红枫+丛生紫荆+北美海棠+造型黑松的组合形式,花卉选择常绿萱草+毛鹃+黄金菊+绣球+常绿鸢尾+百子莲的组合形式。

3.6 灯光设计

蓝村路这种以餐饮业为主的街道,夜晚经济、夜市文化尤为重要,灯光照明的设计在街道更新设计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1)灯光照明设计要以功能化为主,在重要节点营造氛围感。一条街道如果处处是耀眼的光亮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在照明设计中要有重点地布置灯光设施。例如,在绿化空间上点缀萤火虫灯,在围墙上设置点状壁灯,在重点的休憩区域设置漫反射灯带,在重点的街角节点和艺术小品区域设置投射灯。

2)灯光的色温要以柔和的暖色系为主。以餐饮业为主的蓝村路是生活性街道,灯光的颜色不宜过多,要以暖色调为主并在统一中寻求变化,灯光不宜直射人眼,避免形成视觉疲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蓝村路这一典型生活街道的更新改造研究,分析此类街道面临的问题,提出小而美的生活性街道更新、营造策略,力求为类似的街道更新提供思路,为城市的更新建设提供路径方法。

猜你喜欢
塘桥街道绿化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教师作品
热闹的街道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热闹的街道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SLM轻质混合料在秀春塘桥接坡挡墙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