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新路径

2023-11-05 07:44孙宝林
炎黄地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博物馆

孙宝林

在历史发展中,所有积累并传承下来的相关遗存与物品,都被称作文物。作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主体,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典藏和展览文物、传播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职责。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发挥文物价值,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必须加强博物馆文物保护,引入科学的保护手段。对此,尝试从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意义和原则着手,分析当下面临的一些困境,提出相关发展路径。

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是承载传统文化与历史文明的重要介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文物研究,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历史,明确具体的社会形态与意識,掌握各时期的文化信息与民众智慧,从而有效丰富民众文化情感,推进文化传播。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文物之多,蕴含的意义之深,可谓世界之最。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可以有效典藏、保存、修复、展示、研究文物,是当前进行文物管理的重要场所,有利于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中国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有必要重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护促进传承,使文物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下去,所以对具体的保护与传承发展路径进行探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博物馆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意义和原则

重要意义

1.有利于文物保护修复

博物馆除了要进行文物陈列展览外,还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并根据文物实际状况进行有效修复。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内的文物修复技术也在持续提升,甚至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统一制订修复计划,展开数字化模拟修复,从而提前掌握修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项问题,实现科学修复。譬如一些古籍出土后存在缺字、少页等现象,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处理后,可以极大地还原书籍本身的面貌,有利于加强文物保护,为文化全面传承及发展夯实基础。

2.有利于文物全面共享

虽然博物馆具有展陈文物的功能,但还要兼顾文物保护,这对实际的展陈环境、场地、时间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有些文物经过成百上千年时间的洗礼,材质比较脆弱,不仅不便于展览,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学术研究。目前一些博物馆内虽馆藏丰富,但为了保护文物,很多文物并不能直接进行展示,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作用的发挥。目前,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力量,使博物馆实现数字化展览,可以更大程度实现文物展示与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基本的展陈目的,还能有效保护文物,为文物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

3.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各种文化彼此交织,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基础地位,同时社会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继承与弘扬。历史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其中留存下的各类文物内涵丰富,不仅承载着历史发展的痕迹,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正确保护文物,能更好地引导大众感知其中的文化魅力与民族精神,增强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从而推进历史文化的持续传承。

核心原则

1.安全性

博物馆对文物进行保护是为了延长文物寿命,所以要尽可能避免在保护过程中的二次伤害,坚持安全原则,绝不能直接采取难度过高或较为冒险的修复手段,所用修复材料也要保证环保,尽可能节约资源,以提高材料利用率。在实际保护前还需制定完善的工作规划和流程,及时找出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减少给文物带来的破坏。另外,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修复要求,始终坚持安全原则虽然可能会导致最终效果无法保证,但能有效降低给文物带来的伤害,把握修复周期,实现对文物的科学保护与持续传承。

2.先进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使得文物修复技术与材料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参与保护工作的博物馆人员还需持续学习先进的保护手段,不断对传统保护方法进行优化与革新。文物保护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因此在开展工作中不能过度以偏概全,而是要全方位审视保护方案,比如,文物保存温湿度等都会给文物品质带来影响,所以必须进行综合考量与全面分析,以实现对文物长期的传承发展。

3.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情况进行精准判断,确保保护方案的合理性。文物保护涉及领域众多,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经验,如此才能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保护。比如在面对多项保护方案时要运用科学手段进行比对,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从而及时进行调控,避免问题出现。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保护与继承不协调

从现实情况来看,各级博物馆都珍藏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其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显著。虽然博物馆采取的保护手段都比较先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文物质量较高,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影响了文物价值的发挥,也使文物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

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管理逐渐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虽然文物保护发展时间不长,但基本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未来社会中,技术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深刻,这就给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一定挑战,尤其是一些基层博物馆,开展保护工作信息化会直接面临一些问题,如数据库建设不完全、服务系统较弱等,不利于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

投入资金整体较少

从目前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短缺是其中最典型的问题,资金缺乏容易导致保存措施不完备、安保系统不全面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内的博物馆大多属于非营利机构,其资金基本依靠政府的直接支持,外来资金在馆内的应用相对较少,而一般政府资金投入比较有限,博物馆难以依靠政府资金完全支撑各项保护与继承工作。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路径

落实博物馆的基础工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博物馆内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能全面提升博物馆展陈效果和文物保护水平。如夹胶钢化玻璃制作的展柜通常比较坚固,能避免文物因遇到意外状况而受损。而结合文物性能实时调控博物馆内温湿度,能有效维持文物的出土状态。其一,在日常管理保护中,保存库、陈设室都要安装温湿度监测器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及时进行调控,或者使用化学调试剂实时调节。其二,博物馆内外空气交换和流通,都易给博物馆的温湿度、空气成分带来影响,所以还需对展示柜实施密封化处理,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要尽可能减少其和空气的接触,避免环境变动引起文物变质、发霉等问题。其三,博物馆内所有文物都要避免靠近紫外线、灯光等热源,尤其要避免灯光直接照射文物。其四,定期用空气净化器进行除尘、除螨,防止灰塵给文物安全造成影响。其五,博物馆内所有材料的选择都要科学合理,要严格控制材料质量,避免使用含有甲醛等有毒气体的材料。

2.完善文物管理制度

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应建立在健全文保制度的基础之上,因此还需基于不同时期文物的实际特点和当前的文物保护政策拟定相关管理制度,如《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除此之外,首先,应将藏品档案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进行备案,防止档案丢失或缺损。其次,基于博物馆的实际状况针对开闭馆、应急疏散、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文物提用等建立专项制度,实现凡事有章可循,以减少出现问题后无处追责的情况。比如对于文物提用,要根据文物级别,基于领导审批权限报批,填写凭证,办理提用手续;文物一旦提用,应由提用部门与人员负责文物安全保护工作;提用文物归馆时,应认真核对文物状况、数量,办好手续,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并向上报告,由上级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意见记录在档案中。

加强引入先进技术

1.引入先进技术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还需借助信息技术促使文物管理的数字化发展,持续提升文物管理质量。首先,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绝大多数文物都比较脆弱,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安保措施往往比较严格,从而导致观赏者难以窥见其全貌,也无法充分了解文物的艺术和欣赏价值。对此,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进行文物信息的采集、合成、剪辑,使文物实现图形化、数字化,确保观赏者在虚拟环境中能够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其次,将瞳孔、面部识别等技术等应用到文物库房管理中,外出展览时给文物设置定位系统和红外线监视仪,以便在出现意外情况后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再次,在文物修复保护中引入现代技术,根据文物实际保存情况采取合适的保护措施,比如可以运用X射线技术对青铜器表面的锈蚀物成分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存在有害锈,了解具体的腐蚀程度,从而为后续焊接、整形等修复保护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最后,在博物馆内设置数字化展厅,利用虚拟现实、全景漫游等相关技术,带领参观者深入体会文物的价值,沉浸式体验文物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为文物的继承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监管系统

为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继承发展,还需建立专门的文物管理系统,针对文物管理状况进行日常检查,同时也为公众参与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渠道。对于该系统的建立可以尝试从这几方面入手。其一,法律法规平台。即建立文物法规平台,将目前所有和文物保护、继承相关的法律规范都整理出来,在给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政策导向的同时,为公众创建一条了解文物政策的相关渠道。其二,文物信息平台。在该平台集中展示全馆内所有文物的信息,同时运用数据库叠加的形式统一发布,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的相互结合,丰富文物信息,在促进文物保护的同时,为公众了解文物信息提供一个入口。其三,文物保护项目平台。由项目实施方在该平台上提交申请,及时更新项目内容,确保项目开展过程公开透明,便于公众和文物管理人员随时监督。其四,文物动态监测平台。在该平台中,连接馆内各区域的文物监控点,记录监控数据,以便在出现异常状况后及时发现并处理。

创新文物保护传承理念

1.文物保护层面

文物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各级博物馆基础设施基本齐全,一些重要的博物馆内甚至拥有与世界顶尖技术相适应的精密设备。要对文物进行全方位保护,以保证文物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博物馆及时转变思维,持续完善文物保护与传承思维,打破固有思维限制,建立古今共享模式,真正利用文物本身深层次理解其中蕴含的真实文化,为现代人建立更为完善的审美体系与精神世界,并为文物的持续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2.文物传承层面

从目前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来看,部分还停留在对文物本身的管理上,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开发较少。为此,在充分落实文物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后,还需要深度开发其中的文化价值,合理研究,使大众充分了解文物所处时代的历史状况与人文景观。比如博物馆可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展览活动,基于历史专题,对不同朝代的文物进行统一展览,使参观者充分了解历史发展进程;或加强与传媒机构的合作,制作与各项文物相关的综艺节目,具体可以参考《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使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与文物展开充分交流,在获得一定文物滋养的基础上充分感知传统文化。同时,还要为前往博物馆的参观者创造更多互动机会,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其主动表达自身所思所想,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优化文物保护传承宣教

1.加大宣传教育

单纯依靠工作人员的力量进行文物保护与传承,难以真正实现博物馆的工作目标,因此需要尽可能调动全社会力量,建立多方合作、全面监管的文物保护与传承格局。在新媒体时代下,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对文物保护宣传教育途径进行拓展。基于新媒体受众范围广、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度及时告知公众,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到对职能机构的监督过程中,促使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2.培养高质量人才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支持,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培育,使更多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技术在文物保护和传承中得到广泛应用,强化工作质量。具体来说,应定期针对在职人员展开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在馆开展学术讲座,更好地指导馆内工作人员实施文物保护与传承,全面优化馆内环境,保证文物安全。

时代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和继承发展手段的革新,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文物保护仍然面临着一定困境,如资金投入整体较低、信息化水平较低、保护与继承不协调等。为进一步延续文物寿命,提高保存期限,促进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必须落实博物馆的基础工作,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持续创新文物保护传承理念,优化文物保护传承宣教,以实现对文物的合理保护,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山西博物院)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文物博物馆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