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新型导管和支架的发展与优化

2023-11-05 09:33宋扬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30021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19期
关键词:经皮心功能导管

宋扬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 300211)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新型导管和支架的发展与优化。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探究经新型导管与支架介入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前相比,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与支架介入治疗前相比,支架介入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上升(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行新型导管与支架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临床疗效,以此促进预后效果改善。

冠心病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管腔闭塞或狭窄所造成,为成人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因素,同时,冠心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动脉粥样硬化等有一定关系,近来此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不断趋向年轻化发展[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需进行定期检查、长期进服抗栓类药物,为患者造成严重的经济压力,且加上长时间受到病症的折磨,生理功能及部分身体功能异常的变化,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负面不良情绪,进而产生社会功能异常及社会角色障碍等问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3]。近来,临床上对冠心病治疗主要手段为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而支架及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均是临床上较为重要的介入措施,了解新型导管及支架介入治疗分别对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起到的作用,对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参考[4]。基于此,分析新型导管和支架介入治疗的发展及改善的不足,以期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指明方向。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男45例,女35例;年龄45~76岁,平均(60.36±4.41)岁;体质量指数19~25kg/m2,平均(22.25±1.30)kg/m2;病程1~9年,平均(7.21±1.32)年;入院时的病症类型:心肌缺血有12例,心绞痛有17例,心肌梗死有24例,陈旧性心梗有27例。均经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脏康复基层指南(2020年)》[5]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要求;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超过40%;四肢肢体活动未出现异常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认知、语言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支气管炎、肺炎、慢性肺阻塞性疾病等患者;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症状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5%;伴有室壁瘤出现者;伴有严重的恶性肿瘤者;伴有严重的内分泌疾病者;存在其他脏器功能严重异常者;伴有免疫功能、凝血系统异常者;临床病历资料收集不全。

1.2 方法

术前给予所有患者硫酸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75mg/片)口服300mg,1次/d;阿司匹林(拜耳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mg/片),口服300mg,1次/d;鞘内注射肝素钠注射液(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05,规格:2mL/12500U)注入3000U/次。

经新型导管介入治疗:通过动脉鞘选择指引管,先通过引导丝(0.36mm)放至冠状动脉血管的远端,再通过球囊对狭窄位置给予扩张处理,直到血栓位置,在X射线辅助下将导管的尾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将导管来回抽取,与血管造影结合发现无显著的血栓迹象或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明显改善为止,放入支架。

支架介入治疗:术后与血管造影相结合显示确切的冠状动脉,导丝经梗死相关导管出现闭塞病变之后,通过球囊扩张处理狭窄位置,待狭窄部位前向血流获得显著改善后放置支架。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3.1 心功能检测

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后通过心电图检测结果,观察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LVEF水平,分析患者分别通过新型导管、支架进行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

1.3.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检测

对所有受试者给予调查随访,均随访1年,随访形式包含门诊问诊、上门随访、短信电话等,内容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死亡等发生情况,以此探究患者分别经新型导管、支架介入治疗后不良状况的改善状况。

1.3.3 临床疗效评估

治疗后评估患者经新型导管、支架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等级下降2级,心功能指标监测相对正常;有效:心功能指标检测有所改善,心功能缓轻1级;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一般资料、临床疗效等计量资料经Levene法检测具备方差齐性,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患者经新型导管与支架介入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对比

如表1、2所示,与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前相比,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后的LVEDD水平降低,LVEF水平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支架介入治疗前相比,支架介入治疗后的LVEDD水平下降,LVEF水平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患者经新型导管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对比(n=80,±s)

表1.患者经新型导管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对比(n=80,±s)

组别LVEDD(mm)LVEF(%)治疗前48.62±3.51 52.19±5.25治疗后42.30±2.45a 65.27±6.30a t 13.206 14.266 P 0.001 0.001

表2.患者经支架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对比(n=80,±s)

表2.患者经支架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对比(n=80,±s)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LVEDD(mm)LVEF(%)治疗前48.51±3.42 53.30±5.31治疗后41.22±2.50a 66.23±6.36a t 15.392 13.958 P 0.001 0.001

2.2 患者经新型导管与支架介入治疗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如表3、4所示,与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前对比,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支架介入治疗前对比,支架介入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3.患者经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80,n/%)

表4.患者经支架介入治疗前、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80,n/%)

2.3 患者经新型导管与支架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对比

如表5、6所示,与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前比较,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有所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支架介入治疗前比较,支架介入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有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5.患者经新型导管介入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n=80,n/%)

表6.患者经支架介入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n=80,n/%)

3.讨论

冠心病为一类心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上相对常见,指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类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导致该病发生的因素较多,以老年群体居多,使得治疗该病的难度加剧,近年来对冠心病治疗多以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为主[6,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被国外的医学界确认为是诊治冠心病的有效措施,按统计分析显示,国内平均每百万的人群中约有400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置入的支架平均数目约为1.5只[8]。研究显示,由于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冠心病患者选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手术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的结果也有所不同[9]。

现有的介入导管包括导管体、导管柄及狭窄密封圈;而新型介入导管包含有导管体、导管柄、狭窄密封圈、分支导管柄、手动开关式止血阀、活瓣式止血阀、分支管柄管腔[10]。新型导管介入治疗时,在导管及导丝插进某一段血管后,若需观察导管置入血管深度可否合适时,或需明确导管可否进到预定的靶血管中时,无需从导管中取出导丝,可通过分支管柄与注射器相接连,从分支管柄的管腔可通过导丝外周与导管管腔的内壁间的间隙向血管中输注造影试剂,了解及检测导管所在部位可否合适,在不用分支管柄的情况下,可关闭止血阀,使得插管的整个过程有较好的连续性,相比于现用的介入导管更准确、便捷、快速,使插管操作更便利[11]。目前,新型介入导管相较于现有介入导管制作及设计的成本较高,但并非消耗原材料的成本较高,而是生产设备的成本较高所导致,故随着生产技术及设备不断改善,与现用的介入导管的成本消耗基本相似[12]。首个冠脉支架介入出现于1986年,支架介入治疗为一项微创手术,操作较简便,主要是经扩增患者血管的初始管径得到良好效果,有着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术后改善快等特征,现已为临床首选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经临床实践显示,部分少数患者给予支架介入治疗后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事件[13]。随着新支架不断出现且获取应用资格,支架应用有较广阔的前景,早期支架介入存在一系列不足,而新支架具有长度可塑性、高柔韧性等特点,使其问题得到明显改善[14]。本文研究发现,通过对冠心病患者使用冠脉新型导管、支架介入治疗,可使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表达下降,临床总有效率、LVEF表达升高,与其他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15]。表明分析,新型导管介入治疗、支架介入治疗的发展,并及时改善存在不足,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应用新型导管及支架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减少预后不良事件的出现,但需及时有效优化新型导管介入治疗与支架介入治疗的不足,为临床干预冠心病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经皮心功能导管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心功能如何分级?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