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后留置硬膜外管预防治疗术后近期残余疼痛的研究

2023-11-05 09:33覃刚梁伟明覃武鹏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广西柳州545002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19期
关键词:成形术硬膜外椎体

覃刚 梁伟明 覃武鹏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广西 柳州 545002)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后预防性留置硬膜外管,观察对患者术后近期残余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100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格法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术后常规拔出穿刺针,通过注射或口服药物进行镇痛,观察组留置硬膜外管,经导管注射药物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患者腰椎功能。结果:术后观察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疼痛缓解、医疗费用、住院时间、ODI指数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留置硬膜外管在椎体成形术后近期残余疼痛的预防治疗中,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缩短残余疼痛缓解时间,同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并对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具有一定帮助。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均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部分患者因未及时接受治疗,导致患者死亡[1]。临床对本病主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PVP手术治疗因具有操作简单、止痛效果良好、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等优点,被广大学者、医师所认可,在临床治疗方面发挥巨大作用[2,3]。尽管PVP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技术相当成熟,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术后仍然有部分患者存在残余疼痛,影响患者治疗效果[4]。如何有效缓解术后残余疼痛,成为临床关注热点。术后留置硬膜外管是一种新的干预措施,可通过预留导管将镇痛药物直接作用于疼痛点,更好地发挥镇痛效果[5,6]。本研究即纳入2019年7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100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作观察,分析术后留置硬膜外管在预防术后残余疼痛中的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5月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采取随机数字表格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24例,年龄54~73岁,平均(62.54±5.06)岁;观察组50例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22例,年龄55~74岁,平均(63.02±5.47)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符合PVP手术指征,无相关禁忌证;②入组患者年龄≥18岁;③患者自愿接受PVP手术治疗;④患者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椎体骨折,单纯椎体压缩椎管,无脊髓压迫;⑤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⑥患者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恶性肿瘤疾病;②存在脊柱转移性肿瘤;③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④存在心律失常;⑤明显手术禁忌证;⑥合并精神或神经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PVP手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术后完成骨水泥注入后,将针芯插入,骨水泥完全硬化之后,将其退出,对穿刺点压迫数分钟。术后给予患者1次复方双氯芬酸钠2mL(海口康力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438),术后12h常规再次注射1次,术后24h至术后72h如出现疼痛均即注射1次,每次用法用量均同。

观察组患者采取术后预防性留置硬膜外管,即:在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完成后插入探针,拔出经皮椎体成形穿刺针,体外清理穿刺针内残余骨水泥,测试硬膜外导管能顺利通过穿刺针,再次沿探针将穿刺针插入椎体椎弓根,不超过椎体后壁,拔出探针,利用原穿刺针工作通道置入硬膜外管于左右两侧椎弓根内,退出穿刺针,硬膜外导管留置,固定,穿刺点压迫数分钟。组术后即通过两侧硬膜外导管注射1次甲磺酸罗哌卡因(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46)分别5mL,共10mL 119.2mg,术后12h常规再次向硬膜外导管注射1次,术后24h至术后72h如出现疼痛均即注射1次,每次用法用量均同。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患者术前、术后1d、3d、7d使用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Pain Simulation,VAS)进行评价,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患者疼痛水平越严重。

记录患者术后残余疼痛出现时间、缓解时间。

术后参与疼痛缓解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评价:完全缓解,即无任何疼痛感觉;部分缓解:即术后患者疼痛轻微,对睡眠、生活等不造成影响;轻度缓解:即患者仍然存在明显疼痛感,但疼痛程度有所缓解;无效:即术后疼痛仍然严重。疼痛缓解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7]。

记录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置管时间、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

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指数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价,采取0~5分评价,涉及6个项目,包括站立、洗脸穿衣、坐、举重物、睡觉、性生活、行走、旅行等,总分50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差[8]。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情况

分析显示,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7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低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n=50,±s,分)

表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n=50,±s,分)

注:与术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bP<0.05

组别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7d观察组7.15±1.82 3.28±0.40ab 2.41±0.29ab 1.16±0.33ab对照组7.20±1.76 3.76±0.32a 3.17±0.32a 2.94±0.27a t 0.152 7.258 13.631 14.170 P 0.878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残余疼痛出现时间、缓解时间比较

分析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残余疼痛出现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残余疼痛缓解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残余疼痛出现时间、缓解时间比较(n=50,±s)

表2.两组患者残余疼痛出现时间、缓解时间比较(n=50,±s)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组别残余疼痛出现时间(h) 残余疼痛缓解时间(d)观察组17.65±3.24 4.14±1.02a对照组18.12±4.44 6.79±1.35 t 0.662 12.131 P 0.509 0.000

2.3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有效情况比较

数据统计,观察组患者术后1d、3d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残余疼痛缓解有效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d观察组患者残余疼痛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残余疼痛缓解有效情况(n=50,%)

2.4 比较患者围手术期指标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置管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n=50,±s)

表4.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n=50,±s)

组别手术操作时间(min)置管操作时间(min)医疗费用(万元)住院时间(d)观察组70.25±15.75 6.34±2.02 1.85±0.57 10.27±2.34对照组69.36±16.27 5.77±2.68 2.16±0.60 13.17±2.80 t 0.304 1.351 2.901 6.155 P 0.761 0.190 0.004 0.000

2.5 比较两组患者腰椎功能ODI指数评分

分析显示,术前、术后1d两组患者ODI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d、7d观察组ODI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比较两组患者ODI指数评分(n=50,±s)

表5.比较两组患者ODI指数评分(n=50,±s)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组别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7d观察组37.35±1.30 32.65±0.92 24.39±1.25a 18.57±1.46a对照组37.65±1.34 32.87±0.96 27.19±1.44 22.25±1.50 t 1.244 1.281 11.374 13.617 P 0.215 0.202 0.000 0.000

3.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临床极为常见,当前医学技术主要使用PVP手术治疗,尽管大部分PVP手术患者术后均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仍然存在部分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未得到完全缓解,进而对患者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利影响[9,10]。据相关文献显示,约1.8%~15.6%PVP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残余疼痛[11,12]。目前,医学界对于PVP术后残余疼痛的发生机制尚无法完全阐述,排除神经或脊髓被骨水泥渗透压迫、肋骨骨折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可归于以下几点:①外伤造成的腰背筋膜损伤;②腰椎退行性病变造成的下腰疼痛症状;③骨折发生后凸导致脊柱失平衡;④骨质疏松诱发的微骨折[13,14]。PVP未矫正患者后凸畸形,术后在未得到良好的后方支撑时,脊柱发生矢状位失平衡及迁移,造成骨折椎体周围应力集中,诱发相应椎体微骨折或手术椎体微骨折,引起术后残余疼痛[15]。

当下,临床对于PVP术后残余疼痛主要根据患者临床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止痛治疗;但传统的静脉注射、口服镇痛用药对于症状轻微患者可起到一定作用,症状更严重者效果并不明显。虽然通过药物的研发,改变药物的剂型,不断地提高防治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效果,但未改变口服及注射用药的途径,由于药物需经吸收后发挥镇痛效果,起效时间长,药物全身作用,常有胃肠道副作用,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副作用,不宜长时间用药。如何快速、有效地缓解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且副作用少、费用低的治疗方法,是医患双方共同的寻求。

本研究利用对照实验,探讨术后预防性留置硬膜外管在术后近期残余疼痛预防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术后1d、3d、7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残余疼痛缓解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d观察组患者残余疼痛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于PVP手术患者术后留置硬膜外管,经导管注入麻醉镇痛药物,相比于传统镇痛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镇痛作用,减轻患者术后残余疼痛水平与持续时间。经分析,PVP手术完成骨水泥灌注后,可通过利用原椎体成形穿刺通道留置硬膜外导管至手术椎体周围,对术后患者可通过留置的导管进行注射局部麻醉药,药物可以迅速直接作用于手术椎体周围,能达到预防治疗术后近期残余疼痛的目的。此外,观察组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7d观察组ODI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本研究探讨的镇痛方法对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负担等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经分析,可能因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更好,为早期功能恢复,营造更好的条件,并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依从性,促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留置硬膜外管在椎体成形术后近期残余疼痛的预防治疗中,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缩短残余疼痛缓解时间,同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并对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具有一定帮助。

猜你喜欢
成形术硬膜外椎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肥胖妇女剖宫产中的应用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脱垂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