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出圈”见证今日中国文化创造力

2023-11-08 02:58彭超
科学导报 2023年77期
关键词:出圈雨果画师

彭超

在日前举行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上,中国作家海漄以《时空画师》斩获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郝景芳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摘得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项。

2010年,科幻在我国还被喻为“寂寞的伏兵”,如今,这支伏兵已悄然间异军突起。许多人都意识到,中国科幻频频“出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此番成都之所以能成为继日本横滨之后,亚洲第二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显然也离不开中国科幻蓬勃发展的背景。而在专业奖项的认可之外,优秀科幻作品接连涌现,现象级科幻大片叫好又叫座,中国已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科幻粉丝群。今年5月,《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亿元,呈现出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

科幻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高度相关。回溯历史,科幻诞生于1818年的英国,称得上“工业革命与现代科技的产物”。彼时,“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这个被科学家创造出來的“怪人”,集中展现了时人对科技与人类未来关系的思考。再看中国,科幻自晚清传入,梁启超、鲁迅等先辈都曾译介过“科学小说”,试图以此启迪民智、激发热情。

从世界发展进程看,科幻的“黄金时代”,往往也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时期。中国科幻的崛起,某种程度也是中国迈入新时代,尤其是科技创新进入硕果期的生动写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助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应用场景,也打开了公众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科技应用为科幻提供土壤,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科学幻想也可能“预言”科技的进步。从飞机到宇宙飞船,从人工智能到元宇宙,现代科技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自科学幻想。在此次科幻大会上,《流浪地球2》中惊艳亮相的太空电梯获评“最受大众期待的未来科技”,而在相关研究院发布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中,预计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都有望成为现实。

如果说现实维度是瑰丽想象的基础,那么长达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则为科幻作品提供了丰厚滋养。诚如新晋雨果奖得主海漄在访谈中所提到的,《时空画师》的灵感就来自于中国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幻故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从行业动态来看,历史科幻近年来成为热门题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学技术碰撞出的美学风格被称为“丝绸朋克”。在《时空画师》中,海漄将北宋画师王希孟引入科幻世界,将历史考据与科幻想象结合在一起,打造出独特的幻想世界。而事实上,抛开这样那样的类型概念,中国科幻作品中已有越来越强烈的东方色彩与文化烙印,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舶来品,中国的科幻作品一度充斥着对外国文化的仰望和模仿,如今已更加自信地展现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故事。作品风格文学表达的“中国化”,也是文化自信在科幻创作中的显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科幻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将西方科幻作为比较和对话的对象,以西方现代文明作为参照范本;如今,中国科幻正试图对这一范本进行超越,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科幻小说。《三体》游戏中的历史人物,《流浪地球》中的集体主义,2022年两部重磅作品《天启》《不动天坠山》分别带读者进入科技昌明的大明王朝、波诡云谲的大唐世界……这些都是中国科幻不断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的重要尝试,同时成为了复兴大国形象的生动展现。

曾几何时,“中国人的想象力哪里去了”“谁消灭了中国人的想象力”等说辞一度甚嚣尘上。但一次次具体实例早已证明,这不过是某些人精心设计的话语陷阱;即便在最需要放飞想象力的科幻领域,在最需要发掘创造力的科研领域,中国也在越来越多地崭露头角。“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当中国科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让那些过往璀璨岁月里的东方文明更为人所知,当下这段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也将更为世界瞩目。

猜你喜欢
出圈雨果画师
萌囧动物出圈记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层逻辑
“国潮”出圈之旅: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雨果剃发
雨果剃发
纪检新手“出圈”记
雨果的“谎言”
小小画师本领大
敦煌画师,I服了YOU
萌娃遇上插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