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井”和“林公车”

2023-11-09 06:33李晓巧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巡抚林则徐吐鲁番

李晓巧

“花从淡处留香久,果为酸余得味甘。”提到中国近代史,不可不说林则徐,这是他60岁时写的诗句,不仅是他的人生思考,也摹画了他的一生,受尽磨炼捶打和苦楚酸辛,终至千古流芳。

历史上,林则徐是众所周知的禁烟民族英雄,其实他也是治理地方的良吏。道光十二年(1832年),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曾上一道奏折:“察吏莫先于自察,必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于心……如大吏之心先未贯彻,何从察其情伪?”意思是,作为封疆大吏必须对辖境内事务了然于胸,才能有效地监督考核属吏,管理好地方。这道奏折让道光帝刮目相看。

在江苏巡抚任上,林则徐结合地区实际完善赈济章程并行之有效,又注重农业开发,积极兴修水利,“为吴中数十年之利”,治绩卓越,百姓感戴。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时,整顿盐政,加强防务,效果显著。

历史烟云变幻莫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林则徐辗转抵达伊犁(今伊宁市西),以“戴罪之臣”身份“周历南八城,濬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并且同当地官员、百姓相处融洽,包括伊犁将军在内的很多官员,常常向他了解百姓民情、征询吏治方略和边疆布防事务,林则徐知无不言,竭其所能地出谋划策,贡献才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年初,林则徐在新疆绥来、呼图壁、迪化、吐鲁番、托克逊等地办理开垦事宜,为解决当地缺水难题,因势利导,结合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传统方法,加以改进推广,这就是有名的“卡井”(亦称“坎井”),受到当地百姓欢迎。

对于林则徐在新疆大范围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业绩,民国时期学者林竞在《西北丛编》中写道:“今吐鲁番棉花、葡萄生产最多,富甲各处,皆公(林则徐)之赐也。”百姓为了感戴林则徐,将他改进推广的卡井称为“林公井”。此后,左宗棠西征,也效仿林则徐推广卡井建设边疆,并且他在给友人和部属的信中多次介绍林则徐的打井方法。留意考察新疆地理人文的学者几乎都会提到林则徐这一事迹。实际上,这时的林则徐还是戴罪之人,但他毫无怨怼和消极之心,所思所行都体现出一代名臣的担当。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根据吐鲁番盛产棉花的特点,组织当地百姓学习制作纺纱车、学习织布。《新疆图志》记载:“吐鲁番地燥多沙,产棉尤盛。林则徐初至西域(新疆),教民制紡车、学织布。民号曰林公车。”林则徐以智慧和能力为百姓办实事,晚清以至民国初期,吐鲁番地区棉农称纺车为“林公车”,以示不忘他的恩德。

林则徐在新疆时期常用一方朱文篆书“身行万里半天下”的印章,其中有自嘲成分,但也是实情,当时除了东北地区他没有任官经历之外,南方、北方和西部省份、沿海地区,他都任过职,阅历多、见识广、经验丰富,是能力全面型官员,更难能可贵的是,综合他一生为官经历来看,他始终关注民生,受到百姓爱戴,被当时以及后世很多官员和士大夫推崇,对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等晚清名臣有很大影响。

“天意终怜清白吏。”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61岁的林则徐被重新起用为代理陕甘总督,又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钦差大臣并署广西巡抚,66岁去世于赴任路上,清廷赐谥号“文忠”。

纵览林则徐近40年的仕途,他勤勉实干、兴利除弊、厉行廉洁,在爱国为民取得斐然政绩的同时,也留下很多宝贵的人格良言,最见其风骨的是那句脍炙人口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曾说,自己为官做事牢记父母的家训:“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视人之急犹己”。

《清史稿》评价林则徐“才识过人……所莅治绩皆卓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历史正因为有很多像林则徐那样矢志报国、勤勉为民的清官能吏,才显示出无穷魅力、焕发着时代光芒。

猜你喜欢
巡抚林则徐吐鲁番
《林则徐》
一字一师
相逢吐鲁番
林则徐禁烟
陈县令拍错马屁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晚清吐鲁番协理台吉
吐鲁番地名新探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