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寒温汇方辨治厥阴表证(上)
——伤寒类举例※

2023-11-10 18:36苏搏超贾冬冬刘英锋
中医药通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筋脉厥阴小柴胡

苏搏超 贾冬冬 刘英锋

六经辨证是以六经生理体系为基础的。六经为人身所本有,是以气化为中心、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的生理系统,因而临床上不仅有以脏腑为基础的六经里证,也有以经络为主导的六经表证,即六经各具表里,“六经皆有表证”[1],所以厥阴经也不例外。厥阴经之表作为位置概念,因所犯之邪不同而发病,病证各异。虽然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寒伤厥阴之表的当归四逆汤证论述颇丰,但对风、热、暑、湿、燥所犯厥阴经之表证的证治内容尚无较明晰的梳理总结。

厥阴经是以厥阴手足两经内属的脏器、循行经脉、所主筋脉及体窍为核心的生理气化系统。厥阴肝经脉循行[2]:起于足大趾丛毛处,循上廉,交太阴,走内廉,循股绕阴,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布胸胁,贯膈注肺,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出额会巅。厥阴心包经脉循行[2]:起胸中,属心包,循膈,历络三焦,循胸出胁,抵腋下,行太少之间,入肘中,下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端。所以厥阴经发病即正邪主要交争在其所管辖的地界:脏器(肝、心包)、循经地域(膈、胸胁、腋下等)、体窍(筋脉、目、咽、前阴等),从而导致其生理物质和气化功能的异常。

相对于厥阴经内在脏腑而言,其经腧和筋脉体窍即为表。“表证者,乃邪犯人体躯壳外周之诸症的统称,其具体包括邪犯皮毛、肌肉、腠理、经脉、血脉、筋脉、骨节、苗窍、营卫等各表浅地带。”[3]所以,厥阴表证即为正邪交争于厥阴经所主的表浅地带(经腧、筋脉、苗窍等),导致其生理物质或气化功能的异常,主要包括厥阴经腧表证和厥阴筋脉体窍表证两部分。主要临床表现为胁肋胀满痛,少腹疼痛,疝气,额头眩,巅顶痛,胸闷腋痛,上臂内侧连及劳宫不适,肢厥;筋脉拘挛或弛长,腰痛不可俯仰,前阴疾,咽疾,目疾等。

厥阴经表证的来路有二:一是外邪直中,“直中”多以正气虚弱为前提,外邪侵袭时,病邪每每尚未入脏,突显以表证为主,如风湿稽留筋脉证、血亏寒痹经脉证等;二是厥阴病变过程中,正气来复,病邪由脏还腑,由阴出阳,由里出表。此时原来被掩盖的经表病机重新出现,故其治之法因势利导,仍不离解表,如肝经火热上犯苗窍证,治以清散宣窍解表。

本篇以伤寒类为例,细分为寒风犯厥阴的中风表证类和寒侵厥阴的伤寒表证类,举例论述如下。

1 厥阴中风表证举例

《伤寒论》327 条[4]直言“厥阴中风”,更以治疗后“脉微浮”与“不浮”作为厥阴中风向愈的判断指征,此说明仲景认可厥阴中风证的实际存在。“厥阴之上,风气主之”[5],风气内通于肝,且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气之首,故风中厥阴其内外相引之势更加直接而迅捷。因此六淫之中,风中厥阴为厥阴表证之主证。

风邪初犯在表,郁扰气分者,乃临床所常见。但风善兼夹,而《伤寒论》立足于伤寒,故其所论中风,当以寒风为主。《伤寒论》379 条[4]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厥阴中风表证可借道少阳论治,亦如仲景所言妇人“热入血室”若有病出少阳外达之机则可借道少阳经,用小柴胡汤疏风透热,引阴出阳。寒风郁热,初犯厥阴经气分,可借用小柴胡汤,拟大剂柴胡入肝经而升阳疏风达表,配黄芩清肝透热,姜枣助营卫以达表邪,参草枣扶助中土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仲景只言“厥阴中风”但未给方药,结合仲景原文和小柴胡汤的方药可知,若用小柴胡汤治疗厥阴中风表证,合于医理,适于临床。

肝主疏泄,寒风犯厥阴经表,易滞气机,成寒风气滞证,可用四时加减柴胡饮子,其可疗“五脏虚热”[6](虚者不与有形邪气相结,虚热乃无形之邪所致之热),以柴胡、生姜、白术(苍术)、桔梗宣上散邪,以大腹皮、槟榔、陈皮、枳实行气疏肝,则邪去身安。

1.1 代表方证——小柴胡汤加减证(寒风郁热,初犯气分)

1.1.1 证候 主症:发热而呕,微恶风寒,手足厥或指头寒,默默不欲饮食,时自烦躁欲去衣被,脉沉紧。或然症(寒化):或兼下利而脉迟,但仍身有微热而面色少赤。或然症(热化):或脉兼细数而头痛不止,小便微赤。

1.1.2 病理 寒风郁热,初犯厥阴经表气分(中风)。

1.1.3 治法 疏风达表,升阳透热。

1.1.4 方药 小柴胡汤(寒化加白术等,热化加丹皮、赤芍等)。

1.1.5 证治解读 厥阴为阴尽阳长之地,阳为寒风所郁,则郁阳生热,且得少阳标阳(少阳厥阴相表里,里为本而表为标,少阳主相火)支援,故阳与寒风相争而发热。风性鼓动犯于主风之经,两阳相搏,热显恶寒轻。邪在厥阴之表干扰阴阳顺接之机,故手足微厥。因为寒风郁热,一则寒郁气机而不欲食,二则时有郁热与寒争而烦躁,郁火犯胃而干呕。厥阴为至深之地,表证亦影响阴阳出入,故脉虽弦紧而多沉。若偏寒化而内陷,寒风伤脾下迫则下利,郁阳抗邪则身微热而面郁红,用白术托脾达邪尚有外解之机;若偏热化而上攻头痛,郁热与表邪抗争激烈但热未盛,脉数而不大,用丹皮、赤芍清凉厥阴。

1.1.6 临床鉴别 (1)少阳与厥阴中风表证均可见发热而呕,恶风寒,手足厥,默默不欲饮食,时烦躁,脉弦,均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临床中区别二者的关键是脉虽弦但浮沉有别,厥阴中风不但脉沉弦且寒热之初即见微厥。虽然二者当前症状与治疗多有雷同,但各自来路和转归却有深浅之殊。

(2)厥阴中风与少阴戴阳证均可见怕冷、发热、厥冷、下利,面色赤红。虽然二者症状相似却有一虚一实,一表一里,一生一死之别。少阴戴阳证以下焦元阳虚竭为前提,畏寒,下利清谷不止,厥冷甚过肘膝,脉微;若眩晕汗出,浮阳上脱为欲死。厥阴中风证是表寒郁热,恶寒,下利(仅为气郁不升而绝无下利清谷),指头微厥,脉沉弦;若郁冒汗出则阳气舒达为欲愈。

1.2 验案举例——小儿受凉吐奶案王某,女,2 个月,2018 年1 月12 日初诊。其母代诉:3 天前受凉后吐奶频发,便如蛋花日10 余次,哭闹,体温38℃~39℃,服美林、蒙脱石散后汗出体温降,半日后体温再次升高。辰下:哭闹,体温39℃,身上干热,脸边缘红稍起红疹,手脚凉,吐奶频,腹胀,大便急迫如蛋花状。舌尖红苔白稍腻,脉沉弦数,指纹浮青滞。诊为寒风直中厥阴之表,寒化内陷,兼郁阳化热。治法:疏风达表,升阳透热。处方:小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8 g,黄芩3 g, 姜半夏3 g(碎),炙甘草2 g,生晒参1 g,生姜1 片,大枣1 枚(破),升麻 4 g,连翘4 g,炒白术4 g,炒薏苡仁5 g。3剂,加水浓煎,4 h喂服1次。药后体温渐至正常,大便转稠,日2次。

按 患儿新感,突发干热而厥,脉沉弦,此邪犯厥阴致阴阳气不得顺接;指纹浮滞者病偏表实,指纹青而指头厥、大便稀急而无灼热,此为寒风郁表,内陷下迫所致;舌尖红而脸边缘红稍起红疹,为寒风郁阳化热之症。此案以厥阴经表寒风郁闭为主,兼有邪气内陷和邪郁化热之机,故治疗以小柴胡汤宣透厥阴经表之寒风为主,兼以麻、术扶脾托陷,以麻、翘清透郁热。此案与“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4]或“不下利,但呕者”[4]的葛根(加半夏)汤相区别,葛根汤为风寒郁表,发热恶寒而伴颈项强或前额痛,脉浮紧为主,初起不见手足厥;此案与协热利的葛根芩连汤相区别,葛根芩连汤为阳明风寒郁热下迫,虽有寒热而多伴额头痛,脉偏数,且下利必急迫臭秽灼肛。

2 厥阴伤寒表证举例

寒伤厥阴经系,正邪交争于厥阴经表,留恋不解,发为厥阴表寒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条文系平素营血不足又感寒邪(直中)致血脉运行不畅,故仲景首冠‘手足厥寒’,其义深也。‘脉细欲绝’,营血亏虚。恶寒、骨节疼痛意在其中。虽内有久寒而尚未出现寒热错杂或蛔厥证,故仍以桂枝汤随证化裁,名为当归四逆汤,可视为厥阴(中寒)表证。”[7]寒性凝滞,寒犯肝经所循之地,寒凝气滞发为“ 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睾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可忍”[8],治以天台乌药散,辛温散寒,温经疏气。甚者,寒凝经脉,气滞血瘀,“疝坠于右,筋缩连小腹痛。此寒主收引,议进温通厥阴之络。(处)川楝子二两,炙山甲二两,炮黑川乌五钱去皮,炒黑小茴香一两,炒橘核二两,乳香五钱”[9]。

再有寒从湿化,卫营偏弱,寒湿侵犯经表,固着筋脉不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6],乌头温散寒湿,麻黄宣散卫分风寒,黄芪补益卫表,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筋脉拘挛。

寒从燥化,凉燥侵犯厥阴经表而气滞津停,“湿燥寒同为阴邪”[9],治以辛温疏散,如“燥金司令,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主之”[8],以柴胡达肝木之气合桂枝而外出太阳,加芳香定痛,苦温通降。

2.1 代表方证——当归四逆汤证(血虚寒凝,痹着经脉)[7]

2.1.1 证候 厥冷,恶寒,反无里证,或身有微热,或指节冷痛,或唇甲淡青,舌淡苔白,脉极细。

2.1.2 病理 血亏之体,外感风寒,邪气乘虚凝滞血分、痹着经脉。

2.1.3 治法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2.1.4 方药 当归四逆汤。

2.1.5 证治解读 血亏之体,外感风寒,邪气乘虚凝滞血分,正邪交争痹着经脉,尚未入脏,主要表现在厥阴肝所主经脉、筋脉、四末为病。寒邪犯表则恶寒,寒凝血分不在气分,寒与阳争相对静止,故反无发热。寒痹经脉,血行不能载气达于四末,血脉不充,则手足厥、脉细欲绝。病在经脉,内脏气机未受明显影响,则无里证。若感邪初起,营卫尚能抗争,则身反微热。若寒痹日久,固着经脉,则肢节冷痛。若寒滞营血,则血行迟缓而唇甲淡青。

2.1.6 临床鉴别 本证与厥阴寒厥证、少阴虚寒证均见怕寒、发热、厥冷、脉细,而本证邪在经脉,脏尚安,虽有厥热外象,而饮食、二便如故。后二者均为里证,厥冷至肘膝,厥阴寒厥多见厥而呕、利,脉沉弦;少阴虚寒证多见厥而呕、利,脉微欲绝。

2.2 验案举例——产后受凉头痛案陈某,女,41岁,2018年6月19日初诊。6年前产后受凉出现头顶紧痛,每逢经后或夏季吹空调加重,捶打觉舒。孕3产3,第三胎产后经量减少,6~7 天净,延后3~4 天;平素冬季手脚凉,蹲起后易头晕,既往长期贫血,唇睑色淡。食差,胃怕凉易胀闷。舌淡胖苔白满稍腻,脉沉细软,边界模糊。诊为产后血亏感寒,痹着经脉,兼胃湿气滞。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兼化湿行气。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味。药用: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细辛5 g,通草6 g,藿香12 g(后下),厚朴10 g,炒白术15 g,陈皮10 g,大枣6 枚(破),炙甘草6 g。10剂,水煎服。

药后头痛基本未发,经量仍少,食欲渐长。寒见退,血仍亏,胃湿得减。前方加熟地、川芎共10 剂加重养血善后。

按 “肝足厥阴之经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2],患者以厥阴经巅顶紧痛为主诉,局部怕风怕冷,寒凝经脉无疑。患者局部喜捶打,经少而多产,易头晕,有贫血史,唇睑色淡,舌淡脉沉细软,为素体血亏,综合考虑为血亏之体不耐寒邪,寒痹厥阴经脉。故治疗以扶正助表达邪,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为主;由于患者阳明湿滞,故稍佐化湿行气之品。

通过以上对经典知识的挖掘可知,在伤寒邪气侵犯厥阴经时,不论风寒为主还是寒邪为主,均有正邪交争在厥阴经表的存在,并有与之对应的实际方证。这为“六经皆有表证”的论点提供了较充分的证据,同时也为中医临床过程中治疗伤寒表证类拓宽了参考思路。由此,值得深思的是:伤寒邪气可以侵袭厥阴经表而发病,那么,温病类邪气伤人是否存在厥阴表证类?请参阅下篇:《探讨寒温汇方辨治厥阴表证(下)——温病类举例》。

猜你喜欢
筋脉厥阴小柴胡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柴胡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机制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知足常乐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一统天下(龙首)
从经方小柴胡汤谈跟师孙光荣教授心得
ERK2和PI-3K在小柴胡汤抗大鼠肝纤维化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