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睡眠的影响

2023-11-10 14:42卢桂洲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经颅镜像偏瘫

卢桂洲

(福建省龙岩市慈爱医院内三科,龙岩,364000)

脑卒中属于突发且进展迅速的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概率很大;偏瘫是脑卒中后主要的致残表现。研究发现,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仍有较强的可塑性,经康复训练可调动残余脑神经细胞功能,实现功能重组及代偿[1]。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是一种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利用大脑的可塑性,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视觉反馈、运动观察、运动想象、运动模仿来进行康复训练的手段。但余红和陈正君[2]的研究发现,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可调节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能够让颅脑产生感应电流,促使损伤的脑组织功能得以恢复。鉴于此,本研究将设计对照试验,进一步剖析以上联合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福建省龙岩市慈爱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4.57±4.52)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58±0.83)个月;偏瘫部位:左侧31例、右侧22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3.59±4.56)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55±0.81)个月;偏瘫部位:左侧30例、右侧2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脑卒中确诊患者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并经影像学检查(颅脑CT、颅脑MRI等)证实;2)偏瘫由脑卒中所致;3)患者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 1)对本研究所用干预手段存在禁忌证或过敏反应;2)患有精神系统疾病、癌症、其他重要脏器严重损伤、局部皮肤破损等;3)同时参与其他研究,或不合作、不能配合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包括偏瘫患肢摆放、被动活动、主动活动、肌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以上各项训练每次30 min,1次/d,5次/周;同时选用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杭州极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批号:浙械注准20192210506)。将患者调整至坐位,佩戴音视频资料反馈训练系统,播放正前、正上、正内侧3个角度记录的肢体各部位运动视频,嘱患者在观看的同时尽可能模仿练习,20 min/次,1次/d,6次/周,持续干预30 d。

1.4.2 观察组行常规康复训练(与对照组保持一致)+经颅直流电刺激 选用经颅磁刺激仪(石家庄渡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号:冀械注准20192090277)。将患者调整至仰卧位,嘱患者放松身心;将等渗盐水明胶海绵电极片的阳极置于患者患侧额叶背外侧皮质区,阴极置于对侧眶上区,设置电流强度为2 mA,刺激密度为0.08 mA/cm2。20 min/次,1次/d,持续干预30 d。

1.5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干预前和干预30 d后,分别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ing Criteria,CSS)进行评价[4],该评分主要由8个维度构成,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最低赋值0分,最高赋值6分,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可随着所得分数的增加而加重。2)血液循环指标:干预前和干预30 d后,分别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北京鑫悦琦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批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3231012号]检测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峰流速对称性差值(DVp)及平均流速对称性差值(DVm)。3)睡眠结构:干预前和干预30 d后,分别采用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进行评价[5],根据本研究需求,只测评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觉醒次数(Awakening Times,AT)、入睡后觉醒时间(Wake After Sleep Onset,WASO)5个参数。

2 结果

2.1 2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组间的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2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相比对照组,观察组CS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分)

2.2 2组患者血液循环指标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组间的Vp、Vm、DVp及DV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0 d后,2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Vp、Vm水平均较高,DVp、DVm水平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血液循环指标比较

2.3 2组患者睡眠结构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组间的TST、SE、SOL、AT、WAS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0 d后,2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TST较长,SE较高,SOL、WASO均较短,AT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睡眠结构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是指多种原因引起脑血管损伤,造成局部或整体脑组织受损,甚至坏死,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复发率均较高,该病症会引起大脑细胞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继而引起中枢神经性损伤,导致偏瘫。脑卒中偏瘫患者几乎不能自愈,康复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残疾程度,通过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但康复训练周期长且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性,病情康复阶段区分不明确、忽略个性化的训练内容因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导致训练效果常大打折扣;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可积极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二者联合应用,是否能改善患者预后有待进一步分析。

本研究认为,干预30 d后,观察组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且进展迅速的脑血管疾病;偏瘫主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其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镜像神经元是一种能够直接在大脑中映射别人的动作、情绪、意图等的神经元,在多个脑区广泛存在,可参与动作的理解、模仿、共情、社会认知等活动。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主要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让患者多次反复观察其他同类执行相同的动作,通过镜像神经元,在大脑中模仿相应的动作、意图等,以激活患者脑皮质神经元,增加大脑皮质重塑的可能,来促进神经的修复[6]。经颅直流电刺激可通过微弱的极化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增加神经元放电,刺激视觉、躯体感觉、前额叶皮质神经元的兴奋性和功能特性,诱导皮质功能可塑性改变,还能提高受刺激部位皮层细胞的兴奋性,促使皮层神经细胞重建复杂的网络行为,减少神经损伤。二者联合干预,均能促使神经功能得以有效恢复,与陈勇等[7]的研究结果具有同质性。

本研究显示,干预30 d后,观察组的Vp、V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Vp、DV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因主要在于脑卒中可因血栓形成的影响,引发脑部供血障碍,进而影响大脑对肢体的控制,导致偏瘫的发生发展,因此需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来增加脑组织供血。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能够激活和强化镜像神经元相互关联的神经回路,加快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血栓溶解;也能改善脑部动脉血液微循环,增加营养性血流。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促进代谢、生长,诱导神经递质的分泌,兴奋大脑皮质神经元,重塑神经元结构与功能;还可通过调节神经-血管耦合或调节脑血管反应性,改善损伤侧大脑血供,抢救缺血半暗带可逆转脑组织,有利于加快受损脑部血液循环,避免或减少血栓的形成[8]。

本研究表明,干预30 d后,观察组的TST长于对照组,SE高于对照组,SOL、WASO均短于对照组,AT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析原因为脑卒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可能会影响丘脑下部,使得控制睡眠与觉醒周期的松果体出现异常分泌,引起褪黑素出现生物节律性紊乱,进而导致患者难以维持正常的睡眠结构。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可增加机体内啡肽的分泌,使得患者的身心处于相对轻松愉悦的状态,还能强化机体免疫系统,进而帮助患者顺利入睡,并增加深度睡眠的时间。经颅直流电刺激除了具有促神经细胞去极化、改善神经电活动及大脑皮质兴奋性的作用外,还能促进机体5-羟色胺、β内啡肽等的释放及脑内各类睡眠因子的代谢等,进而帮助患者放松身心,以改善睡眠[9]。

综上所述,实施联合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避免病情恶化,减少致残的可能性,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声明:无。

猜你喜欢
经颅镜像偏瘫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镜像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镜像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