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力量

2023-11-11 17:47黄向阳
中国德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失德师德师教师职业

我国有悠久的师德师道传统,但正式的师德规范成文不久。1984年教育部与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发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全国教育工会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稿)》;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再次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8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分别颁布了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相应的违规行为处理办法。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吸取师德师风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多次修订得以完善。

我国师德规范的制定和修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然而,师德规范颁布主体的变化,教师工会的缺位,不由令人反思人民教师及其群众组织在行规及行风建设中的作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单独发文乃是行政管理行为,对各学段教师提出工作要求属于管理规范或行政指令,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则是行政措施。因此,称之为“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而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当具有分寸感和边界感,文外之意颇耐人寻味。

诚然,有关教师职业行为的行政指令及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在内容上多有重叠,有政策法规的加持,师德师风建设如虎添翼。但若以行政法规替代师德规范,以政法措施替代道德措施,师德就会丧失其固有的道德力量。政令的实行依靠行政力量,法律的维护依仗国家暴力,教师职业道德的维系则有赖教师的个人职业良心和群体舆论风气。师德并不是外界强加给教师的要求,也不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行政指令,甚至不是师德标兵倡导的道德高标。师德之所以是师德,是因为它们得到教师个人的认同,成为其内心信念或身份自觉;自己一旦违背,就会发生认知失调,从而忐忑不安。师德之所以是师德,还因为它们得到教师群体的认可,成为一种普遍的舆论或风气;一旦有同事同行违规失德,就会加以劝阻、抵制、谴责,千夫所指,令失德者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坐立不安。

有人不相信甚至鄙视这种道德力量,觉得行政和法律力量才可靠。殊不知违规失德者宁要记过处分,也不要通报批评处理。从行政措施上看,前者比后者严厉得多。失德者宁要前者,是因为记过处分一般不会大肆宣扬,而接受这种貌似严厉的行政处分会缓解受处分者的认知失调,令其在道德上变得心安理得。通报批评以及类似的措施则不同。它们将失德者置于公议和风评之中,在认知失调中遭受良心的折磨。它们对全体同行同事也是一种警醒,对全社会还是一种取信于公众的宣示——教师队伍不容忍违规失德行为。这便是师德的力量!

猜你喜欢
失德师德师教师职业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学前教育体系中幼师“失德”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论当下影视作品中的失德现象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浅谈中小学教师失德行为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跨国企业“失德”的法律规制研究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