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破烂” 轻易丢不得

2023-11-11 14:12陈纹黄玉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过渡性物件客体

□文/陈纹 黄玉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许多家长表示,他们的孩子非常依赖家中一些破旧的毛毯、撕坏的毛巾、脏兮兮的玩偶……一旦离开了这些“破烂”,孩子就无法入睡,真可谓换不得、扔不得,就算只是脏了拿去洗洗,孩子还得闹。有的孩子甚至成年后也无法离开这些“破烂”,让人哭笑不得,却又无可奈何。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可以在孩子不在或者入睡以后,悄悄把这些“破烂”拿去扔掉吗?

浙大儿院心理科治疗师前来喊停:千万别轻易丢弃这些“破烂”,孩子对其“情有独钟”的背后另有隐情,贸然丢弃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过渡性客体为何出现

在孩子心里,这些物品是一种神圣的“替代物”。心理学上将其称为“过渡性客体”。简单来说,这些物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充当了母亲给予的安全感的替代品,通过这些替代品,孩子能感受到母亲持续的存在和保护。

婴儿刚出生时,并没有“自己”与“他人”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与母亲、与环境是融为一体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比如张嘴就能喝到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成长过程中,母亲总有不在的时候,孩子需要逐渐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分离,此时,他们会感到焦虑和不安,通过哭声、咿呀言语呼唤母亲,渴望母亲的关爱,或通过使用象征性的游戏与物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物件就是过渡性客体。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游戏与现实》一书中提道,过渡性客体对于婴儿入睡十分重要,同时婴儿会使用这些方式来对抗焦虑,特别是在面临抑郁情绪威胁的时候。这些柔软物品的持续存在,有助于婴儿感到舒适和安慰,为其提供想象空间,缓解了母亲不在时的焦虑,并且能够将其作为具体的想象对象进行发泄或亲昵(撕、咬、拆散、拥抱等)。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出现在婴儿4~12 个月的阶段,并且会从婴儿期一直持续到儿童期。也就是说,不仅婴儿在正常心理发育过程中会产生对客体(物件)的依恋,一些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不足的儿童也会持续存在这样的行为,甚至有些成年人也会有类似的“丢不掉的小毛毯”。

过渡性客体可否贸然扔掉

孩子对于过渡性客体(物件)投注了大量感情,对他们来说,突然失去这些物件就像失去了重要的人一样,这对孩子的成长与主体性发展都不利。

一些家长误以为只要丢掉这些物件,孩子就会慢慢忘记,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殊不知,当孩子的负面情感无处安放时,可能就会出现哭闹、啃指甲、退缩、不愿意与大人分开、无法专注投入当前任务等行为。丢掉依恋的物件并不能解决背后真正的问题——安全感的缺失。而且,未经孩子同意就丢掉依恋物件会让孩子感到不安与不被尊重。

因此,在父母没有做好为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提供足够安全感的准备和充分的沟通之前,贸然丢掉孩子的依恋物件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正确认识孩子对过渡性客体的依恋

孩子对过渡性客体的依恋是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反而可以提供情感的慰藉。因此,父母不必过度担心。

如果孩子对客体(物件)的依恋并不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交生活(比如上学),可不干预,不要强行戒掉孩子的这种行为。在处理客体时,应询问并尊重孩子的意见,比如清洗、更换等。

与孩子对客体(物件)依恋带来的积极作用相对应的是他们安全感的缺失。当孩子能够与身边的重要他人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并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时,对客体(物件)的依恋自然会减弱,直至不再需要。

●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

在孩子出生到1 岁半的阶段,如果照料者积极回应婴儿的需求,与他们建立愉快的互动和情感支持,婴儿经常从中体验到舒适和愉悦,就会慢慢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感。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相信“我是可爱的”,而非安全型依恋的婴儿通常遭到照料者的忽视或误解,他们会认为“我是一无是处或讨人嫌的”。这两种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他们对人和事的反应。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在使用消极的模式与外界互动时,更容易感到挫折、焦虑、不安和沮丧,有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需要得到缓解及慰藉,而对客体依恋的行为只是他们尝试帮助自己的方式之一。

然而,依恋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父母可以通过培养自身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及时准确地回应孩子的需求,花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耍、读书、做事,真正地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保持情绪稳定,在教育孩子时经常给予其拥抱、亲吻等方式,帮助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用合适恰当的语言向孩子解释情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分离时刻,例如断奶、分床、与母亲(短暂/ 长期)分开、上学等。对孩子来说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会怀疑是自己不够好,抑或留下一些恐惧与困惑在心中。如果没有很好地用语言安抚,这很可能会成为他/她的创伤。作为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用适当的语言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很重要,告诉孩子自己的考量,有一些选择并不代表自己不爱他/她。让孩子知道即使存在分离,但父母的爱也从未消失。

专家特别提醒:若儿童不仅存在对过渡性客体的依恋,同时伴随持续性地在与父母分离时哭闹不止、分开后不断询问、无法正常与同龄孩子交往、出现破坏性行为、害怕陌生人等异常表现,或家长无法确定是否需要干预的情况,建议及时到儿童心理科就诊。

猜你喜欢
过渡性物件客体
打开话匣子的好物件
老物件
旧元素,新物件
从不同逻辑角度谈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过渡性词汇用法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老物件,大乐趣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符合美国环保署第4阶段过渡性排放法规的小型柴油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