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研究

2023-11-12 16:41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就业率民办毕业生

吴 萍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000)

高职院校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职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导致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压力不断增加,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同时,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国家也对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2023 年3 月,教育部设计启动实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工程”,围绕高职教育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前高职院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具有多元化特征,并且通过校企合作、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教学管理方面的改进一直未受重视。根据木桶原理,若教学管理存在短板,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必然受到制约。再者,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之一是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通过提升就业率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口碑,从而实现扩大招生,促进发展,进而使办学走向良性循环。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就业视野下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探讨高职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路径,实现自身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迎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一、研究背景

目前,有关高职教育的研究不少,但多数研究仍停留在教育方式方法层面,如宋超从“专创融合”视角研究了高职教育创新路径,从该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原因,制定了相应的解决路径[1];刘涛研究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之间融合的路径[2];洪剑青则从“工匠精神”视角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研究[3]。由此可见,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是热点话题,相比之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就业视野下对高职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路径展开研究。

(一)就业背景

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7 年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了92.1%,首次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并且2017 年后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均高于本科毕业生(见图1)。由此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成果已初现,高等教育下高职高专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图1 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就业率对比

(二)政策背景

近年来,国家针对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诸多政策支持。2019 年1 月24 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建议高职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并积极建设多元办学格局,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创办高质量职业教育[4];2019 年4 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四有”为标准打造双师队伍;2019 年5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又发布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支持高职院校扩大招生;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5],以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提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并设定了2035 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要达到世界前列的目标。[6]

(三)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背景

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 年度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可以得知,2021 年,全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达到1001.32 万人,其中本科生为444.60 万人,职业院校学生为556.72 万人,职业院校的招生数量已超出本科院校招生数量112.12 万人,2022 年高职院校招生546.61 万人,已经连续四年超过本科院校招生人数。这说明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从教学方法方面来看,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提升了教学质量。[7]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将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就业、教育质量提升方面,而对于教育管理却有所忽视,导致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仍比较守旧。可见,高职院校亟须将教育管理理念创新发展,以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并与之发展速度相匹配。

二、就业视野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比较高,而就业率会对招生率产生影响,所以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招生还是在就业方面均有着良好的形势。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职院校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但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教育管理理念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分教育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理念较为僵化,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教学。学校虽然在教学方法层面有所发展,且在教学效果方面能够获得一定的成绩,但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认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即可,并认为在当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下,主要负责的是理论部分教学,而实践教学则主要是在企业内完成的。很多管理者虽然也认为实践教学很重要,但现状是学校只重视理论部分的考核,实践部分考核依旧简单且模糊。[8]对于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主要是通过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来完成的。从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来看,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完成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例如,设备不完善、老旧,实验室规模小、管理水平较差等,这些方面均会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形成阻碍。而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来看,建设的实习基地面积比较小、数量少,可容纳学生人数较少,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分批次地开展实习实训,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又或者校外实践基地不稳定,实习岗位、内容经常调整。根据2021 年8 月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开展的调研报告显示,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合格率仅为23.72%,说明当前高职院校对实习实训教育不够重视。

(二)教育管理目标缺乏明确性

我国高职院校分为民办和公办,通常来讲,公办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比较正规,且教学目标比较明确,能够根据国家政策积极落实教育任务。但民办高职院校与之不同。由于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涉及利益关系,导致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目标并不明确。在教育管理目标方面,这些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存在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通过提升就业率来扩大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培养优质人才需要较大的投入,而过多的投入会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收益,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因此而止步不前。[9]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在2021 年8 月开展的调查报告,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得知,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之中,有67%的民办高职院校存在教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有45%的民办高职院校存在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同时《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在就业率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见表1)。

表1 公办高职院校与民办高职院校近5 年毕业生就业率对比(单位:%)

从表1 中可以了解到,近5 年公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高于民办高职院校,且相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其毕业生就业率更具稳定性,这一点从2020年便可以观察到。2020 年受疫情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一度跌至84.23%,但即便受疫情影响,公办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下降幅度相对而言并不大,与2019 年相比仅下降4.07%,而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则下降14.71%。可见,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公办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就是民办高职院校处于就业率和经济效益的矛盾之中。民办高职院校当前教育管理目标并不明确。

(三)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将主要目标定在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方面,而忽视了对毕业生的创业方面的指导,未能够通过创业教育来拓宽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并且思想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也有所不足。传统认为创业要有资本,而高职生在刚刚毕业之际并无资本积累,也无过硬的人脉,如何创业?所以多数高职院校将教育方向主要集中于提升高职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高职生成为企业一眼看中的人才。[10]近年来,国家在各项政策中也呼吁要重视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鼓励毕业生创业。但很多高职院校拘泥于就业率的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得不够扎实和精细,且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多为创业大赛、讲座等,未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培养。

(四)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

我国重视高职生职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校企合作,意在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单纯依赖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无法把握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方向,且无法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取实践经验。近年来,校企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11],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校企合作对企业并无突出效益,导致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时缺乏积极性和合作动力;其二,校企之间的合作深度不足,表面上是处于合作中,但实质上流于形式,企业未将自身的核心技术、生产技术完整地用于指导高职实习生在实践中的应用,担心一旦高职实习生掌握这些技术后,会将这些核心技术和生产技术带到竞争企业中,从而丧失企业竞争的主动权。所以在实习生来企业实习后,企业并未将其安排到合理的岗位上,也未将真正的操作技术教给高职实习生,而是使高职实习生充当“打杂儿”“跑腿儿”等角色,导致高职实习生无法获得有重要价值的实践学习,校企合作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就业视野下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设计

在当前就业视野下,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已无法满足当前高职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对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的路径进行设计和分析。

(一)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设计

高职教育管理理念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观念落后、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及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我们可以从目标、内容、行动三个层面对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进行设计(见图2)。

图2 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

(二)设计路径的解释

本研究对高职教育管理理念所设计的创新路径,其基本路线为“目标—内容—行动”,即确立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的目标和内容后,采取行动予以实施。从上述问题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管理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目标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高职人才培养,其二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且高职人才培养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做出创新改变。在意识层面,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行为层面,加强校企合作,并深化工学结合。我们通过创新理念和行动,并将创新理念和行动服务于设定的创新目标,可为创新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并达成创新目标。

四、就业视野下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路径的实施

根据上述创新路径的设计,我们可以进一步实施落实方案,具体实施内容与方法如下。

(一)确立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的目标

1. 高职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意识到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清高职人才与其日后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目标根源所在,将高职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无论是公办高职院校还是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将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重视实践教育,加强校内实验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从而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进而促进高职人才的成功就业。

2. 促进毕业生就业

通过促进毕业生就业,高职院校能够提升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声誉,从而在招生过程中,能够吸引大量的生源,对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起推动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可将促进毕业生就业设定为最终目标。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职人才的有效培养,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并将各类资源投入人才培养中;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保证教育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只有将理念和行动同时创新,才能够实现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的内容

1. 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该将就业作为目标导向,重视人才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必须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加强教师的引导,通过创建“双师型”团队,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以及实习实践方面均可受到教师的引导,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基础及实践应用水平,使高职生成为专业人才。一旦实现人才培养,必然会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这无论是对毕业生就业还是对高职院校和企业均是有利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教学评价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从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多方面来评价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从而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2.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保持清晰的思路,积极转变教育培养思路,转变既往教育管理理念,不要让“教育只是为了进入企业工作”的想法占主流,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之成功走向创业之路。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环境和政策土壤,促进更多的高职生就业。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以创业促就业”的教育理念,基于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将创业的基本常识、方法教授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创业有风险,要具备较强的耐挫力,同时还要将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介绍给学生,从而为其创业助力。

(三)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行动

1.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时,应该将就业作为导向,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时出现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企业缺乏积极性的原因,并根据原因解决问题。校企合作必须全面开展,不仅要进行校外合作,还要开展校内合作。校外合作方面,高职院校可派遣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掌握新技术,从而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在校内合作方面,企业可以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开展高职生实训计划;高职院校则需要发挥专业性,双方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共同目标。

2. 深化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深化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实习生在企业实习阶段,企业应该委派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获得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掌握行业的先进技术。在开展工学结合模式时,我们还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而且要兼顾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的落实,使学生能够及早适应社会工作,尽快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开展工学结合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同企业管理人员、指导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使教学目标与管理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从而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的实现。

五、结语

在当前就业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存在的不足已经凸显。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创新管理理念,将教育管理创新理念付诸行动,加强校企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同时要重视自身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产教融合推进等。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明确的教育管理目标,使教育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地进行,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就业率民办毕业生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最“叛逆”的毕业生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