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2023-11-12 17:06高庆
关键词:现实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摘 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之一,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作为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对象的意识形态安全有待维护、与传统文化创造性结合不够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质把握不够深入等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给予了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环境、教育”三个基本要素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基底,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现实的人”中把握教育者及受教育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价值评价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使命。

关键词:实践; 现实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曾被恩格斯高度评价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就在于发现了实践的存在,他对检验真理的标准、教育、人及社会生活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辩证性的回答,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本质上仍是一种以环境为载体、以教育为途径、以实现人的本质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当前,我国正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期,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这一发展过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对象意识形态安全有待维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但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国际形势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仍面临诸多风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冲击,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人们的生活被淡化、被削弱、被边缘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互联网的普及下,多元文化交流激荡,观念大碰撞,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威胁。从国内情况看,意识形态的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一方面,落后的封建主义思想仍然存在,侵蚀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们的生活受到落后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趁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及关键时期趁机散布资本主义错误思潮,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鼓吹消解“国家意识形态”。因此,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教育对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防止错误的意识形态扭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不够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7]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深厚的基础和宝贵资源,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其中的思想智慧、优良传统、治学作风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重要内容。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力度还不够,不仅在内容上缺乏对传统文化更深入的挖掘阐发,在高校思想政治环境塑造优化还缺乏上挖掘中华悠久传统文化内在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现代社会的各方面发展相契合,运用新思想、新方法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效果。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质把握不够深入

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历程中,有过“认识论”“价值论”等观点,追求过科学性与一元性评价统一,也有过对价值主体的不同选择,形成了不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的评价选择、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本质把握不够深入,因而在面对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及个体价值、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时无法做到合理统一,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效果,无法更好地去指导教学改革及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体现的知识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动态的、主客体内在融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三要素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人、环境、教育,这三要素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得到了深刻阐释。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由政治、法律、道德等组成的观念上层建筑。旧唯物主义者们片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忽略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则认为,环境和人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一方面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挖掘出客体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升华。同时,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指导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知识和才能,并最终以此来实现环境和个人更好地发展。环境和人一样是随时随地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二者的改变具有相关性,环境能够使人在教育中获得的实质性改变,人的改变也必然会表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新的实践活动中,促进环境的改变,体现出人、环境、教育三者之间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本质的把握

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中能够自主从事各种各样实践活动的人,他克服了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抽象化,也超越了感性哲学的形而上学,从深层次挖掘出劳动和人的本质的互通关系,看到了人是一种“现实的人”,人具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劳动,是一种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的存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起源,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只有用自由自觉的劳动主宰社会,才能夯实历史发展的基础,廓清历史发展的方向,通往自由王国。面对社会上很多人劳动观念出现偏差引起的种种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文明的世界高度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融入到教育过程中。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最终目标

首先,马克思在阶级立场上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旧唯物主义的一切观点仍是立足于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基础,而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义则是为了消灭阶级、消灭压迫和剥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它指明了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方式和途径。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提出哲学家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这种以“武器的批判”取代“批判的武器”的思维转变,正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比较的奥妙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基本以理论讲解为主,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实践要求,为的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贯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路径及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或实践行动培养受教育者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受教育者更好地参与实践,其中受教育者具有主体地位,这与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人是现实的人,以及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进入新时代,要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以贯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坚定政治立场,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拓展教育方法,更有效地实现改造目的。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坚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遵循,强其根基,健其体魄。从最终目标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大批人才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夯实中坚力量。从人民主体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给予这一目标合理性的根本首先来自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这样的国家性质意味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体现广大人民发展的需要而非少数人的意志,否则便难以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冠之;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意味着我们国家的终极目标必然是追求共产主义的实现,这些都给予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上述目标和使命的理由。

从阶级维度来看,教育本就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向其成员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这必然要求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当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意识形态的侵蚀。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引导学生通往真理,致力于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话语体系,以严密的逻辑,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融合,确保教育对象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伟大理想持续迈进。作为当代大学生,积极实现一定专业素养的同时,指导认识向实践的第二次飞跃,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具有丰富的现实关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既要关注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又要关注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教育对象的思想植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要把握其思想特征和发展状况,必须从其物质生产实践上出发。此外,“现实的人”在思想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我们既不能把教育对象局限在抽象的思维范围之内,也不能把教育对象孤立、片面地看作“原子式的个人”,而是要看到并能够发挥教育对象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除了要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一般内容,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制定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方式及目标,精准施教,科学育人。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价值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时,应加入实践的观点、元素及方法,并在检验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教育活动,其中作为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人,都是现实关系中的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同时环境对人具有一定反作用。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我们应当高度关注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教育环境的适应性,并且根据教育环境的改变对学生的状态做一定调整,从而提升环境对学生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及陶冶情操。

其次,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教”的目标导向及“学”的目标导向,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塑造,尤其要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要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结晶融入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让其真正做到接正气,接地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接受度,让其由入耳转变为入脑、入心,最终做到把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统一起来。

再次,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打好理论与实践的组合拳,点燃课堂;尊重学生主导作用,提升教学温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教学深度;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及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最后,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话语体系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还存在不少的跟风、话语权较弱、滞后、自觉自信不够等问题。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中国哲学科学的某些学科的评价体系中,中国指标还没得到认可,使得部分工作者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缺乏高度的自觉与自信,话语权构建的自信缺乏也是理论、文化自信深度不够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重视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融入其中,以实践的观点逐步改变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不断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

[6]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徹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7]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作者简介:高庆(1987- ),湖北仙桃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现实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马克思人学思想转向及其价值探析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