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新时代生态科普工作研究

2023-11-12 23:58郭敏王晶郝嘉惠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郭敏 王晶 郝嘉惠

摘  要:新时代生态科普工作要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生态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助力公民生态科学素质提升,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要强化新时代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推动生态科普工作创新发展。将思政教育融入新时代生态科普工作,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生态修复科普软件,向公众宣传、解释、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公民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时代生态科普;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079-04

一、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内涵

(一)新时代生态科普

科普是常规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对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态体系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全流程生态环境保护,构建更加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行为重拳出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我国生态环境修复及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新时代生态科普就是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新的历史方位,以科普的方法和形式,以生态学的视角,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尤其是利用App、网络新媒体等作为载体,向公众传播生态知识,帮助人们了解自然规律,服务大众生态科普需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生态保护能力。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实践,促使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走绿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

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是在新时代生态科普基础上,以荒漠化监测与治理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普及,旨在通过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促进全社会对荒漠化生态修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推动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落实和发展。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生态科普工作,助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对生态修复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科普宣传,有利于增加科普工作的人文性,增强思政教育时效性和有用性,讲好中国故事,推介中国方案。在巩固以往荒漠化防治成绩的同时为进一步取得生态防治成就提供智力支持。

截至2020年,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3600 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2]。面对荒漠化这一世界性顽疾,我国在荒漠化修复防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位于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的库布齐沙漠一度因严重沙化沦为“不毛之地”,被喻为“死亡之海”,如今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经典案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3],同时强调“库布齐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3]。进入新时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为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工作要抓住这一契机,在新时代生态科普的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荒漠化生态防治及科普工作。

二、思政教育與生态科普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一)理论意义

在中国知网中,以“思政”和“科普”为关键词,检索得到相关文献仅74篇,通过学科筛选可以发现关于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研究占35.29%,占比最高,有16.81%是关于医学教育的研究,没有提及生态环境等学科科普融入思政教育的相关研究。由此可见,当前与思政教育有关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而融入科普工作的研究较少。

文章在阐明新时代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科普工作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思政教育与生态修复科普工作融合的必要性,并将互动性生态修复软件开发作为科普路径,将思政教育内容作为脚本及支线任务融入软件当中,在提升科普工作政治性的同时,对创新生态环境修复科普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对研究思政教育实用性及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现实意义

思政教育融入生态科普,可以有效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可极大提升生态科普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实用性。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合力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可以很好地指导和解释生态科普实践;另一方面,生态科普工作又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有力的实践基础,可以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之一。思政教育与生态科普工作联系紧密且彼此关照,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态科普,既可以在进行科普工作的同时增强公众的政治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使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又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优势,为世界生态科学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三、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软件

(一)科普软件设计理念

软件从荒漠化生态修复实践出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荒漠化治理、人居环境、乡土植物为三条主线,体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联性和驱动性,为受众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以及现存荒漠化生态问题。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为现存荒漠化生态问题提供参考建议,营造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软件注重趣味性与互动性,旨在降低民众获取生态环境修复知识的门槛。以游戏场景展现生态修复内核,吸引民众使用软件进行场景游览。场景中融入思政教育与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相结合的知识内容,在游览过程中完成潜意识的知识摄入。为增加民众的体验感与互动性,设置虚拟现实端口,利用VR技术进行场景三维模拟等。

(二)软件科普思政功能呈现

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软件,使软件不仅具备生态科普效用,还具备思政教育功能,从而实现生态修复科普知识传播、观念普及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强化国家意识,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荒漠化生态修复科普软件引导公众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融入生态科普软件中,让大众在树立社会主义生态观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方法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4.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制度法治为保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

四、思政教育融入生态修复科普软件建议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融入生态修复科普软件

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与生态科普工作相结合、融入生态修复科普软件不仅对生态修复科普工作意义重大,还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可以从科普生态文明入手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遵循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代表,这两种学说都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展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影响深远,其中不乏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儒家推崇“仁者爱人”,提倡“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荀子·天论》中讲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这说明人要顺应自然规律适时而为,才能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人类只有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应物变化”。在道家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超越一切存在的本体,是不可被消灭的永恒存在,是宇宙运行和发展的最终依据。万事万物的运行遵循“道”,人的行为也要符合“道”的规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所体现的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应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思想融入生态修复科普软件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包含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问题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秉持的自然观和科学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运转有其固有的规律。人类要运用自然辩证法思想,科学地认识、把握和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地改造和更好地适应自然。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用自然辩证法思想详细地阐述了对自然界的理解及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清我们对自然界习以为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4]自然辩证法思想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自然规律,并应用于现实中,以促进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新时代生态科普工作中也要着力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思想解释普及荒漠化生态修复的相关知识,推广有效措施,宣传意义价值。中国在世界上是受荒漠化影響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部《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9.27万平方千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2万平方千米。”[5]对比以往数据,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但生态修复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致力于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在生态科普工作中采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荒漠化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生态修复科普软件中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入游戏、互动等环节不断完善用户体验。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真正将生态兴则文明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观点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生态修复科普软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全人类及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30日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构成相互依存、有机关联的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生生循环、绵延不息正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整体建设推进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6]

全面认识和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短板与瓶颈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及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领域挑战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生态科普工作,在生态修复科普软件中展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分析当前及今后我国生态修复发展工作中的问题,鼓励软件用户一起探寻解决方法,动员全社会力量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EB/OL]. (2016-05-3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0/c_1118956522.htm.

[2] 余璐. 中国治沙70年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献智慧[EB/OL]. (2020-06-18). http://env.people.com.cn/n1/2020/0618/c1010-317 51 883.html.

[3] 新华社. 习近平向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EB/OL]. (2019-07-27). http://www.gov.cn/xinwen/2019-07/27/content_5415827.htm.

[4]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3-31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 (2022-05-26). 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 jzkgb/202205/P020220608338202870777.pdf.

[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0.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22年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科学普及专项“云上绿洲——基于生态修复的交互式科普软件”(项目编号:22550302K);2019年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智造之路——基于人工智能的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科普体验活动”(项目编号:19KPHDRC00050)。

作者简介:郭敏(1982—),女,硕士,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晶(1978—),男,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专利信息分析、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教育;郝嘉惠(2001—),女,学士在读,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修复。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的作用与途径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