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视域下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2023-11-14 12:35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信息与数字工程学院刘长甲沈桂芳康帅帅
内江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实训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信息与数字工程学院 刘长甲 沈桂芳 康帅帅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和生产要素、组织形态全方位变革的引领者,数字领域的激烈竞争,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影响[1]。产业数智化、网络协调化发展,为计算机网络等相关领域提供新岗位的同时,对专业内容革新、课程体系重构、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改变课程体系设置灵活度小、专业知识间融合度低、生产性实践内容少、对新兴岗位的适应性差等现状,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垂直力量”,已成为当前网络技术教育的“必修课”和“必答题”[2]。在此背景下,以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对数字经济视域下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1 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

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各类院校对构建“数字+”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并积累了不同的经验。天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主动布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等数字领域新兴学科,形成了“天大方案”和“华南理工新工科建设F计划”等培养模式[3]。江苏省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实施意见中,对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中长期规划。浙江省积极构建“大脑+应用+服务+机制”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浙江模式。国内不少学者基于数字化视角对实践教育活动的质量评估[4]、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动态调整[5]等 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6];不少高职院校基于数字经济新业态,对高职财会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基于学习产出教育”、“订单式”和“课程模块+实践平台”等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方式[7-9]。德国海因策等院校在创设数字化虚拟教学环境、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效果评价、职业教育职业对数字化发展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0]。

这些探索为高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基于数字经济视域下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不尽如人意。因此,积极探索如何重构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数字经济的视角,提出“基础+实践+创新”为主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聚焦岗位需求,通过“大网络”课程群建设和“平台、层级、技能、模块”多维递进式实训体系设计,构筑了专业课程体系;并通过校企合作共筑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享教学资源合、完善评价机制,搭建课程体系的保障支撑体系,形成可持续改进的闭环。

2 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2.1 擦亮“数智化”人才培养特色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导向,根据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与课程体系结构;制定校行企多方参与、定位准确、路径明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筑“基础+实践+创新”递进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数据意识、提高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形成专业课程对培养规格、技术岗位和职业资格的有效支撑。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加速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怀3个方面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 构筑“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及时将专业课程体系与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对接,在课程中融入新技术、新规范和企业典型生产案例,构建动态开放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适应面向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1)建设“大网络”专业课程群。跟踪驻地新技术、新业态变化,基于OBE理念的反向设计原则,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目标,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专业相关内容,组建“大网络”专业课程群。课程群体系构建中,充分考虑《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互联技术》《网络设备与组网》《网络服务器配置》《网络存储技术》《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网络集成》和《WLAN技术》等课程的纵向传承与横向联系,梳理整合课程内容,保证内容的有效衔接与完整。注重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开设《弱电智能化系统》《物联网终端技术》《数据采集》等交叉课程和校企合作建设课程。根据知识基础课程、技能生成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按年级、分阶段进行安排和设置,使课程间形成层级递进关系[11]。围绕核心课程,开发共享资源库,根据相关标准开设选修课课程。

(2)开发技能单元模块。将实际岗位需求分解成不同层次的技能点,打破课程群内课程间的壁垒,组织支撑技能点的相应知识点,并引入企业生产性项目承接知识点,形成“技能-知识-项目”三位一体的初、中、高三种层级的技能单元。按递进上升方式将岗位所需技能划分为“基础技能—专业能力技能—综合应用技能—拓展创新技能”四项;以技能对接网络基础应用、网络组建与运维、弱电与智能监控系统、传感器应用与实践和数据采集与云计算五个单元模块,构建“两大平台、三种层级、四项技能、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多层次技能单元模块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虚拟化仿真等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克服了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抽象、实验方式单一、只开展验证性实验等弊端,加速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生成。模块化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3)设立双元创新实训基地。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拓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训渠道。加深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依托现有省级实训基地,打造“大网络”生产性实训基地。瞄准岗位需求引生产性项目进基地,实现生产场景与“三创”教育元素双融入,在实训平台上推行“校中厂”模式,实训的同时服务生产;抓实学生顶岗实习环节,在生产过程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达成“厂中校”的目的。通过“校中厂”和“厂中校”双模式理实一体驱动、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加速学生“三创”能力的生成与提高,实现学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4)推进“三教”数智赋能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升级教材。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与生产过程和岗位需求的结合度;校企共建共享课程资源、开发适用于课程标准和实际项目的活页式教材,活页教材的着重点从理论深度向数字经济新业态和学科技能间融合转移[11]。

开展“数智”培训,赋能教师。以实际需求精准推送培训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数字化技能;聘请优秀企业家、技术人员或优秀的数字技术管理者走上讲台,打造高水平校企协同的教学团队[12]。

创新课堂组织,激活教法。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用项目驱动、六步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利用数智化平台和技术,推进场景式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5)完善动态考评反馈机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活力,建立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增值评价指标,充分分析过程性评价数据,以人工智能为评价内容进行方法赋能、为学教评一体化的诊断机制进行技术赋能;将企业反馈的信息纳入多元化评价反馈[13],建立持续改进的“闭环”。

3 结束语

数字经济背景下,对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其支撑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方案在2020级、2019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践。问卷调查结果和校企导师的反馈表明:相比往届,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通过模块化教学和生产型项目实训能有较强的获得感;教师数字素养有明显提高。改革方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同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育人效果的评价,还需要将学生的就业岗位、适岗情况,以及毕业生工作5年后的发展情况纳入评价指标进一步考量。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