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课程过程化考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15 02:51陈欣欣
山西青年 2023年19期
关键词:会计学考核作业

陈欣欣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在教学评价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会计学》课程需在结果性考核基础上引入过程性考核,以此完善考核体系。但在部分学校内,《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模式的实施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过程性考核模式难以发挥出其积极作用,因此需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优化。由此可见,本次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一、过程性考核模式对于《会计学》课程的作用

教学评价改革是现代教育体系创新优化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开展过程性考核则是落实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借助“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框架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全方位实施考核工作,杜绝“唯分数论”,加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下面对过程性考核模式对于《会计学》课程的作用进行总结。

(一)指导教学过程。过程性考核检测对象为学生学习过程,实施期间需基于课程实际情况设置过程性考核指标,量化设计后整体性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状态,在实现教学过程控制的同时,还可根据过程性考核结果优化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模型,实现教学相长[1]。

(二)突出学生主体。过程性考核不再将结果性考核(期末考试)情况视为单一评定标准,而是借助过程性考核指标真实反映学生动态学习情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看重学生在《会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以往结果性考核模式下,学生仅“期末周”冲刺即可顺利完成考核,无法彰显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且难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激励。而在过程性考核模式下,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多个指标,过程性考核指标则会对学生《会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产生驱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继而有效提升《会计学》课程教学实效。

二、《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一)评价考核模式单一

在教学评价改革持续深化的形势下,《会计学》课程考核模式发生转变,仅将期末考试结果性考核作为评价结果的现象基本消失,均引进了“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模式,而平时成绩则是过程性考核的结果。但该考核模式仍存在一定缺陷,即过程性考核结果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通常为20%~30%,且多从作业、课堂问题回答、考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不仅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比例配置不佳,且过程性考核内容范围相对狭窄,无法彰显过程性考核模式的作用[2]。此外,大部分学校《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并未设置阶段,即整个学期均持续实施过程性考核,导致学生无法阶段性了解自身过程性考核评价结果,继而难以对学生《会计学》课程学习产生激励与驱动,继而局限了《会计学》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模式效果。

(二)考核管理相对较弱

现阶段,《会计学》课程虽已逐步构建了“结果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的教学评价模式,但并未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各院系、各专业、各班级所采用的过程性考核模式各有不同,极大降低了《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结果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参考性,继而导致过程性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其积极作用。此外,缺乏过程性考核结果的公示公开与反馈环节,一旦出现评价误差难以及时发现与调整,继而影响了《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严谨性与精准性。

(三)考核平台存在无序

进入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后,《会计学》课程逐渐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考核评价工作中,力图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考核管理实效。《会计学》课程在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实现了初步变革,教育信息平台逐步被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以此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日常学习信息数据的分布更为广泛,在过程性考核时不仅需采集学生课堂信息,还需整理教育信息平台线上学习情况,给《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造成一定难度。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教育信息化平台初步应用时存在与传统考核模式衔接不当的问题,如同时应用两种模式开展工作,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平台并未发挥出自身优势,还导致《会计学》课程评价数据出现无序状态,给过程性考核模式的实施造成一定的障碍。

(四)缺乏实践能力考核

《会计学》课程受到课时限制而存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指导为辅的现象,将完整会计体系呈现给学生,在此情况下,过程性考核则主要体现为理论指标,过程性考核中的实践能力考核较少,此时学生则更为重视会计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对学生会计实务能力有所忽视。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愈发注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实操能力,由此可见,《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缺乏实践能力考核极为不合理,是现阶段《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模式的主要缺陷。

三、基于《会计学》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模式优化策略探讨

(一)完善过程性考核实施模式

1.拓宽考核形式

过程性考核的关键在于全方位了解考核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若仅按照传统思路,从出勤、作业、回答问题三个方面实施过程性考核,则会局限考核作用。结合《会计学》课程来看,需结合课程实际情况拓宽过程性考核形式,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从不同方面实施过程性考核。

(1)日常作业。完成《会计学》课程教学后,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布置适量作业,根据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得出日常作业成绩。教师完成日常作业考核评价后,需及时将日常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思路。

(2)综合性作业。基于《会计学》课程教学情况布置案例分析、专题调研、专题学术论文、课外阅读等综合性作业,用于检验了解学生会计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该类作业通常任务量较重,教师需为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准备与完成,以此方可切实发挥出综合性作业的考核评价作用。

(3)学习笔记。《会计学》课程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需学生自主记忆掌握,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与整理该部分讲授内容,并根据学生课堂笔记整理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但应注意,若采用学习笔记的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需注意控制该部分考核评价的分值,不可过高。

(4)课堂表现。在《会计学》课程教学期间,采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考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况而确定学生具体表现,以此为依据完成过程性评价。为便于量化,可将课堂回答次数、课堂讨论展示质量作为过程性考核指标。

(5)团队作业。划分《会计学》课程学习小组,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设定团队任务,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推进团队作业,小组成员通过协作沟通划分任务,按照成员贡献情况设计小组成员参与度。当各小组完成团队作业后,教师根据团队作业实际完成情况评定考核,综合团队作业总成绩与小组成员贡献度、参与度,则可精准得出各成员具体得分情况。

(6)实践活动。结合《会计学》课程知识体系设计模拟类实践活动,如模拟还原某会计业务处理场景,学生需基于场景进行会计操作,此时可根据学生在会计实务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完成考核评价。

(7)出勤评价。主要表现为学生出勤情况。

2.设置考核阶段

结合上述问题分析可知,过程性考核多持续推进,贯穿整个学期,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身过程性考核情况。因此,对会计学过程性考核模式优化过程中,需增设阶段性考核测试。例如:以《会计学》课程章节设置为依据,每完成三章课程的知识教学则实施一次阶段性过程评价。在此基础上,调整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比例,因增设阶段性检测,故可将期末结果性测评占比缩减至40%,每次阶段性过程测评均占10%,共实施三次,课堂笔记、出勤共占5%,课堂表现(即课堂问题回答与讨论展示)占5%,而日常作业、综合性作业、团队任务、实践活动等共占20%。

(二)强化过程性考核管理指导

为强化对《会计学》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管理工作,可引入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即学校结合建设规划及人才培养导向宏观指导二级学院开展过程性考核工作,用于强化二级学院对过程性考核工作的重视,引导会计学专业制定出符合课程特征的过程性考核指标。而二级学院基于宏观指导逐步探索过程性考核模式,明确管理监督职责,以此确保《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工作能够高效实施。强化过程性考核管理指导过程中,要求《会计学》课程教研室详细规划过程性考核方法、考核目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评定标准等,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生《会计学》课程学习过程的追踪指导,此时可借助教育信息化平台采集学生线上学习信息。此外,加强过程性考核的宣传培训工作,深化学生、教师对过程性考核的认识,为《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的高效实施奠定基础。此外,《会计学》课程完成过程性考核后需及时进行结果公示,若学生存有疑问,可借助教育信息化平台或面对面交流进行反馈,及时发现并消除评价误差,以此保障《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评价有效性。

(三)基于信息平台实施考核实践

为更好地应对教育信息化2.0 带来的过程性考核挑战,需加强对各类智慧教学工具的利用,充分应用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会计学》课程教学场景,数据化、直观化呈现学生会计学课堂学习情况,为《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提供数据支持,使过程性考核模式更为完整可靠。现阶段,各高等院校普遍应用“云班级”“超星学习通”“Blackboard 教学平台”“雨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因此,在完善优化《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模式过程中,基于教学环节具体情况设置考核维度,并借助智慧教学工具采集学生线上学习数据,衔接《会计学》课程线下教学工作,以此搭建“线上+线下”的过程性考核模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自主研发设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在教育信息化平台内设置多个功能板块,如“题库管理”“作业管理”“班级管理”“试卷管理”“在线提问”“成绩管理”“作业查看”“试题错误率统计”“测评管理”等,用于统筹汇总学生学习数据[3]。

为避免出现线上线下过程性考核数据信息混乱情况,可将《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数据均整理为电子数据,将线下测试转换为线上考核,线下纸质报告作业提交调整为线上递交,以此实现考核平台的统一,有效规避过程性考核信息数据混乱现象。当完成所有考核工作后,教师则可直接于教育信息化平台输入各项过程性考核指标权重,借助教育信息化平台内智能算法得出学生最终过程性考核结果,以此减少人为干预,使会计学课堂过程性考核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四)落实过程性实践能力考核

会计学实践课程主要涉及三大模块,即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综合拓展与应用模块,层次递进,相互衔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会计学创新应用水平。但结合上述分析可见,在部分《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模式内存在实践能力考核短板,缺乏强有力的考核驱动而导致会计学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可基于会计学整体规划情况搭建“三层双规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其中“三层”指三大实践模块的结合,可切实提升学生会计实务能力;“双规”指校内外课堂的衔接,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渐进式”则是凭借过程性考核明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逐渐增强学生会计实务能力,依托于该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并为过程性考核模式优化奠定基础[4]。

基于《会计学》课程“三层双轨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优化过程性考核模式时,主要借助过程性评价考核了解学生会计学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从“三层”实践模块角度讨论实践课程的过程性考核:1.基础实践模块理论性较强,多以基础知识为主,此时从出勤、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率等方面展开过程性考核即可。2.专业实践模块侧重于会计实务实践技能,此时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视,此时可采用模拟实践的形式完成过程性考核。例如,模拟会计事务处理流程,通过观察学生原始凭证登录审核、成本核算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3.综合拓展与应用模块包括学生实习锻炼与毕业论文,对于实习锻炼阶段,则可根据学生阶段性实习报告、阶段性实习总结进行评价,而毕业论文的过程性考核主要表现为开题报告、中期调整、指导次数等,用于了解学生实习锻炼态度。

综上所述,为切实解决现阶段《会计学》课程在过程性考核模式方面的问题,应从多个角度入手,从拓宽考核形式、增设阶段测试两个方面,完善过程性考核实施模式。在此基础上,强化过程性考核管理指导,同时紧扣教育信息化2.0时代特征,将教育信息化平台及智慧教学工具应用到考核实践中,并落实过程性实践能力考核,切实提高《会计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效果。

猜你喜欢
会计学考核作业
内部考核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作业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家庭年终考核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