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逻辑

2023-11-15 04:43周向军童成帅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周向军 童成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18—19 页。依此,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释清、领悟透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原理维度上讲,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即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体认、剖析、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 年,第4—5 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深入地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有助于深化对其思想精髓与真谛要义的学理认知,进而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社会实践。

一、生命共同体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立论基石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逻辑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文化底蕴,它承续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思想的内核精要,汲取了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文化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立论基石。

(一)生命共同体论的理论渊源

1.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是关于人与自然本质、本性、本源关系论述的思想体系,它强调的是有机界和无机界共生共存、紧密联结又相互区分的存在性状态。从本质内涵来说,包括:一是,自然界是彼此存在着内外联动的各要素组成的物质统一体,存在着外化形态上的联动性和内生价值上的耦合性;二是,人与自然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有机生命集合,二者应协同进化、共谋长存;三是,在自在世界演化过程中,以劳动为逻辑前提,以科技为逻辑中介,人与自然逐步衍生出一种共生、共存、共荣的价值基因,进而促使其成为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生命有机躯体,即“生存共同体”。习近平在承续上述精神的基础上,以开放的价值视野和博大的人文情怀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联属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2 年,第355 页。的哲学论断。总的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是通过“生命共同体”概念来表达其生态本体论的哲学意旨。

“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概念,这一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曾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切中肯綮地谈道:“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269 页。其深刻阐释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价值属性的哲理意涵。1873 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769 页。。作为自然客观存在物,人是“主观能动”和“客观受动”的辩证统一体。对此,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11 页。。因此,作为类存在物的人必须把握好自为实践活动的价值标尺,要依托自身的价值属性同自然界构创“生命共同体”的生存范式,以此来维系千秋万代的和谐共生、欣欣向荣。

习近平提出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承续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内核精要,即赋予了生态系统以“生命”的有机属性,诠释了自然界与人类发展的共生同在关系,概括了二者在生存道义上所具有的耦合性与涌现性特质,是对生态系统本体开放性的确证。

2.文化滋养: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文化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蕴含着丰厚而精湛的生态哲学思想,为“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源脉与精神涵育。

“天人合一”论是儒家学说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其中蕴含深刻的生态哲学智慧,即天人关系就是自然本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儒学认为,“天”就是万物之源,即自然界。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同时,《序卦传》强调:“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质言之,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维要素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共同构成生生不息、无限循环的有机整体,此乃“天人合一”的真谛。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实际上与儒学的“天人合一”理论有着高度契合性,即认为人和万物本是天地生成的自然产物,天、地、人和万物彼此联结、相互促进,倡导人与自然协同共生、天人和谐。道家哲学以老子、庄子哲学为典型代表,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根,它有机创生了天、地、人,继而天、地、人都必须效法“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强调人与万物在生存道义上具有逻辑规统性。同时,“道”也是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正所谓“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这要求我们在具象实践中必须尊重自然意志、遵循自然规律,即“道法自然”。综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人的自我潜修为价值体认,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鱼水交融的实践状态。

习近平提出的“生命共同体”论断,承续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哲理思想的精神意旨,即强调人应主动顺从和适应生态环境,要在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着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可以说,“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理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成果。

(二)生命共同体论的内涵探释

“生命共同体”理念意涵深邃、思想精湛,内在蕴含“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精神意旨与价值意涵。

1.“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生态本体论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生成与发展的逻辑过程,就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在把握自然属性前提下赋予自然以社会历史性;另一方面,自然界为人提供的“广域活动”的“空间条件”是在人之外的自然存在,并且在人的“活动行迹”中转化为“人化自然”。习近平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内蕴“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辩证统一的思维机理,强调自然环境在被人类重塑时,人类亦逐渐趋于自然化。在这种交互活动中,人与自然逐步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转化的逻辑功效,确证了自在体与本位体之间的海量线性关系,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价值对立的思想桎梏,促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构创。

2.“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同生共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论断内蕴着“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同生共长的哲学智慧。这种哲学智慧旨在阐明:“自然资源”是一种物质化的社会生产力,能促成“经济资本”的升值转型;而“经济资本”叠加所发明的科学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生态系统”异己增生的黑化病症。习近平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12 页。生命共同体理念注重“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同生共长,强调决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损耗有限的生态资本,倡导构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内核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生态+经济”资本的可持续性延展。

3.“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存共荣。绿水青山意指环境本体自然演化形成的生命系统;金山银山意指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从字面语义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看似相互对立,实则兼容统一,绿水青山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并创造金山银山的物质源脉,金山银山则是人类汲取绿水青山的自然能量进行财富创造的实践表征,二者合铸形成的物质生产力犹如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习近平指出:“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②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126 页。可以说,对绿水青山的维护就是对自然资本的捍卫,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的一种维系;而金山银山的财富缔造亦能促成绿色高新科技的发展,进而使绿水青山换上新的装扮,催生新一轮的“生态蝶变”。

二、哲学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理论依循

在论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哲学理念基础上,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予以了强调,他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13 页。。纵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及完善历程,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主要有:

(一)生态辩证法。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立足自然环境的本体属性及人与自然的本源关系,深刻揭示了自然、人类及社会之间辩证运动的一般规律,为我们科学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思维向导。其真谛要义旨在阐明:一是重视自然的先天地位。马克思认为在现实境遇中,“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272 页。,人隶属于自然的肢体范畴,人类应该对其给予关爱和保护,将自然环境视为我们的毛发与体肤。二是坚持主客体相统一的思维范式。作为内在具有能动创造性的实践主体,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主体能力与自然阈值之间的价值尺度,坚持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相统一、主观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着力促进有机体与无机界的协同发展。三是坚持人与自然联袂“祛异”的道义原则。从生存论维度上讲,人与自然的逻辑关联就本质上来说是纯粹的物质变换关系,即人既有主动索取自然物化资源的根本权益,又身肩自然“返魅”和“祛异”的基本义务。

习近平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继承了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真谛要义,即绿色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对具体发展方式的规定,‘发展’则是践行绿色理念时必须要达到的目标”①庄友刚:《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 年第1 期。,二者不可割裂,离开发展谈绿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而离开绿色谈发展就会陷入社会混乱的泥沼。同时,习近平提出的“两山”理论,亦承续了马克思生态辩证法关于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统一的理论精髓。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1 页。质言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406 页。。这告诉我们,在生态文明具体实践中,既要为谋求经济发展探索新的增长点,又要为自然“返魅”留有一定伸展空间,由此延展社会永续发展的基本阈值。在此需说明的是,倘若一旦发现二者出现失衡趋向,我们务必要借助“生态辩证法”这一思辨工具,认真反思自己的实践行迹和价值动机,以“经济资本少一点、环境资本多一点”的发展心态去扭转资本逻辑统摄下生态环境恶化的异端趋向。

(二)生存矛盾分析法。所谓生存矛盾分析法,意指通过分析自在事物与自为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其特殊本质及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认知和改造事物的哲学方法。习近平立足于此类方法,深入探究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增生的根源,并提出了矛盾消解的“价值良方”。

1.人与自然矛盾消融的“蝶变之魅”。辩证唯物论认为,自人类社会缔始以来,自然界就历史地、逻辑地演化为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作为具有生命属性的大自然,以其特有的规律性自在地更替其物化表象与生存模样,其运转轨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由于科技与生产方式的革新,人类对大自然的价值体认也由最初的敬仰、盲从逐步衍变为谋利、损害;部分个人或团体会因各自既得的物质利益弃自然的基本法则于不顾,对自然存在物进行主观改造。针对此等行径,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第769 页。。这告诉我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其内部运行的基本法则,要主动祛除人与自然异化关系之魅。

回溯本源,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将人与自然视为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在本体维度消融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在实践层面真正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依据时代环境新变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决断力,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55 页。的价值理念,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第355 页。,如若不然,必将遭到大自然的反噬。习近平强调,从国家发展层面来说,务必要“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实施,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强调 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 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光明日报》2020 年4 月28 日,第1 版。,以此缓解人与自然的隔阂,促成生存矛盾的化解。

2.人与人矛盾消解的“价值良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全球生态危机频发的罪恶元凶,追求剩余价值是催生自然黑化病症的罪魁祸首。在资本主义利己机制下,资本家为获取剩余价值对工人阶级进行了疯狂的压榨与剥夺,并在金钱的鼓诱下,只关心“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年,第521 页。。对此,马克思指出:“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411—412 页。,即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和谐文明的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复归,促成人类自身矛盾的“真正和解”。

新时代以来,面对西方国家的利益博弈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危机、自然破坏等资本逻辑问题,习近平辩证运用矛盾分析法对怎样去消解“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矛盾进行多维深入的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他思索和探索人与人矛盾消解路径的结果。人类命运共同体侧重于人的“类”属性之间的关系表述,是人类自身矛盾消解的价值良方。理解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意涵,就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人类自身之间须臾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世界和平与发展、文明交流与互鉴、环境和谐与稳定的实现,靠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协作的道义逻辑而不是零和博弈的斗争逻辑。事实上,纵观世界发展史可以明晰,随着生态前途与价值命运的日益联结,各国逐渐从零和的生存竞争关系迈入正和的共生性关系,客观上已然成为某种“自在”的生存共同体。

(三)哲学思维剖析法。所谓哲学思维方式,是指认识主体运用哲理要素体认剖析客体对象时思维活动所呈现出的逻辑程式和思维模式。任何一种体系化、学理化的思想理论,都会呈现出一定特色的哲学思维方式。具体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蕴含如下几种哲学思维:

1.系统思维。系统思维以创设最佳规划、要素优化排组和整体统筹为要旨,强调战略性谋划聚力推进整体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显示出强烈的系统思维特质。首先,习近平将生态系统视为有机体与无机体相统一的价值范畴。他指出:“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56 页。再者,习近平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9 页。。基于经济之维,要着力革新经济建设的固有生产方式,健全绿色循环的经济发展体系,推动建立资源统筹和多级利用的经济产业链条;基于政治之维,要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中,以此构筑生态和谐的绿色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行稳有序的制度屏障;基于文化之维,要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力图做到“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此共筑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思想共识与价值规范。

2.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意指事物主体敢于突破原有思维模式的界限,以新的理念、视角和方法去体认剖析问题,继而提出新颖独到且符合实际的思维成果的逻辑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如在理论创新上,从本体论维度来看,在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共生关系基础上创新提出“生命共同体论”理念;从历史观维度来看,在科学把握“人类史”和“自然史”统一关系基础上创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思想;从方法论维度来看,在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原理要旨基础上创新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观念。在制度创新方面,新时代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放在重要地位,通过顶层设计和全面深化改革,“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四十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4 页。,从制度框架、属性效能、发展理念、思想原则、实践要旨等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

3.底线思维。所谓底线思维,就是立足事物发展最低基点,在实际工作中做好相应战略规划和思想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和最优态势的逻辑思维和方法。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思维,习近平首先强调了“空间底线守护”的重要问题。地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家园,其承载力、涵容量都具有一定阈值。面对我国日益减少的耕地面积,习近平强调,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44 页。。习近平还从经济层面阐明了“维护发展底线”的本质意涵。他指出:“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44 页。应该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科学路径,不断培育资源消耗低、生态污染少、品质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三、“两山”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内核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逻辑指导,习近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价值原则、实践理路、目标要旨等方面作出了系列重要论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山”理论。如果说生命共同体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立论支柱,那么“两山”理论的理念原则则构成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内核,而哲学方法论则为其提供了思辨理论层面的逻辑指导。

任何理论提出和实践的探索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发展阶段,“两山”理论的思想缔造亦是如此。首先,从理论缔造的实践主体分析。习近平“两山”理论源自如下几个阶段的生态实践。其一,陕北时期:基于恶劣自然生态,反思乡村发展路向。在这一时期,习近平深刻体悟到,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瘴痼疾”,是降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罪魁祸首”。如何在此等空间内提高社会民众的生活质量,是习近平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此,习近平主动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学习相关应用技术,带领梁家河大队乡民修建了沼气池。沼气池的修建,既解决了人民生活(煮饭、废物循环)等基本问题,又使自然环境得到了整治,催生了乡村环境蝶变。其二,河北时期:依傍绿水青山,激发经济活力。在这一时期,习近平在理性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实况后,主张利用正定县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当地现有的名胜古迹遗址,开启“中国正定旅游模式”,力求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施旅游兴县,以此实现绿色减贫、绿色兴县的发展图景。可见,习近平当时已经认识到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即对自然资源不能只讲索取不讲建设,要懂得合理筹建、共促共赢。其三,福建时期: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绘好福建“山水图”。在厦门工作期间(1985—1988),针对当地筼筜湖污染严重问题,习近平充分发挥特区立法优势,率先在全国制定《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的生态法规,打响了厦门污染防控的第一枪。1988 年,习近平调任福建宁德工作。为改变当时闽东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习近平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发展理念。1990年4月,习近平主政省会福州。针对当时福州经济滞后、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习近平主持编订了《福州市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④习近平:《福州市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 年,第5 页。(简称“3820”工程)。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不仅在该文稿中首次提出了“生态环境”这一概念,而且还依此提出了“城市生态建设”理论。其四,浙江时期:因地制宜,努力探赜“生态经济省”建设的发展路径。在此期间,习近平提出了“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2003 年,习近平担任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下发了指导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政治文件——《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习近平明确提出:建设生态省,“在考核中,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①习近平:《之江新语》,第73 页。。此时,习近平已经认识到经济资本与生态资本的内在联动性,可谓是初步展露出“两山”理论的思想触角。

其次,从理论成形的时空渊源分析。其一,理念论断提出。2005 年8 月,习近平在浙江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论断。此后,他在浙江日报专栏“之江新语”发表文章谈道:“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②习近平:《之江新语》,第153 页。。其二,辩证关系澄明。2006 年3 月,习近平提出了辩证认识“两山”理论关系的三个阶段。他说:“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③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年,第198 页。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并从学理高度与实践向度深刻回答了绿水青山何以成为金山银山、“两山”理论何以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科学命题。2015 年3 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原则正式写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④《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 年5 月6 日,第1 版。。2017 年10 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⑤《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23 页。;同时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2022 年10 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新时代条件下,“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50 页。。“两山”理论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将引领和指导我们更加笃定建设美丽中国的意志和决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两山”理论内蕴着对“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共增的目标设定、矛盾主次分明的价值权衡、绿色发展模式升级的实践智慧以及克服为己私欲的辩证把握,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付诸实践的价值彰显,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遵循和科学指南,基于哲学层面我们需重点把握如下思想内涵:

1.本体论维度:绿水青山的物化存在是构筑金山银山的根本物质前提。唯物本体论认为,自然界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物质范畴,对人具有天然母体性和客观先在性。人的物质存在根源于自然母体的孕育滋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基础,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269 页。这告诉我们,绿水青山的本质属性自然地囊括了金山银山的物质产出,是金山银山“资本缔造”的母体,是人实现“感性解放”的重要前提,即实现人道主义的基本条件。同样,金山银山的物质产出亦是绿水青山“人化”后的物质表象。

2.认识论维度:绿水青山的自然形态可以转化成物质的金山银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自然界始终处在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之中,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会随着人的实践拓展呈现历时性变化。具体说,绿水青山本是天然存在物,但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会使天然自然打上人的烙印,成为创造金山银山的物质生产力。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交互发展中,人取之于自然,又创造着自然,自然界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本源空间与内容主题。另一方面,人通过具象能动实践,将绿水青山中的物质元素提炼为经济建设所必备的原材料,譬如煤炭加工、地貌勘探、绿化科技、“山水林”观光产业等都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从绿水青山的“资源库”中就地取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表征。

3.辩证法维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引擎动力就是事物体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标识就是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第435 页。,这是基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出的关于“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对立统一的价值定理,强调我们既要追求推动经济增长的金山银山,也要维护好作为资源母体的绿水青山,要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我说过,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3 页。这要求在具象实践中,对于“开发资源一定要注意惠及当地、保护生态,决不能一挖了之,决不能为一时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坚持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考核‘三管齐下’,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本钱”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24 页。。

4.价值论维度:绿水青山的内蕴价值跃居于金山银山之上。通俗来讲,金银只是作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喻指经济收益;而绿水青山则兼具多重价值内涵。譬如,有现实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源脉、生态效益;有潜在价值—科技革新价值、历史勘探价值、生物考古价值、未来预判价值等等。同时,绿水青山是人们最朴质的幸福发源地,是物质的金钱所不能替代的。当前,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除了对于基本生活有物质需求外,还内生地对优美环境、自然风光产生了精神期待。因此,只有科学维护好绿水青山的物质形态,才能为实现人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提供必要的价值源脉。

四、环境民生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的价值旨归

在系统阐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主旨及理念原则后,习近平对其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旨归予以了思考,经由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具象实践,依据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提出了环境民生论的价值论断。

(一)环境民生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对于民生建设的意义。诚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环境和民生术语难寻其踪,但并不意味着理念意涵的缺失。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指出:“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第161 页。在此,马克思阐明了“自然界是民生发展的前提、自然产品是民生建设的根基”的价值意涵。恩格斯也具有隐含式的生态民生思想,他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理路中表露了自己对环境恶化致使民生疾苦的同情与体认。1839 年3 月,恩格斯在《伍珀河谷来信》一文中描述了家乡伍珀河被严重污染的情况:“这条狭窄的河流泛着红色波浪,时而急速时而缓慢地流过烟雾弥漫的工厂厂房和堆满棉纱的漂白工厂”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39 页。,并明确剑指“是工厂劳动大大助长了这种现象”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44 页。。在该篇信中,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和民众生活的负面影响,强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有底层民众不仅饱受普遍且恒定的贫困状态,并始终“在低矮的房子里劳动,吸进的煤烟和灰尘多于氧气,而且大部分人从6 岁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这就剥夺了他们的全部精力和生活乐趣”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44 页。。要想真正解决此等顽瘴痼疾,“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第521 页。和生活方式实行根本变革,即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此将沉沦的生态世界进行“返魅”,继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幸福复归。

习近平科学承续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观的内核精要,并依据国际发展大势和国内发展实际,富有创见性地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12 页。的价值论断,深刻回答了何为环境民生、为何说环境就是民生、如何推进环境民生等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理路。

(二)环境民生论是在科学洞悉生态文明时代发展大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9 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内生地对优美生态环境产生了新需求、新期待。为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⑦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8 页。。同时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⑧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8 页。,必须深入转变发展方式,摒弃传统的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建立以绿色低能、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型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回溯历史,虽然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实质上是一种“单向度”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即增强了经济脉搏,同时付出了环境恶化的代价。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生存空间和人居环境逐步显露出系列突出病症:能源资源日趋枯竭、森林覆盖面锐减、土地荒漠化加剧、湿地面积逐步消失、空气质量日渐恶化、水源水质受污严重等,全社会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多维度、深层次、复杂化的典型特征,旧疾未拔、新疾又起,不断扰乱着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对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解构”过程中,习近平对于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用他的话来说:“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92 页。。对此,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和使命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现实场域中重点解决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适时转变现有不太适宜的发展观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并驾齐驱、交互共赢。

环境问题和民生建设不可分割,在生态文明建设具象实践中我们既要防治环境恶化问题,又要重视民生发展需求。习近平环境民生论既是一种彰显时代大势的整体判断,又内在蕴含多重理论意涵,是对“自然环境与民生福祉”共联属性的多元分解与逻辑阐释,这一判断呈现出了其理论的哲理性、政治性及价值性特质。

1.环境民生的哲理维度。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①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87—88 页。民生需求的初级保障来源于大自然的供给,民生建设的质量升级倚赖于大自然的馈赠。“环境就是民生”的科学论断将生态问题人格化,将人类问题自然化,把环境与民生问题从思辨哲学云端拉入具体实际,彰显了二者之间彼此联动的内生性与耦合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观的时代阐释,同时亦延拓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价值范畴。再者,“就是”一词既毋庸赘言地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心志、斗志与决心,强调解决民生桎梏必须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

2.环境民生的政治维度。习近平“环境民生论”不仅强调环境就是民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且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协调统一的公平正义问题。人置身于生态环境中既均等地享有生态产品使用的基本权利,又兼具承担相应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任何企图扩大侵占或肆意毁坏生态资源的行为都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挑衅与侵犯。事实上,当下因物化资源争夺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要真正解决此类恶性冲突与矛盾,就必须借助于政治手段,运用法律机制来予以管制。习近平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第393 页。。

3.环境民生的价值维度。人民是执政的底气,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深刻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③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8 页。环境民生论的价值理念,不仅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规定了评价标准的价值元素,即是否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做到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④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8 页。,是否真正增强了人民群众现实境遇中的生态获得感与幸福感,凸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旨趣与价值属性。

习近平提出的环境民生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研究的新视域,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新路径,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哲学基础的内容范畴,成为其哲学基础逻辑体系建构的重要元素。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抢险当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翠挂金山
RIGIDITY OF COMPACT SURFACES IN HOMOGENEOUS 3-MANIFOLDS WITH CONSTANT MEAN CURV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