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法到通性:追求解题的自然属性

2023-11-15 08:50姚春珍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

姚春珍

[摘  要] 中考复习需注重思维的发生过程,要从通法到通性,追求解题的自然属性. 教师进行中考复习时,要通过试题演练,使所有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通过理思路、探方法来找到通法,从善总结、悟方法过渡到通性,最后深化到提升能力,从而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考试题;自然属性;通法通性;复习实效性

目前,不断有研究“自然解法”的文章出现,但大都基于解题学微观层面探讨自然“通法”,缺乏对解题学教学论的中观研究. 而中考数学试题作为解题学的主导方向,对课堂教学起着“自然性”思想统领作用,因此,立足于系统常规研究试题的“通性”维度更具有前瞻意义.

就存在哲学范畴而言,“自然”取自然而然之意,即按照事物内部规律而发展变化. 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认为,自然性包括原始的自然、生产的自然和美学的自然. 把自然界的这种自然性借用到教学论领域,则需要追求解题的自然属性[1]. 下面以2019年苏州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5题为载体,呈现解题探究的自然性,凸显“崇尚自然和常规”的自然要义,引导自然课堂素养教育的实践行为.

试题呈现

本题重点考查反比例函数、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以及相似等知识. 本题为学生提供了综合知识抒发见解的学习窗口,学生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将学习的知识概括成问题,然后创设出与认知相冲突的问题,接下来为解决冲突而继续深究,从而使问题重新明朗化. 在以此题为线复习函数中档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第(2)问的求解方法有多种,这体现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会了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攻破问题,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此题既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着落点——从通法到通性,找到解题的自然属性,又彰显了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这块知识土地上落地生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

解法探究

1. 找寻常规思路,剖析图形本质,实现自然回归

寻求常规解题思路,需要溯源比较. 溯源比较是解题的基本维度,反映解题学系统内部的自然属性. 这里的“溯源”是对问题来源的哲学追问;“比较”是对研究方法的认证,带有定量分析到定性把握的自然特征. 这就是齐民友先生所认为的解题要“回到自然”,而“回到固有的生动活泼的思考”也是克莱因大师的数学遗风. 因为生动活泼思考心理状态是溯源比较的意义结果[3],可见自然属性包括溯源比较的本体特征,是自然解题教学论的起点.

教材上的练习题综合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线段的中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学生探究出“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后解决此题便比较容易上手. 教师上课讲解时可加入变式,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求解的自然属性. 前面的中考题与教材上的练习题,图形本质是相同的,因此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求解中考题第(2)问.

如图4所示,过点A作AH⊥x轴,垂足为H,AH交OC于点M. 因为BC⊥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运用此种解法求解的学生,说明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达成度较好.

从问题溯源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苏州市)连续两年考查同一个基本图形的客观事实,2020年的苏州中考卷第10题、2021年的苏州中考卷第24题均为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综合运用,因此研究解题的自然属性为试题研发提供了方向和趋势,敞亮地呈现了试题的来龙去脉和立意关联,反映了命题本源的自然属性,揭示了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发散思维的自然过渡,从而实现试题的自然回归.

2. 巧添辅助线,转化比值,实现自然联想

解题过程中学生应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知识点在教材中是静态呈现的,但在解题运用中是动态生成的. 在复习阶段,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知识结构上将内容进行整合,将知识进行统筹,将方法进行内化,从而实现解题的自然联想. 添加辅助线,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时质的飞跃的体现. 复习阶段,教师应遵循量力性原则,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从而实现自然联想,实现自然解题的发展.

解法二:学生在解得C(4,3)后,并没有直接求出交点M的坐標,而是运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求线段MH的长度或转化成线段的比来求MH的长度.

学生把求线段AM长度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迁移,不是中规中矩地运用常规方法,而是另辟蹊径,让计算量相对减小. 有的学生解得点D的坐标后,过点D作x轴的垂线,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将比例进行转化. 学生解得点D的坐标后,想到求比值用相似比,于是回到出发点. 在作高的过程中,学生得到比例的性质,可谓“植一木,成一林”. 解题中体现了用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来理解数学,更体现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从自然属性出发,在从“解决什么”到“学到什么程度”的过程中,研究解题的自然联想为解决此类问题指明方向,提示“转化”思想,过渡到自然联想. 此类解法使学生学会思考,解题稳重而又不失方法灵活. 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得到自然联想,上述求解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培养也落到了实处.

3. 借助相似三角形,寻求通法通性,实现自然建模

学生在寻求更高层次的解题思路时,会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掌握解题方法,拓宽研究问题的思路,会有新的认识,新的生成,新的思维突破,并形成通法通性,实现自然建模,最终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学生求线段的长度时,借助相似三角形构造模型,可见自然属性应包括通法通性的特征,实现自然建模,实现自然解题教学论的飞跃.

解法三:学生发散思维,在AB的右侧构造“A”形相似三角形,使计算量减小.

学生通过两次构造相似三角形来求解,即在AB右侧构造图形,使计算简单,将问题转化为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此解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通过问题重新构造模型,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解法四:学生通过构造“X”形模型找相似.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为找相似,顺其自然地想到了构造“X”形相似. 由数到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采用上述解法,说明学生平常学习中注重实践探究,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更体现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很强,数学建模也搭建得比较成熟.

从问题通法通性角度解答此类中考题,从题目的适宜性、生成性、创生性角度出发评析此类题目,此题难度不大,兼顾了所有学生,让学生都有所体悟,因此起到了“以题知法”的作用. 此题可以作为数学复习阶段的原始素材,然后延伸教学内容,拓宽思维,寻求通法通性,实现自然建模,最终得到试题的自然回归.

4. 借助参数,由特殊到一般,实现自然顺应

寻求解题的一般性思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最终得到自然顺应. 数学知识的获得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点,应从解决问题背后隐藏的思想方法中挖掘,内化为方法,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从而使问题螺旋式上升,方法螺旋式升华[4]. 可见自然属性应包括一般性原则,实现自然顺应,实现自然解题教学论的升华.

解法五:有少量学生将点A看成动点,运用参数k来解决问题.

此解法与解法三有相同之处,但绕开了k的具体数据. 可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数学“从特殊到一般”思想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是学生“学习能量”和核心素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的境界,其能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问题一般性原则出发讲述同一知识考查的客观内容,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蕴含数学的一般性观念,能提升对知识点和方法的深度理解,将方法内化于心,将数学思想转化为数学策略,从而实现自然顺应,实现知识的自然属性回归.

教学启示

中考真题作为复习阶段的原始素材,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如何在课堂分析中进行客观呈现,如何将解题的自然属性进行呈现,如何将试题的通性进行体现都非常重要,真题讲解将引领课堂自然生成.

1. 理思路,探方法

教师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复习的任务还在于“发展”,即知识得到新的发展,学生得到新的发展. 很多试题,表面上看是新题,但同旧题的求解方法差不多. 这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惯性思维,促使师生共同探索,教学相长,其乐无穷.

2. 找通性,善总结

复习的任务在于系统整理、融会贯通. 上述试题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解决函数的经验,运用构图直接求解或运用转化等方法,都是找通性,让零散的知识一一再现. 上述过程,学生通过解题,将原有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网和思维网,从“找模型—建模型—解模型—用模型”的通性中去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 解题复习,能增强学生对数、形的整體认识,能使知识达到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有利于将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 悟方法,提能力

函数中考题一般从基本图形出发,转化为求交点问题、相似三角形,最后得到一个简单的模型. 这体现了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促进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将思维与实践引向更深远处.

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策略,更要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训练一题多解,要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用到了哪些方法,是否有更特殊的解法,这些解法有没有共同点……这样学生就会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并找到此类题的通性通法.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展示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真题,多渗透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找到解题的自然属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5],此类中考题正好呼应了新课标. 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思维解题,考查了全体学生应该达到的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考查了不同学生用不同的策略. 解题教学要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用常规思路,又找到通法通性,体现不同差异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此类中考题将思想贯穿题中,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隐藏于解题中,找到解题的自然属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解题中,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朝仁. 认知系统的逻辑秩序: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道”——基于数学实验的视角[J]. 江苏教育,2016(Z3):23-26.

[2]罗增儒. 核心素养与课堂研修[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23):14-20.

[3]孙朝仁. 初中数学“教思考”的教学细化——以“分式”为例[J]. 江苏教育,2020(91):38-40+60.

[4]丁小将. 试析微专题在中考数学复习中的应用[J]. 数学教学通讯,2021(08):60-6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
一道中考试题引发的思考
中考比较阅读题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中考试题看课题学习的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分析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小说阅读题解题指津与典型错例指正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
浅谈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