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三得”英语课堂导入的创设

2023-11-15 01:17林贺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教育家 2023年40期
关键词:关键问题环节文本

林贺 |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课程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创新教学方式。课堂导入是课程开始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谓创造学习之“势”;还可以帮助学生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建构起对于本节课乃至整个学习单元的整体理解——此谓引发学习之“意”;同时可以铺垫话题相关的词汇,引导学生抓住本质,夯实英语学习基础——此谓成就学习之“语”。好的英语课堂导入设计,必然是朝着“得势”“得意”“得语”的方向助推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本研究中,笔者基于对大量教学课例的观摩,总结了“得势”“得意”和“得语”兼具的课堂导入设计路径与方法。

多模态导入信息,使导入环节成为主题意义探究的出发点

教师借助图画、视频等多模态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文本主题意义的探究之旅,同时围绕主题意义探究习得词汇,建构“得意”与“得语”兼具的课堂导入设计。

以新人教版必修三Unit 3 Diverse Cultures的阅读部分为例。作为一篇Travel Journal(旅游日志),本节课主题意义在于探寻Character of the iconic city(标志性城市的特色)。课程开始时,M老师在黑板上勾勒出一条海岸线,并标注出一个城市图标,同时通过PPT展示金门大桥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挖掘多模态的视觉信息,猜测海岸线勾勒出的城市名称:加利福尼亚。导入环节直指文本主题,简洁高效。巧妙的是,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再次利用了这条海岸线——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并在深入的文章阅读中寻找答案,而后从学生的答案中总结关键词∶ powerful、strong、historical、tolerate、lively等,接着板书关键词,并用箭头指向坐落于海岸线上的标志性城市,和导入遥相呼应,延展了导入环节的长度,使得导入环节也能始终踩在本节课的探究主线上,助力了主题意义的达成。

无独有偶。在开展本节课的同课异构时,在课程导入部分,G老师让学生观看了一部旧金山市的宣传视频,并邀请学生思考“What impressed you most about San Francisco in the video?”(视频中旧金山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接着G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总结出一个关键性形容词来描述这座城市:San Francisco.A (an)___city to explore.学生给出了active、lively等词汇。而在课程结尾处,G老师再次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给出一个形容词描述旧金山市,还原城市“性格”,首尾呼应,浑然天成。

由此可见,教师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上,一方面,多模态信息的输入,其内容和目标语篇高度契合,不仅能够迅速调动学生对相关话题词汇的灵活运用,还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形成阅读期待,有效引入主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能够始终和导入环节的主题意义指向保持高度一致,融“得意”与“得语”于一体。

精心设置悬念,使导入环节成为学生探究兴趣的触发点

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设置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对悬念背景的解读过程中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为学生做好词汇铺垫,建构“得势”与“得语”兼具的课堂导入设计。

在开课伊始,教师以悬念导入,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年龄、知识储备、兴趣偏好等,借助视频、故事、情境等设置“信息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文本学习过程变成一场发现之旅。学生在探索谜底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习得语言,学习过程将变得更加顺利和高效。本部分主要探讨如何通过视频引入有效设置“信息沟”——这里所说的视频导入,不仅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更是有机融入课程整体的一个学习环节。

以名著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导读课为例,D老师在课程导入环节播放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记》影视片段,将镜头“恰到好处”地暂停在爱丽丝追着三月兔掉入洞中的那一刹那。此时,意犹未尽的学生忍不住放飞想象,多角度揣测爱丽丝的后续遭遇,教师顺势导入,引导学生描述视频内容,生成与主题相关的语言,并自然地在黑板上书写记录、展开讲解。

又如,人教版九年级Unit 8 It must belong to Carla一文,讲述的是不同角色围绕“小镇怪声”的可能来源展开推测的情节。基于这样的主题内容,授课教师提前录制了一段“怪音”在导入环节播放,并让学生对“怪音”展开猜测,同时板书学生猜测过程中与本课时主题相关的语言生成,并据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文本中不同角色的一系列猜测,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又利用一段视频揭示“怪音”的来源,前后呼应,学生至此恍然大悟。由此,视频导入呈现了“得势”与“得语”的完美结合。

深入研读语篇,使导入环节成为解决单元关键问题的生长点

教师基于文本的深入解读,确立单元关键问题,设计出环环相扣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导入新课,既发挥出导入环节的热身作用,又指向单元关键问题,进而串联起对整个单元语篇的探究和理解,兼顾“得意”与“得语”。

以L老师教授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 为例,L老师根据单元内容深度分析得出单元子观念,并提炼出单元关键问题,同时在每个课时中设计关键问题,课时关键问题的回答指向单元关键问题的解决,进而串联起学生对于整个单元的理解。

本单元的主题是“传承和体认中国制造”,教师通过文本深入分析和解读,提炼出单元子观念1:通过使用被动语态谈论产品的产地和原料,正确认识并描述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单元子观念2:通过了解中国制造的原料、流程和意义,深刻感悟并发现中国文化产品之美;单元子观念3:通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自豪地介绍并分享一件中国文化产品。最终梳理出单元主题大观念:分享自己身边的物品,描述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原料、产地和制作信息,感悟并发现中国文化产品之美,自豪地介绍中国文化产品,做中华文化之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结合本单元被动语态的用法,引导学生了解、认同并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介绍一件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作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is/are/was/were+done这一被动语态结构的使用,同时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于单元内容的深度分析,L教师根据达成单元主题大观念的需要从导入环节开始设计问题链,如在第一课时,L教师邀请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件物品,并用英文提问:你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吗?你知道它的原产地是哪里吗?你了解这件物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吗?教师自然地使用被动语态进行提问,向学生渗透本单元核心语言知识。这些问题和听力文本内容息息相关,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学习,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串联起对单元整体学习的感知和理解。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应立足新课标,依据教学内容不断探索适切的课堂导入形式,包括:以多模态信息输入,锚定意义探究起点,确定全课基调;以制造悬念导入,抓准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以问题链切入,建构单元整体理解,启迪学生思维;等等。用多样化的课堂导入助力新课标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关键问题环节文本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