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与生态产业发展探析

2023-11-15 11:44汪媛艳刘明成满多清贺访印张德奎付贵全李得禄
防护林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乡村振兴

汪媛艳 刘明成 满多清 贺访印 张德奎 付贵全 李得禄

摘 要 河西走廊沙漠化严重,绿洲生态环境脆弱。节水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成熟发展为荒漠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及其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通过立足本地生态和资源优势,增强生态意识,发掘优质资源,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以生态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系统性发展。

关键词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生态环境;生态产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S727.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3.06.021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排,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4]

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路径实现。其中的乡村生态振兴在五个振兴中处于基础性和综合性地位,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5]。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荒漠绿洲,其面积不及干旱区的 4%,却养育了干旱区95%以上的人口,而镶嵌在辽阔荒漠中的一片片绿洲却一直遭受着风沙侵蚀,有“无水不农,无林不农”之说,生态与生产协同共生,绿洲生态防护林生态体系建设始终是绿洲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对荒漠绿洲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6,7]。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通过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的不断建设与绿洲生态保护,绿洲工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耗竭,生態退化[8-11]。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绿洲防护林生态体系与生态产业正面临着挑战[12-15],如何在乡村振兴机遇中改善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产业,需要在乡村振兴的转型实践中创新思路,不断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1 荒漠绿洲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

1.1 荒漠绿洲农田防护林生态体系发展

甘肃河西荒漠绿洲防护林生态体系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基本阶段:从最初的绿洲水系岸边天然分布和栽植的乡土杨、柳、榆、槐、沙枣等断断续续的防护林[16],结合绿洲边缘的天然柽柳、白刺等灌丛“柴湾”防护林,阻挡了绿洲风沙危害;发展到20世纪50—60年代,引自苏联的宽林带大网格农田防护林营造模式,在河西各级国营农场、林场发展;20世纪70年代我国试验研究和推广的窄林带小网格大面积农田防护林网营造,结合“四旁”植树造林,绿洲边缘用沙障固定流沙,沙旱生灌木造林,绿洲防护林有了规模化、体系化发展,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了以松改杨、针阔混交、树种更替、截干等更新改造退化防护林营建技术。但随着绿洲扩展,地表、地下水资源过度耗竭,灌溉渠系水泥化,区域旱化加剧与生态退化,以及树种单调、过熟林增加、病虫害加重、胁地等问题,造成绿洲边缘退耕、弃耕地增加,绿洲防护林体系衰退,一些绿洲在风沙危害下萎缩,严重制约着绿洲社会经济发展[17-22]。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道路渠系、村庄农田等有了较大的变更,原来一些区域的防护林成为农田后逐渐消失,新的以各级道路、渠系、村镇(工业园)、水域等为主的绿洲防护林骨架逐渐形成,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大面积建设后优化的农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也在建设[13-15,22]。特别是,目前河西绿洲农田滴管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发展,农田灌溉渠系正在消失,改变了过去防护林漫灌方式,滴管、小管出流灌溉也将成为绿洲防护林灌溉的基本方式,这将对绿洲农田防护林及其边缘防风固沙林树种、结构及营造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河西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各流域水资源统筹,上游山区退耕退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中下游生态用水补给增加和管井压田措施的实施,局部区域地下水位上升,形成了青土湖、张掖湿地、额济纳湿地等一些以湿地为中心的区域或微域性生境,草甸植被生态景观重现,生态正向发展,对区域治沙与生态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之,水资源是决定内陆河流域荒漠绿洲发展的关键。随着绿洲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与水资源统筹及平衡发展,荒漠绿洲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沙区生态用水也将增加,新时代荒漠绿洲防护林节水体系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深入探索。

1.2 现代村镇等“四旁”园林化建设辅助绿洲防护林发展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社会发展,城镇、村庄、道路、水域、公园、旅游区等增加和扩展及其园林化建设,其防护林林种多样、针阔混交,已成为防护林树种引种驯化的试验场,也成为绿洲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大地提升了河西防护林生态体系建设,其“四旁”植树的发展已成为河西防护林体系的基本骨架,重要性逐渐上升[15,19,22]。相反,因绿洲农田高标准建设与土地流转,原有的一些农田防护林变为农田后消失,再加上造林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大面积绿洲农田防护林网景观破碎化和林带缺失,防护效益降低,也降低了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针对目前乡村发展现状,通过调整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强“四旁”植树与园林化建设,积极发展绿洲及其边缘生态公益林、生态经济林、空闲地生态林、生态旅游林等建设,形成形式多样的防护林体系基本框架;同时,在农村基本农田区加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营造,促进特色经济林、林粮间作及各种形式的林种多样化的自由林业发展,以逐步完善防护林网建设,保护并改善绿洲生态环境[12,14-16]

1.3 环境生态修复治理与发展

事实上,乡村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从土地开始的,而对土地的重新布局、整治和基本建设,都将对原有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甚至是根本性破坏,包括大量原有林木与植被被毁。要在新变更的地方重建防护林和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3-15]。因此,乡村振兴是百年大计,需要有长期至少是中长期生态振兴规划,制定乡村生态振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并按规划推行。在生态振兴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大众生态意识,增长生态知识,提升生态素质,弘扬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法规,加强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也需要在思想观念和生产实践中进行长期的生态重建与修复[2-5]

在河西荒漠绿洲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乡村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也必须看到,村镇、水利、道路等建设中的植被、耕地及生态破坏;一些无人村大面积耕地撂荒闲置,农田剩余物等资源浪费;作物秸秆焚烧、企业排污、过量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空气、水体与土壤污染,疾病增多等,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财产安全[23-29]。近年来,人居环境治理中从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入手,较好地改善了环境卫生,杜绝资源浪费,推广清洁能源利用,逐渐减少传统能源,大大减少了污染源;通过水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水系生态整治,中下游蓄水池建设,提高了水资源合理布局和利用,减少了水系污染,提高了水质,达标的生活用水基本实现了户户通;通过土地流转,大面积滴灌等节水农业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河西荒漠绿洲社会经济发展以生态优先原则,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先后开展了祁连山天然林保护与退耕退牧还林草修复山区水源涵养区生态;通过河西三大内流河流域综合治理,对沙区实施生态恢复,对阻止沙漠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各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脆弱区封育封禁,绿洲边缘退耕还林草,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蚂蚁森林,生态公益林,生态旅游胡杨林等一系列生态重建和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有效恢复了荒漠绿洲及其边缘沙区的生态环境。

2 绿洲及绿洲边缘生态产业发展

甘肅河西具有光、热、风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的气候特色,有高山、冰川、森林、草原、绿洲、湿地、沙漠、戈壁等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荒漠绿洲及绿洲边缘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1 政策指引生态产业发展

河西生态产业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和科技的大力支持,并鼓励和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甘肃省“十四五”规划,把生态建设作为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的生命线,将祁连山生态修复和保护治理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坚持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协同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内陆河生态综合治理,共建防风防沙治沙生态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依据地域优势,建设我国重要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基地;依托现代寒旱农业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把河西走廊建设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国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丝绸之路重要开放廊道等,并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以上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措施指引,将有力促进河西生态产业发展。

2.2 新技术引领沙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滴灌技术于1975年首次引入中国,河西地区最早是198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下从以色列引进到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30]。从我国引进试验,国产化研究与示范,新疆开始规模化推广,发展到目前河西地区大面积应用,与传统漫灌相比,滴灌技术节水50%以上[30];我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也于1978年由日本引进,我国本地化规模化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干旱半干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31];河西走廊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计使用日光温室(棚),其保温保暖保湿性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配合光伏光热补充及节水技术应用,保障了作物生长小环境,目前不仅四季生产瓜果蔬菜和各种种苗,还可生产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作物,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河西地区春夏为旱季,雨季在7—9月份,过去夏季作物种植占70%以上,耗水量大,长期制约着农业生产[6,7,9],近年来,以玉米为主的秋季作物已超过种植总面积的60%,与雨季吻合,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利用矛盾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节水和增产效益,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重大进展。另外,河西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大面积推广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二白杨是当地乡土杨树自然杂交形成的新种,苗木扦插繁殖容易、速生且成本低,在大面积造林中得到应用,而新疆杨直接扦插育苗成活率很低,嫁接育苗效果差,苗木稀缺,后经反复试验,将新疆杨插穗或枝条在育苗前沙藏或活水浸泡一定时间,扦插育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致使新疆杨造林推广推迟了20余年,造成河西大面积二白杨防护林,因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而衰退的局面。沙拐枣枝条含水率低,用其插条直接扦插造林成活率低,而把插条在水中浸泡一定时日,吸足水分,在沙地扦插造林,成活率大幅提高等一些卡脖子技术的突破[32],也为生态恢复与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一项技术从无到有,其技术熟化,实现本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需满足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群众接受和市场需求等条件。一方面是技术本身在当地的适应和熟化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备的配套技术,表现为整个社会系统性技术与产品发展水平,如滴管节水技术涉及水源、水泵、过滤系统、肥料系统、输水系统、滴管管线、计算机管理系统、土地整治、栽培与管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与产品的市场供给,少一个都会影响其正常使用。而我国科学技术的系统性提升,为各种技术的实践和应用提供了系统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规模化推广应用。随着河西节水、小气候环境及一系列种植与加工技术的突破,各种先进实用技术的全民参与和研发速度的加快,以及国内外融合技术的深入发展,河西正迎来绿色生态产业与生态恢复的革命性发展,也将进一步引领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区域特色产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河西地区独特且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蕴藏着众多的自然资源,其光热风及戈壁、荒漠资源为大规模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条件[6,14,15];荒漠绿洲优良的生境为农业制种提供了良好土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制种基地,也是花卉、果蔬、草业、中草药等制种基地;生产的瓜果蔬菜质优价廉,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种植的葵花籽、大板瓜子、红瓜子、葫芦籽、麻籽、洋葱、辣椒与花卉色素等产品行销海内外;酿酒葡萄良种选育栽培和生产的葡萄酒享誉国内;樟子松、青海云杉、油松、沙地云杉、侧柏、胡杨、毛白杨、沙旱生灌木、园林绿化灌木等众多林木种苗的本地化产业化繁殖,满足了当地林业和生态建设苗木需求;绿洲边缘及沙区发展的耐旱耐盐碱节水的枸杞、黑果枸杞、肉苁蓉、锁阳、甘草、茴香、板蓝根、沙葱、沙米、蒲公英、沙芥、罗布麻、苦苦菜等特色康养食品、中药材与绿色食材产业正在兴起和满足市场需求;多种经济作物的日光温室生产满足国内外民生需求等,将有力推动绿洲及沙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 问题与展望

3.1 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与修复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与二次污染等现象,代价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振兴建设与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中厉行节约、协同发展,坚决避免重建设轻生态,重形式轻实效与急功近利。在规划和整治中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浪费,做到因地制宜、经济高效。如既要保障高标准农田、水利与村镇、道路等基建,也要尽可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与资源,并及时重建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14,15]

3.2 技术变革下生态环境发展

滴管等一系列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对传统绿洲农田防护林生态体系建设带来了挑战,需要进一步开发技术变革下的防护林抗逆性树种选择、栽培技术、造林模式、防护效益等系统性配套技术;同时,节水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对荒漠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荒漠生态植物适当补水和节水造林,促进生态植被恢复,提高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效益,扩大生态环境改善范围,将有效促进绿洲生态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3.3 生态产业发展

河西荒漠面积广大,植物资源丰富,干旱导致土地沙漠化,缺水限制了生态产业的发展,节水等技术的发展为荒漠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立足本地生态和资源优势,发掘优质资源,加大特色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创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贯通产学研与市场,融合农文旅[33],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以促进农业农村系统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中国合作经济,2018(2):18-27

[3] 本报评论员.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关于乡村振兴的讲话精神[N].农民日报,2018-03-15(1)

[4] 黄国勤.论乡村生态振兴[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190-197

[5] 于法稳.基于健康视角的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问题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8(4):6-15

[6] 王涛.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沙漠,2009,29(1):1-9

[7] 赵文智,杨荣,刘冰,等.中国绿洲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16,36(1):1-5

[8] 李丁,马金珠,南忠仁.民勤盆地地下水水位下降特征与可持续利用评价[J].中国沙漠,2004,24(6):734-739

[9] 常兆丰,赵明著.民勤荒漠生态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 满多清,刘世增,魏振海,等.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植被演替研究[J].中国沙漠,2013,33(2):613-618

[11] 彭鸿嘉,傅伯杰,陈利顶,等.甘肃民勤荒漠区植被演替特征及驱动力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5):628-632

[12] 张孝德.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乡村文明发展命运反思[J].行政管理改革,2013(3):27-34

[13] 张晓山.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现状、问题与展望[J].求索,2016(7):4-11

[14] 任倩.河西走廊经济区产业结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15] 辛丽,吕剑平,蔡玲.乡村振兴背景下河西走廊乡村转型发展及地域类型划分[J].生产力研究,2021(1):91-95

[16] 钱国权.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17] 张宝春,王辉.农田防护林学[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

[18] 雷成云,周应杰.河西走廊东部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J].中国沙漠,1996,16(S2):87-89

[19] 常兆丰.河西走廊沙区防护林研究综述[J].防护林科技,1997(4):16-17

[20] 尹柞栋,江永清,白生录,等.河西走廊杨树集约栽培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4(2):1-6

[21] 张继义,赵哈林.黑河中游绿洲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框架设计[J].水土保持学报,2003(6):44-50

[22] 刘金荣,谢晓蓉.河西走廊村镇生态环境与绿化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2003(5):132-134

[23] 肖凡.浅谈当前农村地区水环境保护战略思想[J].华商,2008(22):9

[24] 王永生,刘彦随.中国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重构策略[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710-717

[25] 王玉军,刘存,周东美,等.客观地看待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关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有关问题的讨论和建议[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8):1465-1473

[26] 王敬中.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粮食达1200万吨[J].农村实用技术,2006(11):27

[27] 孙庆升.环境污染助推不孕不育[N].保健时报,2010-07-29(7)

[28] 龚胜生,张涛.中国“癌症村”时空分布变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9):156-164

[29] 官天明,石始宏.河北省“空心村”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4):92-93

[30] 王键,彭鸿嘉.沙荒地花生滴灌栽培试验[J].甘肃林业科技,1995(3):73-75

[31]  陆红娜,康绍忠,杜太生,等.农业绿色高效节水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农学学报,2018,8(1):155-162

[32] 廖空太,满多清,张锦春,等.河西绿洲防护林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5):17-21

[33] 胡凯莉.乡村振兴背景下河西走廊鄉村旅游发展探析[J].长江丛刊,2019(24):89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乡村振兴
河西走廊的风
在河西走廊聆听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