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低年级看图作文的指导策略

2023-11-19 19:57林琳
关键词:小猴子小兔子南瓜

林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然而,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不强,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导致写作过程不顺畅。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进行看图作文训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全面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观察分析,理解文本的思想和内容

1.明确观察顺序,梳理逻辑关系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观察、感知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先从观察图片开始,掌握观察方法,推敲理解图画想表达的思想,指导他们将这种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场合。

学习《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教师可以故意打乱图片的顺序,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细节,整理顺序,理清作品的逻辑关系。教师先让学生注意小猴子脚边的东西,看看这些东西曾经出现在哪幅图画中。在一番整理后,学生调整了三张图片的顺序,但还有两张图片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再次引导:“在这张图片中,小猴子身后有一片玉米地。请观察一下,玉米出现在后续的哪一张图画中?”“大家观察小猴子的状态,它用手摸后脑勺,应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小猴子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用手摸后脑勺,十分失落,因此这是最后一张。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从排列顺序做起,根据图片内容猜测前因后果。这样他们在观察生活的时候,也能从片段中得到启迪,了解整件事情的发展脉络。

2.观察环境,推敲潜在意蕴

观察图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环境,推敲是否可以从环境入手,猜测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作品的潜在意蕴。

结合《小猴子下山》中的图片,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整体环境。“在前几张图片中,小猴子的身边都有成熟的果实,猜想一下,它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最后一张图片中,小猴子的身边没有任何果实,只有一片乱草,结合它那孤独的背影,你认为此时小猴子的想法是什么呢?”一名学生表示:“一开始,果实很多,意味着小猴子也会有所收获。但是谁知道小猴子十分贪心,最后一无所获,肯定很悔恨。”教师鼓励学生将这种感悟写下来,表现图片的潜在意蕴。

学会观察图片中的环境后,写作时可以试着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让文章更生动。

3.观察变化,突出主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变化,从人物的举动、表情、重复出现的事物等入手分析,分析出现了哪些变化,推测这些变化预示着什么。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图片表达的主题,写出更有针对性的文章。

结合《一分钟》的内容,教师补充了教材中的插图,按照“睡觉、吃早点、等红绿灯、等汽车、到学校”的顺序,绘制了若干张图片,并在每张图片上配上时钟。学生要观察这几张图片,发现其中的变化。一名学生总结:“我看到随着时间越来越紧张,主人公心情逐步从平静变成焦急,动作也越来越慌乱。最后,当他发现自己迟到时,则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在学生总结变化后,教师再让他们分析图画要表达的主题:“为何这一组图画要配上时钟呢?通过时钟的变化,能得到什么启发呢?”一名学生总结:“图片的主题是告诉人们时间十分宝贵,如果浪费时间,最后一定后悔莫及。”搞清楚了主题思想,写作时就会有针对性。

通过观察变化,学生可以将静态的画面转化成动态场景。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图画要表达的主题,得出的答案就会更准确。

二、放飞想象,表现画面特色

1.推測,探究事件因果

《标准》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引导他们推测图片中人物的行为,探究事件的因果变化。

例如,指导学生写一年级上册看图作文“小兔运南瓜”,可以让学生关注小兔头顶的问号,想一下它因为什么事情而发愁,找到原因,并猜测后续可能会如何发展。如有一名学生发现:“小兔的面前有一只很大的南瓜,但是它个头矮小,如何把南瓜搬回去成了问题。”还有一名学生猜测了后续发展,认为:“小兔子可能会找帮手,一起运送南瓜。”再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片,继续推理:“在这幅图片中,小兔子看到了骑自行车的小熊猫,你认为它会找熊猫帮忙吗?它的眼睛盯着什么看,你有什么发现?”一名学生认为:“熊猫的车也不大,可能不能帮助兔子。”还有一名学生注意到:“小兔子盯着车轮看,它可能是想将南瓜滚回家。”结合图片三,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让他们观察第四张图片,说说兔子顺利将南瓜运回家后,结果如何。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出结果:“它得到了妈妈的表扬。”

由于图片只能展现某个动作瞬间,故此,在观察变化的时候,还需要学生运用想象力,试着填补其中的空白。如果学生的补白更准确,那么分析的主题思想也会更准确。

2.比拟,寻求相似现象

比拟指的是结合观察到的画面,想象在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现象,然后将生活感悟融入作文中。这样既能发挥想象力,又能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在学生搞清楚了《小兔运南瓜》的前因后果后,教师启发他们思考:“你们是如何猜到小兔子的计划的呢?”一名学生有所感悟:“因为自行车轮子和南瓜形状相似,所以小兔子才想着把南瓜滚回去。”教师又启发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如有一名学生提出:“铅球也是圆形的,在体育课上,我也像小兔子搬南瓜一样搬过铅球。”“那么又有哪些时候,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呢?”一名学生表示:“如果是搬运很重的水桶,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因为会将水倒出来。”运用比拟的方法想象画面,这有助于学生写童话类作品。学生可以将画面中的人物关系比拟成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关系,从而写出深度。

3.补充,融入生活体验

补充指的是根据画面内容,结合生活经验,推理后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并将其写入文章中。这样能让作品的内容更充实,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为了让《小兔运南瓜》一文的内容更丰富,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入生活体验,丰富作文内容。学生可以从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关系这两个角度想象,丰富生活经验。在“人物心理活动”方面,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内心是什么感觉,试着将焦急情绪转移到兔子身上,写一段心理描写。如有学生这样写:“想到自己不能将大南瓜运回家,小兔子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连连转圈,可就是没有好办法。”在人物关系方面,可以想象自己是否有过向同伴求助的经历,想象人物的对话、举动,并转移到小兔子和小熊猫的对话中。他们还可以想象自己为家人做家务后,家人的表情、语言,加入兔子妈妈和小兔子的对话中。如一学生这样写:“小熊猫遗憾地看着小白兔,满脸愧疚的表情:‘我很想帮你,但是我的自行车太小,不能承受那么重的南瓜。’小白兔连忙摆手说:‘没关系,我自己想办法吧。’”

在学生运用补充法发挥想象力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找到图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补充合情合理的内容。

三、练笔实践,提升写作素养

1.围绕中心,选择最优素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在指导学生写作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写得更有条理。在指导学生参加看图作文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和主题的关系,围绕中心思想选择素材。

二年级上册的“看图讲故事”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内容,画出最后的结局,然后讲述整个故事。学生首先要总结归纳前面几幅图的内容:到了吃饭的时候,父亲去找孩子,发现孩子在看书。孩子来到饭桌前,父亲却迟迟没有回来,母亲让孩子出去找父亲。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如:“父亲在帮孩子整理书籍”“父亲也看书入迷了”“父亲在帮妈妈盛饭”等。教师又让学生猜测绘画者的想法,想一下哪个素材更符合中心,更具有发人深省的意味。学生认为:“都说孩子会模仿父母的举动,那么反过来,父母是否也会模仿孩子呢?如果这样想的话,我觉得‘父亲也趴在地上看书’这个素材前后呼应,也能体现中心思想,我想选择这个材料。”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讨论,整理材料,判断该材料和中心思想之间的密切度,从而让学生提升选材能力。

2.调整详略,凸显人物特征

在指导学生调整详略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分析人物的典型特征,通过对比,判断自己所写的内容是否具有典型性,从而提升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看图讲故事”时,有学生发现图片的内容很多,如果每一张都详细描写,需要花费大量笔墨。因此,教师可以指導学生调整详略,抓住人物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区分父亲、母亲、孩子这三个角色中,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学生发现,母亲一直都站着不动,主要是父亲和孩子在表现,所以,他们应该是主角,母亲是配角。其次,让学生观察父亲和孩子,看看他们在行为、外貌等方面,具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这些也是需要重点写的内容。如有一名学生认为:“孩子的长相很普通,父亲是大肚子、秃头,比较有特点,但是我觉得这不如他的行为更有特点。他低下头看书,显然是被书本吸引了。还有孩子,他趴在地上看书的动作,也很有特点。”

在调整课文详略后,学生提升了对比分析能力,能找到人物最具有特点的地方进行描述,写出生动形象的作品。

3.创新结构,树立读者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理读者想要阅读怎样的内容,树立读者意识,在此基础上调整文章结构,写出新意。

在安排文章结构的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思考:“如果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展现不出新意,你有什么创新吗?先说说你在观察有空缺的漫画时,有什么感想?”如有一名学生提出:“我感到很好奇,很想知道父亲到底干什么去了。”教师启发学生在写作时也试着制造悬疑感,调整先后顺序,让读者产生好奇心理,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后续的发展。学生认为第六幅画有巨大的反转,让读者意想不到,所以,最具有悬疑性的应该是第五幅画。故此可以采用倒叙的结构,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写第一幅画到第四幅画的内容,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将第六幅画放在最后,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高效选材、调整详略、优化结构后,学生提升了看图写话的水平,同时也让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运用此方法,写其他文章,实现活学活用。

猜你喜欢
小猴子小兔子南瓜
贪吃的小猴子
南瓜灯
小猴子
小猴子
小兔子的1天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