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污损生物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023-11-20 05:51陈凯王胜通元轲新
水产养殖 2023年11期
关键词:藤壶网衣海鞘

陈凯,王胜通,元轲新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广东 湛江 524002]

海洋污损生物附着在船舶、网箱、海上平台等人工设施表面,会导致船舶局部腐蚀,影响航行;导致网箱载荷增加,水体交换效率降低,引起养殖鱼类死亡;堵塞海洋平台等海洋装备的管道,导致设备失灵等,带来诸多危害[1-2],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而海洋污损生物种类繁多,跨越物种,生态习性各异,治理难度极大。据记载,全世界污损生物种类约4 000 种,仅我国海域范围内就有约600 种[3]。我国海域辽阔,南北跨度大,港湾多,水文条件复杂,海洋污损生物种类随不同海域分布情况千差万别,各海域都生长着以优势种类为主的污损生物群落[4]。

目前,污损生物防治可分为物理防污、化学防污、生物防污3 大类[3]。各类防污方法原理不同,针对不同污损生物的防污能力各有千秋,在污损治理方面需要因事为制。因此,如何根据海域、深度、季节等因素,确定污损生物的主要类别,从而针对性地进行防污,达到污损防治的最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现简述我国四大海域海洋污损生物的时空分布特点、污损生物的附着机理、污损生物防治措施和常见网衣防污设备,为防污技术升级及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四大海域污损生物空间分布特点

在同一海域,不同污损生物生存空间相互交叉,往往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特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其中温度是影响生物污损分布的最主要因素,盐度、水体透明度、光照变化及强度等次之[3]。

1.1 渤海

渤海泥沙含量多,盐度较低,同时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全年温差大。这些因素对渤海污损生物分布起决定性作用[5]。渤海的污损生物以温带种和广温带种为主,夏秋两季污损严重,秋季尤甚。全年生长的污损生物主要是藤壶、麦秆虫、海筒螅和长牡蛎,各个季节优势种有所变化[2]。夏秋季节优势种特征明显,理石叶钩虾种群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种类。秋季污损生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多,以长牡蛎最为突出。冬季和春季渤海水温较低,污损生物生长缓慢,种类、数量较少,以日本大螯蜚和多棘麦秆虫占明显优势[5-6]。

1.2 黄海

黄海在辽东半岛东南部,纬度较高,水流通畅,盐度较高,大量生长的优势污损生物主要为紫贻贝、海鞘、埃氏蛰龙介虫、藤壶以及藻类[2,7]。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受渤海及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体富营养化,以温带种为主,污损情况更为复杂,主要污损生物为浒苔、海筒螅、海鞘、藤壶以及孔石莼[8]。黄海南部的连云港海域及吕四洋海域,污损生物种类数相对较少,优势种极为突出,以牡蛎、海鞘、藤壶、苔虫为主[9]。

受季风气候影响,黄海污损生物群落的季节特征显著。污损生物附着期较长,在夏季7—8 月,海鞘、贻贝、浒苔暴发生长。春秋季以薮枝螅等腔肠动物为主,冬季水温较低,附着量较少,主要是石莼等大型藻类。

黄、渤海地理上相邻,但水质、环境变化较大,表现出的污损生物的种群数量差异明显。根据采样数据[2],得到黄、渤海沿岸不同海域污损生物的相对种群数量。黄、渤海污损生物种群分布见图1。由图1 可见,总体上黄海污损生物种群数量高于渤海,尤其是被囊动物和藻类,在2 个海域的分布差异更为明显;大多数污损生物种类,在北至辽东湾、南至吕四洋的大部分海域范围均有分布,而这些污损生物种群数量,又大都在辽东半岛东南和山东半岛东北附近海域达到最大值。

图1 黄、渤海污损生物种群分布

1.3 东海

东海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水质较差,透明度低,污损生物种类多于渤海和黄海,以广温种和广布暖水种为主[10]。上海附近海域,由于长江等较大水量河流的影响,从港口沿岸到远岸区,海水盐度变化大,该海域内污损生物的分布,随盐度变化由淡水种逐渐变为低盐种,更远的海域则以高盐种为主。受水流影响,在长江口附近水流速度较大,影响了生物附着,污损生物较少[11]。在浙江北关港附近海域,污损生物主要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主要的优势种除网纹藤壶、长鳃麦秆虫、中胚花筒螅外,还包括太平洋侧花海葵[12]。

在东海,网纹藤壶在夏秋两季占绝对优势,春秋季节以水螅虫为主,冬季则以刺胞动物中胚花筒螅为主,翡翠贻贝到了秋冬季较少生长。东海海域全年都有生物附着,但季节变化明显,以6—8 月为附着最严重时期,到了10 月,生物附着量开始急剧下降,从12 月至次年的2 月,整体附着量处于最低水平[13]。污损生物群体数量随季节变化情况见图2。

图2 优势污损生物附着随季节变化[13]

1.4 南海

南海海域东西经度跨度大,南北跨越热带和亚热带。南海海水全年温度高、盐度高,透明度大。因此,南海污损生物全年保持较高生长水平,对海洋各项工作影响极大。南海的污损生物主要有蔓足类、软体动物、苔藓动物、环节动物、腔肠动物、被囊动物和大型藻类[14-16]。其中苔藓占比极大,如多室草苔虫等;蔓足类中网纹藤壶占绝对优势,腔肠类生长周期短,季节变化尤为明显,夏秋附着最为严重[1]。

2 污损生物附着机理

污损生物的附着方式,包括生物黏附、物理吸附、范德华力作用、静电作用等,吸附过程往往是生物黏附、化学吸附、物理力场共同作用下的结果[17]。污损群落可根据附着特点,分为微生物膜污损生物群落、微型污损生物群落和宏观污损生物群落。复杂污损生物群落的发展,通常要经历初期的条件膜及生物膜阶段、中期的微型生物污损阶段、后期的大型生物污损阶段,从微观向宏观逐步发展[18-20]。当然也并非所有污损过程都按此发展,不同污损生物在网衣、船舶等不同表面形成生物群落时,形成过程和附着机理也不同。双壳类污损生物如贻贝,通过足丝实现高强度且长时间的附着;而通过生物黏附的大部分污损生物,都可以通过一种含多巴的黏结蛋白实现超强黏附[21-22]。

2.1 藤壶

藤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广泛分布在整个海洋。藤壶趋色喜暗,对海水的盐度、温度等影响因素具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可以直接在网箱、船体表面附着,是被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的海洋污损生物[23]。

藤壶在附着前期,其幼虫分泌一种透明无黏性且不溶于水的藤壶胶。藤壶胶渗透到附着表面,并逐渐进入附着材料空隙内,约6 h 后即固化,成为藤壶与附着材料之间强力的粘连剂。藤壶胶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可被还原剂或者蛋白质裂解剂溶解[23-24]。

藤壶繁殖能力极强,温带海域内四季皆可繁殖,低于一定温度时停止繁殖。北方常见的东方小藤壶,最佳生长温度约21 ℃,<6 ℃时开始休眠,在>24 ℃时出现死亡,>30 ℃,全部死亡[25]。藤壶可附着于绝大部分的海工材料表面,铜合金是少有的可以抑制藤壶生长的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可在被附着表面形成淡水液膜,从而抑制藤壶幼虫附着。此外,对于藤壶,疏水材料比亲水材料难附着,浅色表面比深色表面更难附着,表面越粗糙越难附着[26-27]。

2.2 海鞘

海鞘的分布有明显地域特性,大多数更适合生活在热带海域。中国海域内,海鞘从南到北的优势种变化依次为悉尼海鞘、冠瘤海鞘、柄瘤海鞘[28-29]。海鞘幼体为蝌蚪形的杆状,头部的乳头突起,是幼体时期特有的黏附器官。在海鞘黏附完成约4 h 后,幼虫开始变态发育,将腹侧表皮处的血管状壶腹作为新的黏附器官,之后壶腹又缩回,最终形成一种匍匐枝结构,作为最终的长期黏附器官[30]。

根据海鞘生长发育特点及黏附机制开展科学防治。可考虑采用一些低表面能的物理涂层如有机硅氧烷等,防止海鞘附着;其次采用对海鞘有毒的化学防污涂料,如氧化亚铜、有机锡、汞化合物等,单磺酸钾盐可针对性地明显抑制海鞘的附着[31];此外,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有机酸、萜类、醇类、胺类、吲哚类等,可抑制海鞘生长且环境友好[32]。

2.3 海洋大型藻类

大型藻类属于原生动物界,其附着特点与藤壶等动物截然不同。我国约有1 300 多种大型藻类,常见的污损藻类包括浒苔、石莼、石花菜等。藻类附着会极大影响网衣结构和网箱的水体交换。大型藻类受海水不同深度光照条件的影响,不同色素的藻类适应不同波长的光,故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深度由浅及深的种类变化,依次为蓝藻、绿藻、褐藻、红藻。大型藻类受水温影响大,冬春季在南海出现盛期,而在偏北方海域则主要在夏季暴发[33]。

藻类通过随机无规则的孢子散播生殖,附着过程分为蜉蝣阶段和底栖阶段。蜉蝣阶段的孢子,通过鞭毛选择合适的附着表面,分泌胶黏剂,完成初级黏附,之后胶黏剂不断增多形成胶垫,20 min 内完成永久黏附。不同藻类的黏附过程不尽相同,对藻类具体的黏附机理以及孢子的运动方式,尚有争议[4,33]。

3 污损生物防治措施

同一时空、同一种污损生物,在不同表面的附着情况不尽相同,需根据不同附着表面,治理污损生物[34]。网衣上最常见的污损生物,除了前文重点讨论的藤壶、海鞘、藻类,还包括水螅、双壳类等[35]。目前常见的网箱防污方法可分为物理防污、化学防污、生物防污3 大类[4]。

常见的化学防污法,有防污涂料、电解防污、化学药剂等。防污涂料法使用的防污涂料,主要包括低表面自由能防污涂料、仿生防污涂料、酶基防污涂料、含植物提取物的防污涂料(如辣素防污涂料)和氧化亚铜类防污涂料(目前在网衣防污涂料中占主导地位)等。电解防污法通过电化学反应生成化学物质,如电解海水生成含氯物质,以抑制污损生物附着生长。化学药剂法则是直接投入化学药剂,操作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易危害环境[36-37]。

生物防污法利用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引入特定生物种类,直接捕食或是间接抑制污损生物的生长。比如在养殖水体内混养的斑石鲷、黑鲷、绿鳍马面鲀等清污鱼类,都喜食丝状绿藻、褐藻、硅藻等藻类,能有效减轻大型藻类的污损度。生物防污法对环境友好,但是对污损生物的可控种类小,且尚未发展出成熟的清污鱼类混养模式[38]。

物理防污法包括人工清洗法、机械清洗法、暴晒法、沉箱法和网箱转动法等。人工清洗费时费力、效率较低,正向机械清洗转变。机械清洗法随着渔业装备及水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深远海大规模养殖的主要防污方式[39]。目前我国的深远海大型网箱,如“深蓝系列”“经海系列”等网箱,都将采用机械清洗的方式除污。

网箱的机械清洗设备分为机械毛刷式、射流毛刷组合式和高压射流式。高压射流洗网效率高,逐渐成为国内外主要研究方向[34]。根据推进方式,网衣清洗设备分为履带式和泵推式。履带式洗网机在网衣上行进,能够保持贴合网面,在清洗工作中更稳定,但是遇到网纲难以跨越;泵推式依靠喷水的反作用力推进,方便跨越障碍物,但是工作时,高压清洗射流的反作用力,容易导致贴合不严、定位不稳。目前比较先进的水下清洗设备,通常将2 种行进方式结合起来[34,39]。

4 常见网衣防污设备

国外代表性的网衣清洗设备,如挪威AKVA Smart 公司的FNC8 系列水下清洗机器人,MPI(Multi Pump Innovation)公司的Racemaster 系列水下机器人以及日本YANMAR 公司的NCL 系列水下清洗机,在全世界的水下清洗市场都有较高的影响力。国内的网衣清洗设备,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都曾推出自行研制的水下洗网试验设备,然而国内真正面市的洗网设备较少。青岛森科特的SCT 系列水下清洗机,已成功开展多次深远海大型网箱如“深蓝一号”的网衣清洗工作。国内设备在清洗效率、清洁效果、抗风浪能力等方面,与国外的网衣清洗设备相比,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如何选择合适的清洗设备,影响因素较多。仅以经济性为出发点,除购入价格,还需要考虑使用海域海况、离岸距离,设备的清洗效率、抗风浪流能力、工作深度、使用寿命、水压、流量和易操作性,以及所洗网箱形状、大小、网衣情况等参数。因为除价格外,其他任何一个参数,均会引起使用时的人工、海工的成本差异,在整个使用寿命中,就会累积出巨大的成本差。设备的清洗效率、使用寿命及价格,是最直接的3 个参数。价格方面,国外的网衣清洗设备价格昂贵。根据市场调研,挪威AKVA 公司和MPI 公司的产品多在300 万以上,且不同配置价格浮动大,MPI 最新推出的改进型Racemaster 高达500 多万。日本YANMAR 的NCL 系列多在200 万~300 万。而国内的产品则便宜很多,如森科特的产品多在100 万左右。

在洗网作业现场,海域情况和离岸距离,往往对清洗进度影响极大。深远海大型网箱的清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即清洗时的天气、海况、以及个人操作水平。据施工经验,在海浪流速>0.5 m/s 时,清洗作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在流速>1 m/s 或者风速>6 级时,目前市面在售的大部分清洗设备都无法开展清洗作业。而海浪情况随不同海域、季节变化显著。以青岛附近海域为例,根据洗网经验,每个月能够进行清洗操作的窗口期不超过一周,大部分时间的都难以开展清洗作业。因此,若是目标海域海况复杂、离岸距离偏远时,就需重点关注清洗设备的抗风浪流的能力。

在湛江附近养殖区,近岸养殖的普通HDPE 网箱较小,大多数周长不超过120 m,此类网箱的清洗作业,对设备的响应速度、控制灵敏度要求较高。而深海大型网箱,养殖水体多超过10 000 m3,“深蓝一号”网箱养殖水体超过50 000 m3,万泽丰矩形网箱与“深蓝二号”网箱,养殖水体分别为40 000 和88 000 m3,此类深远海大型网箱,则要求清洗设备具有足够的工作深度和工作效率。目前“深蓝一号”网箱已开展多次清洗作业,清洗一次需要3 d 以上,考虑到天气海况,通常需要预留一周时间,才能合格地完成清洗作业。

5 展望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逐渐走向深远海,海洋养殖业走向规模化,对污损生物的防治愈发重要。海洋防污技术需要融合生物、生态、海洋、机械、材料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需定期开展我国不同海域污损生物群落调研工作;还需要从静态定性描述,深入到群落的动态发展预测及预警,将污损生物的季节性、区域性和生物特性,作为防污工作开展的依据。未来在防污技术方面,需要向绿色、无毒、长效等方向发展,开发多样化防污手段,水下清洗设备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稳定性与智能化程度,提高清洗设备与大型网箱之间的集成化及适配性。今后的防污工作,需要将对污损生物的针对性和防污技术的普适性平衡地结合起来。当前我国大部分网箱养殖规模化不足,而清洗设备价格极为昂贵,挪威等国有污损清洗公司及团队,可提供专业的洗网服务。在防污产业方面,我国也需要向防污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藤壶网衣海鞘
藤壶——密集恐惧者慎入!
遮蔽效应下双平面网衣和圆形网衣的水动力性能
基于CFD的刚性养殖网衣流场数值模拟及不确定度分析
它吃掉自己的“脑子”
改进樽海鞘群优化K-means算法的图像分割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选住处,藤壶比人更挑剔
污损性海鞘的生态特点研究展望
辽墓出土网衣编法三例
辽墓出土铜丝网衣修复与复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