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尼的呀” 山歌价值功能与 传承发展的研究

2023-11-20 14:28李苡茜梁芳梅
今古文创 2023年42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传承发展审美价值

李苡茜 梁芳梅

【摘要】壮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山歌歌曲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尼的呀”山歌作为壮族山歌的其中一种,是广西那坡广为流传的民歌形式,具有旋律优美、曲调清新的特点。通过从“尼的呀”山歌的生成入手,以《广西尼的呀》为例具体分析壮族“尼的呀”山歌的音乐特征,可以洞见壮族“尼的呀”山歌审美价值与功能,但在时代潮流变幻中,“尼的呀”山歌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危机,从传承的多样化及发展的多元化入手可以有效保障壮族“尼的呀”山歌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广西壮族;“尼的呀”山歌;审美价值;功能;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42-009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2.029

壮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民族,特别是山歌歌曲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已成为该民族最具特色的名片之一。“尼的呀”山歌是壮族山歌的一种,其和壮族山歌一样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来,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审美意识、民族心理,以及纯朴与善良,表现了壮族山歌较高的审美价值以及其中蕴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搜索知网文库,可以发现学者对于广西壮族山歌的研究相对较多[1][2][3],而对壮族山歌之一的“尼的呀”山歌的深入研究却非常少,表明现目前公众和学者对此关注度较低。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传媒兴起,广西壮族“尼的呀”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成了重点。

本文以广西壮族“尼的呀”山歌为研究对象,以“尼的呀”山歌简介及特点概述作为入手点,以《广西尼的呀》为例进一步具体分析“尼的呀”山歌的音乐特征,进而明确“尼的呀”山歌的音乐审美价值与功能;根据现目前“尼的呀”山歌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尼的呀”山歌的特征、价值及功能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推动“尼的呀”山歌向着系统化、创新化的传承路径发展。

一、“尼的呀”山歌简介及特点概述

(一)“尼的呀”山歌的简介

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或者祭拜祖先的活动中创作的,用壮族语言演唱的民间歌曲。壮族人民在長期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浪漫、悠然的生活方式,这使得壮族人民形成喜爱唱歌的习惯;加之,壮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包括各种祭祀驱鬼娱神以及祭拜祖先的活动,在这些节日中,他们常常通过呐喊呼叫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也助推节日的气氛达到高潮。在上述两种因素叠加耦合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壮族山歌。

每年春、秋两季是壮族歌圩的季节,山间田野、树林河边、屋里屋外,男女老少,到处都是对歌听歌的壮人[4]。壮族山歌内容众多,有歌唱爱情、生活的,也有涉及道德、伦理的,其是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保存下来的宝贵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山歌根据其声调类别可分为“虽敏”“尼的呀”“论”“春牛”“请仙歌”及“盘锐”等六大种类。“尼的呀”是广西壮族山歌中常用的衬词,在壮族语言里面就是“好的呀”的意思。广西以“歌海”闻名,而壮族则以善歌好唱著称,因此,“尼的呀”在历史的推进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流传。

(二)“尼的呀”山歌的特点

壮族山歌种类较多,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叙事歌、劳动歌、庆贺歌、情歌、仪式歌、童谣、古歌等。人们在劳动中不仅收获了劳动成果,也创造了音乐,也就是劳动山歌,比如插秧的女孩唱道:“春来织布一匹匹,迭着布匹当天梯;采秧插上南天门,摘片彩云抹汗滴”,将插秧女子劳动时候的快乐、辛劳真实地表现出来。另外,婚嫁、祝寿等活动也都有相应的庆贺歌。而情歌在山歌中更不可缺少,少男少女彼此倾心,便唱山歌相互表白,在对唱中情定此生。

“尼的呀”山歌内容广泛,表现形式较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娱乐性,与生活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当地生活实际状况。特别是山歌中表现出来的比兴、比喻之美,歌词也朗朗上口、整齐严谨,很押韵,使得山歌易唱易记,也很容易流传开来。

“尼的呀”类型的山歌曲调明丽清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广西音乐宝库中难得的珍品。2001年,由那坡合唱团演唱的《山歌年年唱春光》以无伴奏多声部原生态的形式出现在南宁民歌艺术节上,其优美的旋律、嘹亮空灵的音色犹如神曲惊艳四方。这首歌曲起音是“尼的呀”,并在中间和结尾都有“尼的呀”作为语气词,基本旋律采用那坡优美动听的“过山腔”民歌,作品风格保持壮族山歌原生态的韵味,兼具时代审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二、广西壮族“尼的呀”山歌的音乐特征

“尼的呀,尼的呀,美丽的广西谁能不爱她。”广西三月三主题曲全面播出,优美的旋律,空灵嘹亮的音色,让人百听不厌。“尼的呀”山歌高亢而富有旋律,可以改变以往壮族山歌单一的音乐元素,容易跟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形成全新的壮族山歌文化。为深入介绍“尼的呀”山歌的审美价值及其功能,以近些年新创作的《广西尼的呀》为例进行有效分析。

(一)旋律的音乐特征

《广西尼的呀》山歌,作者是张名河,作词家,一级编剧,湖南沅陵人。《广西尼的呀》这首歌音调欢快,感情表达直接,简单的旋律和字眼便把山歌的主题、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广西尼的呀》在2017年3月9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上,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选定为广西“三月三”主题曲。伴随着民间礼俗及开幕式而唱的歌,它所产生的是对民族团结的美好向往,不需要累赘的歌词和旋律,在强烈节奏和简单的呼唤下,回音相互传唱,显得更是激情,却不失纯朴。歌曲旋律随口而出,却韵味十足,里面的词及整句无不透露出广西的美。

“尼的呀”山歌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艺术魅力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歌曲的起伏不大,较为平稳,易于传唱,而且旋律简洁,节奏简单,整个歌曲表演形象生动,亲切、自然、朴实又独具特色。歌曲都以“尼的呀”做语气助词穿插,优美动听的“过山腔”作为基本旋律,独具韵味,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更具时代审美。

(二)节奏的音乐特征

《广西尼的呀》是一首具有典型壮族特色的作品。当前,广西正处在国际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而此时的大众审美趣味是多重性和多样性的。因此,在张名河与赵琳创作这首歌的过程中,作者更注重将广西壮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演化,活化和深入到这首作品当中,倾情抒发最真实、最淳朴的民族感情。《广西尼的呀》的创作并非简单地拼接民族元素,打上壮族新音乐的标签,而是从深邃丰厚的民族审美取向出发,使用了许多本民族音乐素材,并着意追求壮族音乐语言的风格,使音乐形象与民族特色产生共鸣,独具魅力,最终使得该歌曲没有强烈、复杂的节奏,节拍较自由,节奏简单鲜明,曲调优美。

三、“尼的呀”山歌的音乐审美价值

《广西尼的呀》山歌这首作品之所以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在于作品自身具有较高的音乐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山歌具有寓教于乐、品德教育、积极乐观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

(一)“尼的呀”山歌寓教于乐的审美价值

《广西尼的呀》山歌的歌词以壮族居民日常用语居多,歌词风格轻松自然,透过歌词讓人联想到壮族人民美好的幸福生活。在《广西尼的呀》山歌中,不仅有那坡酒、西山茶、德天瀑布、大化奇石,还有绣球、竹筏、漓江水、刘三姐以及北部湾,将整个广西特色以及风景名胜、文化传承尽揽其中。

广西山歌有很强的地域性,歌词大都采用本地话演唱,这首创作的山歌歌词,不仅朗朗上口、韵味无穷,给人带来无限的乐趣,而且体现了当今广西良好的发展态势,把人们热爱广西、热爱美好生活的感情清晰地表达出来。从歌词中可以感觉到广西各地壮族群众的纯朴民风以及豪放浪漫的性格,代表了广西壮族人民鲜明的民族地域风格,具有很强的寓教于乐的审美价值。

广西近些年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下,更加热爱广西,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因此歌词就是人们美好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歌词也体现了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不拘泥于完全押韵,使得歌词表现更为自由、完美。依托传统壮族山歌歌词的表现,同时融入时代新的元素,使得作品时代特色更为浓厚。整首歌曲处处体现出当地壮族人民歌颂当前美好生活的情感。[5]

(二)“尼的呀”山歌品德教育的审美价值

《广西尼的呀》山歌处处体现了广西壮族人民纯朴的风格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广西尼的呀》山歌自身带有一股天然气息,歌曲中没有进行过多的修饰,旋律自然单纯,表达了壮族人民自然、洒脱以及率性的生活方式。《广西尼的呀》山歌的曲调采用的是广西壮族山歌曲调,比较朴实,而且地方民族特色浓厚,是广西壮族人民对现在生活的一种歌颂和称赞,也是对外来人员的好客和欢迎,这些都在这首歌曲明快的旋律中得以体现,是广大壮族人民真实心情的自然流露。

歌曲真挚朴实,不过分注重表现形式,更没有哗众取宠,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淳朴自然的民族风情。透过“迎宾香槟酒、待客西山茶、德天飞银瀑、画山有壁画”等的描述,将广西壮族人民的好客精神充分表现出来,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壮族人民优良的品德和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给人带来深深的美感。

(三)“尼的呀”山歌积极乐观的审美价值

广西壮族山歌旋律与语言、歌词紧密联系,讲究“抑扬顿挫”,使得山歌听起来旋律非常优美。壮族山歌采用原生态方式传承和流传,是壮族文化的精华,也是整个民族优秀的艺术精品,其中包含了壮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体现了壮族人民积极上进的民族精神。

《广西尼的呀》山歌由四乐句组成,调式上将徵、羽、宫、商四种形式融合在一起,音阶排列方面以五声音阶为主,这首山歌曲调优美,通过音律、音阶的不断变化将人们的思想感情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这种变化的曲调中,高低音之间能够流畅过渡,使得不同音阶转换自然,歌曲听起来收放自如、抑扬顿挫,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使得整首歌曲旋律表现得婉转优美,呈现出浓郁的广西壮族山歌风味。

不仅如此,其曲调也别具一格,清新脱俗,韵律独特,其乐音选用讲究精简,小调山歌主干音一般采用6-1-3,大调山歌主干音采用5-1-3,也有的山歌采用大小调交替形式,一曲往往只用四五个乐音或者只有三个乐音组成,通过曲调的变化,将壮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生动地表现出来。

(四)“尼的呀”山歌心理治疗的审美价值

广西壮族山歌民族思想性较强,艺术表现形式与壮族人民的真实品格相符,是广大壮族人民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精神文明表现形式。从内容上看,与壮族群众平时勤劳朴实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旋律也就表现出纯朴、务实的风格,其实这也正是壮族人民品质的真实流露。

《广西尼的呀》山歌的曲首基本上是一字一音,而结束部分是浓厚绵长拖音,这种不断变化的旋律,使得歌曲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作品中旋律比较简单,但这些简单的旋律通过组合演变以后,诠释出演唱者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尼的呀”山歌节奏明快,有着明显变化的旋律,在对于节奏处理时,具有鲜明的对比特性。在对强弱变化处理时,没有施加过多的限制条件,有较高的自由度,因而歌曲听起来高昂奔放,充分表现了壮族山歌的豪放与无拘无束。这种自然奔放的山歌壮族山歌特色,处处体现出壮族人民轻松美好的幸福生活,而这种与自然最为接近的美好生活,正是当前很多处于现代高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的憧憬和向往,是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人们希望得到放松的一种祈盼,对于人们具有很强的精神治疗审美价值。

四、“尼的呀”山歌的功能

(一)艺术的功能: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广西壮族山歌流传于广西民间,是祖祖辈辈壮族人民口授心传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壮族语言特色。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依靠人的代代相传,得以保留在民间,从这一点来说,壮族人民就是山歌这种非物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为了使得壮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结合当今文化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必要将壮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创作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广西尼的呀》这首歌曲就是对这种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现,不仅有对传统壮族山歌艺术形式的传承,还有与当代广西发展的结合,正是这种特点,使得这首歌曲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这首歌曲自2016年3月以MV的形式在电视、网络传播以来,点击量达到三千多万次,电视台播放上千次,并在学校、机关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广为传唱,还被改编为广场舞的形式作为伴舞歌曲。

(二)实用的功能:提高地方物质文明建设水平

山歌的传播与发展,把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两者紧密结合到一起,这对于振兴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通过将壮族山歌的开发和研究,充分挖掘这些宝贵文化遗产背后的经济价值,实现山歌与旅游、商贸的结合,以及现在与振兴乡村的举措相结合,使得山歌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尼的呀”山歌将“黑衣壮”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分支推进人们的视野,也带来了众多人群走入那坡县寻找自己的根源,那坡县抓住这一机会,不断提高黑衣壮文化品牌形象,采取山歌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带动地方民族特色旅游的发展。充分挖掘“黑衣壮”山歌文化,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包装、推广,使得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在短短几年时间,地方旅游经济就实现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这种山歌从以前的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变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为广西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对“尼的呀”山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青年人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大量优秀的“尼的呀”山歌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危机;同时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网络不断地发展、娱乐方式不断的更迭及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尼的呀”山歌文化发展遭受巨大的冲击。目前,依靠“尼的呀”山歌自身的力量显然已经无法调整内在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如何继承和发展壮族传统山歌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对“尼的呀”山歌传承多样式的思考

广西壮族山歌民间流传是其主要传承方式,多少年来,通过这种口传心授,使得众多壮族语言特色的山歌得以继承、传唱下来,但是这种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广泛储存于民间,容易丢失,“尼的呀”山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传承模式。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尼的呀”山歌的自身特点建立合适的传承机制,以其为主导,促进“尼的呀”山歌传承正向循环发展。2011年非遗法中就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在其传承过程中可以要求传承人承担传承“尼的呀”文化的相关义务,同时根据山歌传唱传承的特点,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对“尼的呀”山歌进行汇编,采用纸质及电子版本的形式进行记录,方便后续有兴趣者进行学习和传承。

为进一步传承“尼的呀”文化,在政府的助推下可打造民族特色产业,例如广西结合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需求,大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村。在这种形势下,众多特色山歌被推上特色文化舞台。“尼的呀”从民间走向正式文化舞台,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一炮走红,引起强烈反响,进而通过电视、网络在国内外广为传唱,使得壮族山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尼的呀”山歌的传承需注重自身的革新。此前,“尼的呀”山歌的创作多从劳作及祭祀中而来,其内容与时代多脱节,得不到年轻人的喜爱,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特别是近20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壮族山歌从形式到内容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尼的呀”传承人需要重视歌曲内容与时代进行融合,这就需要传承人摒弃墨守成规的观念,不断地同其他非物质文化歌曲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及领悟,针对新时代,结合“爱党爱国”“乡村振兴”等题材进行创作,得到一些现代化的特色山歌,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继而确保山歌的有效传承。在现代社会发展环境下,政府及传承者可以采用多种样式,扩大传播途径,可使得山歌的传承更具全面性和稳定性。

(二)对“尼的呀”山歌发展多元化的思考

随着文化变迁,传统的手段不能有效地促进“尼的呀”文化进行发展,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尼的呀”山歌单纯的文化现象转变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的现象,“尼的呀”山歌在不同时代的受众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多元化方式发展“尼的呀”山歌尤为重要。一是注重山歌品牌效应,“尼的呀”山歌的广为传唱,也将“黑衣壮”这个古老又神秘的民族分支推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神秘的族群产生强烈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不断打造和提升当地“黑衣壮”文化品牌,将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相结合,不断为“尼的呀”山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通过旅游文化氛围,将壮族山歌保护、传承与旅游业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实施,使得当地社会发展迈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注重山歌的融合,为“尼的呀”文化搭台。为使“尼的呀”山歌更好地发展,寻找创新的发展手段势在必行。当今,广西的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特色服务区”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为发展“尼的呀”山歌,可将“尼的呀”山歌文化融入服务区的建设,那马服务区的成功便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南宁至北海高速公路那马服务区,目前已建设成“那文化”主题服务区,游客在旅途过程中本就劳累,但是来到那马服务区,通过一系列的了解体验,不仅减缓旅途的疲惫,而且将“那”文化深记于心,“那”文化得到了有效地传播,进而使“那”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三是注重山歌的渗透,加强“尼的呀”山歌对电视、电影及教材的渗透,通过一些反映广西壮族的电视及电影题材,适当地加入一些创作的“尼的呀”山歌作为片中曲或者主题曲,进一步加快“尼的呀”山歌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加强与小学教研组联合,将合适、欢快、积极的壮族民族音乐添加至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从而在孩童们的幼年中播下一个“尼的呀”文化的种子,加深孩童们“尼的呀”山歌文化的记忆,为“尼的呀”山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四是注重山歌的宣传,采取受众广、途径新的融媒体、短视频APP等平台进行宣传。一方面可以给“尼的呀”山歌传承人价值变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类渠道将“尼的呀”山歌下沉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间接增强了“尼的呀”山歌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多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多措并举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前进的步伐,而“尼的呀”山歌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审美载体,定能在当今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得到更好发展。

六、结语

壮族传统山歌是流淌在壮族人民血脉的灵魂,饱含着壮族人民思想情感、愿望和梦想。“尼的呀”山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去欣赏她、研究她,并不断按照这种山歌的样式创作出越来越多的“尼的呀”作品。从“尼的呀”发展趋势来看,“尼的呀”已经成为研究广西壮族音乐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众多音乐创作者作品创作素材的源泉,“尼的呀”越来越成为壮族山歌的代表,是地方文化的珍品。其在传承及发展中的困境,是挑战,但也是极大的机遇,挣脱传统的束缚,赋予现代的手段,必将在这文化的变迁中得以完整、有效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隆林宁.新媒体时代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研究[J].戏剧之家,2022,(32):63-65.

[2]黄冰.受众视域下广西壮族山歌文化对外传播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0):175-178.

[3]卢晶玲.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山歌对越交流的价值与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21.

[4]李英媛.“非遗美学”视野下广西宁明壮族山歌的审美特征[D].广西大学,2016.

[5]农菊梅.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

作者简介:

李苡茜,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市武鸣区两江镇雷江小学音乐教师,学士,主要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及小学音乐教学。

梁芳梅,女,汉族,广西玉林人,世纪桥国际教育艺术中心音乐教师,学士,主要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及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传承发展审美价值
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