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方言与小语教学研究

2023-11-21 02:53徐素丽
家教世界·V家长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阜阳小语普通话

徐素丽

【摘  要】

本文以阜阳方言为研究对象,探究语文教师在现代课堂中使用方言的情况及其对课堂效果产生的影响。其中包括比较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以及从方言的地方文化角度提出保护方言、传承地方文化等理念。

【关键词】

阜阳方言;小语教育;影响

普通话与阜阳方言的异同

文化是了解方言的途径。民间风俗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别都可从方言间的差别体现。阜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方言分为两片区,分别是商阜片、信蚌片。阜阳方言的寓意体现在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交际民俗等方面,如下:

语言习惯见淳朴:在阜阳界首“恁”这个字,如果读音声调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有所区别:读四声,它的同义词是“那么”,读二声,同音词就变成“你”了。在界首,“我”的普遍用法是“俺”,“俺”跟“恁”一样,可以组词说“俺们”“恁们”。

阜阳方言词汇丰富 :在阜阳,要形容“舒服”会说“得劲”,如用东北人的“得勁儿”和简单的“舒服”都不能把“得劲”形容得贴切,因为它有够爽、够味的意思。说人长得漂亮、有面子用“光滚”“排赏”,形容爱炫耀的人用“谝”。

名同而实异或名异而实同:东部和西部、 老年人和年轻人,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习惯使用某些词语。所以会遇到词语成分不同,意义相同的现象。如:阜阳人说“白”,是表达“别”的意思,像“别客气”,他们会说“白客气”。

考虑方言在教学中的渗透,调查研究方言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阜阳方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况调查及情况分析

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方言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使用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以问卷调查、观摩课堂等形式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结果。

(一)关于语文任课教师的调查分析

由数据可知:23名语文任课教师,阜阳本地人占82.61%,他们熟悉阜阳方言,外籍户口老师占17.39%,他们不能熟练使用当地方言。

我们对调查对象的方言、普通话的使用频次也进行了调查,其中15位教师在生活中习惯使用阜阳方言和普通话;只喜欢用普通话的有6人;少数老师用别的方言交流。所以得出:由于地域或生活习惯不同,大部分老师同时使用普通话和方言,日常沟通只用普通话的人数相对较少。

关于教学期间使用方言的情况,课后用阜阳方言与学生交流的老师仅有2人,用普通话交流的有13人,使用普通话且偶尔用阜阳方言的有7人;同事互相交流时,使用阜阳话和大部分使用阜阳话的有15人。可见,方言沟通带来的亲切感是普通话不能代替的;普通话地位的主导性,可能导致方言的课堂功能淡出大家的视线。

(二)关于学生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此问卷主要侧重于以下的问题:

你在学校通常使用哪种语言?调查显示:66.67%的同学喜欢使用普通话,33.33%的同学在使用普通话的同时还带有阜阳方言的口音,这说明会说普通话的学生在学校可能为了同学间更亲密地交流而选择用方言沟通。

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交流讨论,哪种语言是你的首选?调查显示:用普通话交流是同学们的首选,使用方言的同学只有少数,这说明课堂的互动,同学们已经习惯用普通话。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方言的情况如何?由统计结果看出,有74.07%的教师使用普通话授课,7.41%的教师根据情况普通话、方言都有使用。这也向我们说明普通话在校园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方言不可完全被替代的合理性。

方言对小语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周海中教授提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方言的区域代表性和普通话不能相比较,但如让它们灵活相融,会产生可观的效果。

地方方言有利于部分词汇的辨音识字。在教授汉语拼音时,针对一些易读错、易混淆的声母、韵母,我根据地方方言发音特点来指导学生区分,学生更容易分辨差异,进而有效理解。学生正确辨音了,识字、写字也会轻松很多。

诗词韵律美的鉴赏能力得益于地方方言。小学高学段教学,关于诗词韵律部分的审美艺术鉴赏是教师的关注点。诗词的韵律是什么,韵律美体现在哪里,是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对于用普通话去品读很难理解的,大多是因为家乡方言在诗词创作中承担着重要的韵律、音律的作用。

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可依赖于地方方言。小语教材中的文学呈现出的感情色彩虽不深,但对于低学段小学生来说,也较难理解。如遇到具有地方特点的小散文、记叙文,任课教师可通过方言教学,这样教材中的方言词汇或方言文化情感更易于被理解。

(二)消极影响

课堂教学、大部分人际交往都使用方言,从长远来看,这势必会影响学生未来的人际交往,这种影响是持久的,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善。所以口语交际要语言规范、吐字清晰流畅,这是老师的任职技能。

语音、词汇的误用源于方言习惯。当方言与普通话词汇误用、形同实异时,我们要明白这是方言习惯带来的弊端:在阜阳界首如果一个人说我想“喝茶”了,这是指喝“白开水”;如果在特定的时间问:你喝罢茶了吗?这里的“喝茶”指的是“吃晚饭”。同为阜阳地区,不同地方,方言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语法病句的出现可能受方言习惯影响。语言使用习惯不容易改变,所以在普通话盛行、文字传递信息的时代,两者就会出现相悖。小学一年级的看图写话、中高年级的写作中常见相悖现象,诸如语言表达不当、前后颠倒、句式杂糅等错误。这种“方言入文”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它影响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口语标准受方言影响。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的前提是口语水平要在二甲及以上。良好的语言技能,是教学效果的保障。方言的利弊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它的包容与传承。在小语教学中做到了相互促进,那效用也是可喜的。

传承保护促教育

方言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地方特色性,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的代言。所以方言在教育上的传承保护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一)政府推广支持

为凸显方言的重要性,传统节日时政府可举办相应活动:戏曲表演、小品相声、曲艺表演等,以方言的形式呈现,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听众欣赏具有阜阳特色的地方戏曲。而且,可以在固定地点(比如管仲老街、江心洲等地)拍摄视频,通过线上平台传播方言文化,深化方言在观众心中的印象。

(二)学校积极响应

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方言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的最爱,学校应把握契机,开展“方言”活动:如文化角展方言、手抄报评方言等。

(三)线上渠道寻创新

当备课遇到参考资料有限的情况,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拓课程新视野。要打破传统教育的瓶颈,就必须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为他们灵活运用文学知识、提升人文修养开辟新途径。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阜阳方言,从它与语文教学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可以看出,它有着顽强生命力。所以方言与普通话相结合的教学时代,不仅是对传统方言的再发展,还是对语文教学课堂的创新。这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实践!

猜你喜欢
阜阳小语普通话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甜蜜的梦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关于把阜阳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思考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