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作用孕育 “青海金腰带”

2023-11-22 03:39何书跃林贵钟世华白国龙张勇舒树兰王丽君赵芙蓉
西北地质 2023年6期
关键词:巴颜喀拉陆块金腰带

何书跃 ,林贵,* ,钟世华 ,白国龙 ,张勇 ,舒树兰 ,王丽君 ,赵芙蓉

(1. 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29;2.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266100;3.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4.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 西宁 810008)

青海省境内环绕柴达木盆地周边的金矿床十分发育,是中国金矿的重要产地,发育有全国第三大金矿床——大场金矿,同时在该地区也产有重达23 kg的狗头金,素有“金腰带”之称(Zhai et al.,2021;Xing et al.,2023;谭文娟等,2023)。截止目前,区内已探明金资源量约为460 t,约占青海省金矿总资源量90%。金矿床集中产出在东昆仑的五龙沟-大场-沟里一带和柴北缘的滩间山-赛坝沟一带,延伸均在500 km以上,构成了2条引人注目的大型金成矿带(陈广俊,2014;张宇婷,2018;唐名鹰等,2021),文中分别将其称之为“五龙沟-大场-沟里金腰带”和“滩间山-赛坝沟金腰带”。近年来,在“青海金腰带”的深部和空白区相继发现了新的矿体和矿点(潘彤等,2022)。在滩间山金矿田中青龙沟金矿床500 m以下,新发现了资源量约30 t的大型矿体;在五龙沟金矿田百吨沟、红旗沟等矿床周边和深部也有新发现,新增加金资源量约为20 t;在茫崖河东新发现1中型金矿(潘彤等,2022)。可以预见,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任务的开展,在该地区还会有新的金矿床被发现。

相对于胶东地区等主要金矿分布区,目前“青海金腰带”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何种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导致如此大量的金矿资源在此富集?不同产出位置、不同时代的金矿床在成因上有无异同?这些问题尚未解决。已有研究显示,金矿床的形成通常与幔源岩浆活动密切相关(Groves et al.,2016,2020;Deng et al.,2020),如交代岩石圈地幔熔融产生的流体与壳源组分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东缘金爆发成矿的关键(翟明国等,2004;范宏瑞等,2021;白阳等,2023),而“青海金腰带”的金矿床与幔源岩浆活动是否存在联系?幔源岩浆活动在“金腰带”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对这些问题已往研究未曾重视。在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试图探讨“青海金腰带”的富集成矿机制和成矿特点,揭示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厘定金矿床成因,明确找矿方向,为找矿靶区圈定提供依据,从而实现该地区金资源的增储上产,更好地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1 “青海金腰带”的区域地质概况

“青海金腰带”位于中国大陆中西部、华北克拉通南缘,呈NWW-SEE向展布,N-NE侧与祁连造山带相接,南以康西瓦-修沟-磨子潭地壳对接带为界与北羌塘-三江造山系相邻,属于中央造山带(殷鸿福等,1998;姜春发,2002)或中央造山系(张国伟等,2003)的北段(图1)。程裕淇等(1995)认为,该地区是由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在不同时期、不同位置更叠演变的记录,也是塔里木、华北、扬子和羌塘-唐古拉4个陆块在不同时期相互作用和叠加的结果。

柴达木盆地及周边的基底地层明显有别于华北克拉通,是泛华夏陆块群的成员,多部位不同程度裂解,表明克拉通成熟度低,这与华北克拉通成熟度高、完整性好的特点形成鲜明对照。前人研究发现,该地区发育大量的大洋中脊扩张型蛇绿岩、岛弧岩浆杂岩、弧后扩张脊蛇绿岩以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类、裂谷盆地等。这些地质记录表明在震旦纪—早古生代早期,该地区深部可能存在一个古地幔热柱(莫宣学,2005),并在中奥陶世随着洋壳消减地幔热柱的能量耗散而转变为地幔冷柱。志留纪末,板块内各陆块拼合,成为东冈瓦纳大陆的一部,陆块的范围大体分布在东昆中断裂以北,由祁连、欧龙布鲁克、柴达木、东昆中陆块组成。随后,在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巴颜喀拉洋闭合,巴颜喀拉陆块与昆仑陆块拼合。从印支晚期开始,该地区从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化,岩石圈拆沉及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地幔物质上涌(Chen et al.,2023),发生广泛地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热液矿床(Zhong et al.,2021)。

据《中国区域地质志·青海卷》(祁生胜等,2019)划分方案,从青海成矿规律及成矿特征出发,依据区域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区域成矿作用的性质、产物、强度等特点。此次工作将研究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12个二级构造单元,28个三级构造单元(表1,图2)。金矿床主要分别于秦祁昆造山系柴北缘造山带滩间山岩浆弧、柴北缘蛇绿混杂岩带,秦祁昆造山系东昆仑造山带昆北复合岩浆弧、鄂拉山岩浆弧以及北羌塘-三江造山系巴颜喀拉地块中的的玛多-玛沁前陆隆起。

表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表Tab. 1 Division Table of tectonic units in the studying area

图2 “青海金腰带”构造单元图(构造单元编号对应的名称见表1)Fig. 2 Tectonic unit map of the “Qinghai Gold Belt” (the corresponding names of the tectonic units same as the Table 1)

研究区内的断裂构造按照其成因和发育规模可以划分为3级,其中一级和二级断裂为岩石圈断裂或超岩石圈断裂,三级断裂为基底断裂和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其他重要断裂(图3)。这些断裂控制了沉积作用和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等,使得构造单元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沉积-岩浆组合,进而控制了矿产的时空分布。其中,柴北缘-夏日哈断裂控制了滩间山金矿田和赛坝沟金矿床的产出,昆中断裂控制了五龙沟和沟里金矿田矿床的产出,哇洪山断裂控制了满丈岗金矿床的产出,而玛多-甘德断裂控制了大场金矿田的形成。此外,受深大断裂带或板块缝合带等控制,区内基性岩-超基性岩在柴北缘-沙柳河、南昆仑(布尔汉布达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等地区零星出露。滩间山、五龙沟、大场、目前沟里金矿田和赛坝沟、满丈岗金矿床周边均发育基性-超基性岩脉群(图3),暗示深大断裂控制的幔源岩浆活动与金矿床形成有关。

研究区为秦祁昆构造域与特提斯超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主体属秦祁昆构造域。根据中国成矿区带划分原则,结合《中国地质矿产志·青海卷》(潘彤等,2022)成果和最新的物化探资料成果,将研究区成矿单元划分为阿尔金-祁连、昆仑、巴颜喀拉-松潘和喀喇昆4个Ⅱ级成矿省,13个Ⅲ级成矿带(表2,图4)。

图4 “青海金腰带”成矿带划分图(成矿单元编号对应的名称见表2)Fig. 4 Metallogenic unit map of the “Qinghai Gold Belt” (the corresponding names of the metalogenic units same as the Table 2)

滩间山金矿田和赛坝沟金矿床三级成矿带属于柴北缘成矿带中的柴达木盆地北缘金成矿带,四级成矿亚带为绿梁山-阿尔茨托山Cu-Pb-Zn-Au-Mn-Fe-Cr-Ti-稀有-U成矿亚带。五龙沟金矿田和沟里金矿田三级成矿带属于东昆成矿带中的东昆仑金成矿带,四级成矿亚带为伯喀里克-香日德Au-Cu-Pb-Zn-Fe-Ni-Ag-W-Mo-石墨-萤石-玉石-煤-花岗岩成矿亚带。满丈岗金矿床三级成矿带属于东昆成矿带中的东昆仑金成矿带,四级成矿亚带为向前沟-满丈岗Au-Ag-Fe-Cu-Pb-Zn-花岗岩成矿亚带。大场金矿田三级成矿带属于北巴颜喀拉成矿带中的北巴颜喀拉-马尔康金成矿带,四级成矿亚带为东大滩-年保玉则Au-Sb-泥碳成矿亚带。

2 金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2.1 矿床地质特征

以昆南断裂为界,“青海金腰带”南、北分属特提斯和秦祁昆两大成矿域(表2,图4)。“青海金腰带”北部经历了前南华纪陆块增生和陆壳汇聚、原特提斯洋扩张与闭合、陆陆碰撞和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发展的复杂演化过程。该地区在志留纪—泥盆纪和三叠纪均发育热液成矿作用,形成了五龙沟金矿田、滩间山金矿田、沟里金矿田、赛坝沟金矿床和满丈岗金矿床等。“青海金腰带”南部在晚古生代到新生代期间,主要经历了古、新特提斯洋扩张与闭合过程中,历经2次大规模的板块俯冲、碰撞。与“青海金腰带”北部不同,南部目前仅发现三叠纪大规模金成矿作用,产出大场金矿田等。砂金矿成矿时代都为第四纪(表3,图3)。成矿类型主要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和岩浆热液型为主,矿化较单一,以金为主,共伴生银铅锌。

码头所装卸的部分危险货物属于易燃或可燃物品,码头区存在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危险化学品泄漏、操作不当或是保护措施不当很容易引起火灾及爆炸。

“青海金腰带”内金矿集中产于造山带构造背景,与活动大陆边缘(特别是岛弧)金矿床特征一致。金矿对围岩没有选择性,无特定的矿源层,但含矿地层和岩体中Au的含量较高。与金矿密切相关的岩浆岩主要为加里东期以及印支期中酸性花岗岩类和基性岩墙或岩脉,如赛坝沟金矿与加里东期花岗岩,五龙沟金矿与印支期花岗岩密不可分。构造对金矿床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同级别的构造对金矿床的控制作用不同。大型构造控制了金矿床物质(侵入岩体、成矿流体)的运移,大型构造不仅是金矿床的物质运移的通道,也是储矿空间,中小型构造一般仅是储矿构造,穹窿(式)构造、背斜(形)构造、构造混杂岩带和先存的韧性剪切带是有利的控矿构造。例如,甘德-玛多主干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对大场金矿田的金矿床形成起到宏观控制作用,控制了成矿侵入体的来源、分布,控制了金矿床的储矿、控矿构造规模、特征及空间分布等;大型断裂的次一级或更次一级的构造具体控制者矿体的产出部位,如五龙沟地区NW-NWW向弧形构造系统、滩间山金矿田和赛坝沟金矿床的NW-NWW向构造系统等。此外,韧性剪切构造对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如五龙沟金矿田。该地区金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表现为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高岭土化等。

2.2 地球物理特征

“青海金腰带”的1∶10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5)总体显示较大的负值,重力场表现为重力低(潘彤等,2022),反映了研究区巨厚的地壳结构,异常等值线总体呈NE、NWW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由剩余重力异常显示,柴北缘重力场在柴达木盆地北缘部分表现为明显的重力高异常带,走向近EW向,约在E 94°处开始转向NW走向,重力场值为—400×10—5~—385×10—5m/s2,推测为柴达木盆地北缘结晶基底抬升。滩间山金矿田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一带,重力场表现为重力低。在近SN向重力异常梯级带上,重力场值为—390×10—5~—400×10—5m/s2;赛坝沟金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乌兰一带,在近EW向的重力异常梯级带上,重力场值为—430×10—5~—450×10—5m/s2;五龙沟金矿田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大格勒一带,在近EW向的重力异常梯级带上,重力场值为—420×10—5~—430×10—5m/s2,沟里金矿田与五龙沟金矿田重力特征基本一致;满丈岗金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缘大河坝一带,在近N向的重力异常梯级带上,重力场值为—430×10—5~—450×10—5m/s2,与赛坝沟金矿床位于相同的重力梯度带;大场金矿田位于盆地南缘麻多一带,在近EW向的重力异常梯级带上,重力场值为—490×10—5~—500×10—5m/s2。通常认为,重力低异常反映了岛弧火山盆地的构造形态及其轮廓。从南至北金矿床重力值在—500×10—5~—385×10—5m/s2之间逐渐变高,可能意味着结晶基底向北逐步抬升,岛弧火山盆地规模逐渐扩大,暗示地幔熔体逐步增多,金矿成矿能力可能得到增强。

图5 “青海金腰带”布格重力异常图(据潘彤等,2022)Fig. 5 Bug gravity anomaly map of the “Qinghai Gold Belt”

研究区航磁异常为串珠状、正负相间的条带状异常,近EW向展布,大约在E 94°处开始转向NW向,异常强度为—150~100 nT(图6)。滩间山金矿田、五龙沟金矿田、沟里金矿田、大场金矿田和赛坝沟、满丈岗金矿床均位于串珠状、正负相间的条带状异常边部,以NW-SE向展布为主(局部近NS向展布),异常强度为—50~100 nT。金矿床从南至北正磁异常值在—50~50 nT之间逐渐变高,也与重力异常反映的结晶基底向北逐步抬升,幔源物质逐渐增多,金矿成矿能力可能得到增强是一致的。

研究区莫霍面总体特征是南深北浅,西深东浅(图7);在缝合带附近莫霍面出现错断现象,断距可达10 km以上;在块体内部具有起伏不平的特点(潘彤等,2022)。已发现的大型以上金矿床,大场金矿田最深约为66 km,上地幔顶部的速度为8 km/s;滩间山金矿最浅约为59 km,上地幔顶部的速度为7.8 km/s。

图7 “青海金腰带”莫霍面等深图(据潘彤等,2022)Fig. 7 Moho bathymetric map of the “Qinghai Gold Belt”

重磁和莫霍面等深特征表明,“青海金腰带”的金矿集中产出地段与地表断裂位置基本吻合;E 94°、E 98°位置受一系列SN向断裂错动,自西向东逐段向南位移。E 98°以西表现为十分醒目和完整的巨大重力梯度带,以东表现为等值线相对密集带。密度界面向下延伸53~60 km,沿断裂有连续性很好的条带状和串珠状航磁异常成带分布,磁力梯度带与重力梯度带大部分重合,磁场特征也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控矿断裂均位于莫霍面变异带上,断面都向北陡倾,切割莫霍面,且两侧速度结构差异明显,同一速度层产生错位。重力场北高南低,地壳厚度总体是北薄南厚,但不同地段又有差异。滩间山金矿田地壳最薄,地壳厚度约为59 km;大场金矿田地壳最厚,约为66 km。研究区重磁场特征和莫霍面结构特征等资料反映,北部秦祁昆成矿域是一个巨型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南部的特提斯成矿域是一个大型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成矿域内的金矿床分布与岩石圈不连续密切相关(图7)。

2.3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金地球化学特征

《中国矿产地质志·青海卷》1∶20万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表4)(潘彤等,2022),Au元素平均含量在巴颜喀拉地块显示为整体最低背景,局部强烈富集特征;在东昆仑造山带,Au元素显示为整体低背景局部富集特征。在阿尔金-祁连造山带,Au元素显示为整体中高背景,并在北祁连造山带显示出带状富集的特征。总的来说,“青海金腰带”的金具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逐渐富集的特征。Au元素异常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北西方向一致,呈串珠状分布,金矿床一般位于Au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内(Au异常平均值为20×10—9~100×10—9),个别位于异常边部(Au异常平均值小于20×10—9);元素组合自南向北也具较明显的分带,南部大场矿田为Au-As-Sb-Hg组合→北部滩间山矿田为Au-As-Sb组合,暗示金矿床从南至北成矿温度有逐渐变高的趋势,地幔物质逐渐增多,幔源物质参与金矿成矿作用增大。与地球物理特征显示幔源物质变化的结果基本一致。

表4 研究区金地球化学参数特征表Tab. 4 Characteristic table of gold geochemical parameters in the study area

2.4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青海金腰带”金矿床成矿流体的δD值为—48.6‰~—106‰,δ18OH2O值为3.45‰~19.7‰(表5),表明与造山型金矿特征一致, “青海金腰带”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大气水(+变质水)组合为主(赵俊伟,2008;夏锐等,2013;陈广俊,2014;李金超,2017;戴荔果,2019)。硫化物S同位素值为—4‰~10‰(表5),表明S的来源具有以岩浆为主的壳幔混合源特征,并且海水成因硫、表生成因硫对成矿过程的影响由柴北缘断裂至甘德-玛多断裂逐渐增强。硫化物Pb同位素变化范围也与造山型金矿十分类似,并且表现出地幔铅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趋势,其中(206Pb/204Pb)t值为18.093~18.379,(207Pb/204Pb)t值为15.542~15.596,(208Pb/204Pb)t值为37.901~38.539。此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青海金腰带”由南向北,成矿流体温度逐步增加、成矿压力逐渐减弱,流体不混溶以及大气水加入成矿流体是造成金沉淀的主要机制。主成矿阶段成矿压力、成矿深度与估算的剥蚀深度对比分析表明,巴颜喀拉、滩间山、五龙沟、沟里、赛坝沟和满丈岗地区仍具有良好的深部找矿潜力。

表5 研究区金矿与造山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对比表Tab. 5 Comparison table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studying area and orogenic gold deposits

3 讨论

3.1 矿床成因

文中对比了“青海金腰带”主要金矿床与造山型金矿的地质特征(表5)。可以看出,研究区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的特点;成矿深度、δD同位素和S同位素从南至北具降低趋势,成矿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从南至北具升高趋势,成矿流体为幔源或演化的幔源初生水;成矿物质具有深源性的特点,推测为岩石圈地幔在后碰撞伸展阶段的受热再活化作用是金随幔源流体向地壳迁移的主要机制(表5)。总之,研究区的金矿床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特征基本一致,认为研究区主要矿床具有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特征,为造山型金矿。

研究表明,在“青海金腰带”北部柴北缘地区,地幔软流圈位于深部约为59~61 km,滩间山金矿田和赛坝沟金矿床形成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00~430 Ma)(张德全等,2005;丰成友等,2002),并与区内中-基性岩脉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推测为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闭合(440 Ma)(曹泊等,2019;王秉璋等,2022),约430 Ma柴达木地块向北与欧龙布鲁克微陆块碰撞,碰撞后伸展阶段(400~430 Ma)随着地幔物质上涌,形成了滩间山金矿田和赛坝沟金矿床的主要金矿体;金矿脉中石英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含金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揭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Pb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特征(戴荔果,2019;唐名鹰等,2021)。总体上,金矿具有基本一致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反映了幔源岩浆对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具有重要贡献,金成矿过程与岩石圈上涌引起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

“青海金腰带”南部地区,地幔软流圈位于深部约63~66 km,五龙沟金矿田、沟里金矿田、满丈岗金矿床和大场金矿田形成于中晚三叠世(202.7~248 Ma)(张德全等,2005;秦燕等,2023),金矿床与壳幔混源的中酸性岩浆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推测250 Ma巴颜喀拉洋向北俯冲闭合,巴颜喀拉陆块向北东昆仑陆块碰撞后伸展阶段的产物,在230 Ma左右随着俯冲板片断裂,地幔物质上涌,形成了大场、五龙沟、沟里金矿田和满丈岗金矿床的主要金矿体;金矿脉中石英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碳酸盐矿物C同位素及含金黄铁矿H-O同位素组成揭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Pb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特征(赵俊伟,2008;陈广俊,2014)。个别金矿床原位S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流体经历了强烈的水-岩反应,从围岩中萃取了部分硫等成矿组分。总体上,金矿具有基本一致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反映了幔源岩浆对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具有重要贡献,金成矿过程与岩石圈上涌引起的壳幔相互作用有关。

3.2 成矿动力学背景

综合文中讨论和前人认识,笔者认为“青海金腰带”两期金成矿作用形成和演化与成矿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图8和图9分别总结了与两期成矿作用有关的成矿动力学背景演化过程。

图8 “青海金腰带”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成矿示意图Fig. 8 Metallogenic schematic diagram of late Silurian-early Devonian

图9 “青海金腰带”中晚三叠世成矿示意图(据井国正等,2023修改)Fig. 9 Schematic diagram of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mineralization

(1)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造山与成矿

早古代末研究区内柴北缘地区构造演化进入重要的转折期,区内大洋向相邻欧龙布鲁克发生俯冲,并形成了相应弧盆体系和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在535 Ma时(曹泊等,2019),柴北缘洋洋壳俯冲作用过程中形成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产生大规模岛弧火山岩并伴随大量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弧花岗岩和岛弧火山岩。这个期间,伴随火山同生断裂的发育演化,大规模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携带大量的成矿物质发生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如在弧后盆地环境下形成了锡铁山铅锌矿床,而在岛弧局部裂谷区形成了青龙滩含铜硫铁矿等。此阶段是区内重要的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铜多金属成矿期,在区域上形成超大型喷流沉积锡铁山铅锌矿,同时也为区内后期热液型多金属矿成矿提供了初始矿源层。洋盆在志留纪发生闭合(~440 Ma),俯冲洋壳拖曳陆壳继续深俯冲,上述柴达陆块和欧龙布鲁克微陆块逐步拼接,在俯冲陆壳前缘形成了区域性的一系列韧性剪切构造带和超高压变质带,同时形成一些具碰撞性质的花岗岩(吴才来等,2002)。该阶段成矿在区域上主要表现为产于超高压变质带内的与榴辉岩有关的金红石矿和热液金矿化,主要表现为在韧性剪切带内形成的金矿化。该时期是区内金矿化的最主要成矿期,形成了区内金矿化的容矿构造体系和提供成矿流体介质和成矿物源的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热液成矿作用,形成了区内滩间山金矿田和赛坝沟金矿床。

区内在加里东期—华力西期,经过了洋壳闭合俯冲、陆壳深俯冲碰撞过程(Zhong et al.,2018),完成了柴达木陆块和欧龙布鲁克地块的拼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演化阶段-陆内造山阶段。

(2)印支期陆内造山与成矿

“青海金腰带”的南部特提斯成矿域金矿经历了印支期为主的金矿成矿作用。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达木陆块和欧龙布鲁克地块拼接完成后,柴达木盆地及周缘进入了一个新的演化阶段——印支期陆内造山阶段。具体地,在石炭纪—三叠纪,研究区经历了古特提斯洋的裂解和俯冲消减,巴颜喀拉地块与东昆仑地块碰撞;早三叠世,区内开始沉积巨厚的巴颜喀拉群碎屑复理石建造,巴颜喀拉山群为半深海-深海环境下形成的浊积岩系。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布青山-阿尼玛卿洋壳俯冲消减,洋盆逐渐消失(刘战庆等,2011;岳远刚,2014;楚志强等,2023)。最终,巴颜喀拉地块与东昆仑地块发生陆陆斜向碰撞造山作用。碰撞过程中,由于俯冲板块发生断裂,导致软流圈上涌,加之岩石圈拆沉作用,形成大量的具有壳幔混合特征的中酸性岩浆。这些岩浆可能富金,并且其就位过程中,会导致金进一步活化富集,形成大场、五龙沟和沟里金矿田等。晚三叠世之后,巴颜喀拉地区逐渐脱离海侵,进入陆内发展阶段,持续的挤压力导致巴颜喀拉地块向东昆南地块之下俯冲,造成了昆南断裂北侧一系列岩浆活动,并且使得巴颜喀拉地区的地层发生构造变形,广泛形成各类褶皱和断裂构造,构造线方向为NW-SE,产生甘德-玛多断裂,诱发大场金矿田的形成。

综上所述,研究区金矿的形成与志留纪—泥盆纪和三叠纪陆-陆碰撞引发的软流圈地幔上涌有关,这与前人对造山型金矿成因的认识是一致的(王策等,2018;汪在聪等,2021)。金矿主要产于切穿地幔岩石圈的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附近(对围岩不具选择性),重力梯度带和莫霍面畸变,结晶基底抬升(底部被侵蚀),串珠状航磁异常带(磁异常强度为—50~50 nT)和串珠状分布的Au元素异常带(Au元素平均值为20×10—9~100×10—9,Au-As-Sb-Hg或Au-As-Sb元素组合)内。因此,在“青海金腰带”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找矿方向应聚焦陆陆碰撞带中幔源岩浆发育、物化探异常地段,如基性-超基性岩大量发育的德令哈、大场东、采特、祁漫塔格北和温泉地区等(图10)。

图10 “青海金腰带”找矿有利地段图Fig. 10 Map showing favorable locations for prospecting of the “Qinghai Gold Belt”

4 结论

(1)“青海金腰带”位于环柴达木盆地周边,金矿床在该地区广泛发育,按照金矿床集中产出位置可以进一步分为“五龙沟-大场-沟里金腰带”和“滩间山-赛坝沟金腰带”,找矿潜力巨大。

(2)“青海金腰带”发育2期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金矿成矿作用与柴达木陆块和欧龙布鲁克陆块碰撞导致的原特提斯洋闭合,形成滩间山金矿田和赛坝沟金矿床等;印支期金矿巴颜喀拉陆块和东昆仑陆块碰撞导致的古特提斯洋闭合,形成五龙沟、沟里和大场金矿田等。“青海金腰带”南北成矿差异为不同时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导致。

(3)金矿床形成于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附近(对围岩不具选择性),重力梯度带和莫霍面畸变,结晶基底抬升(底部被侵蚀),串珠状航磁异常带(磁异常强度为—50~50 nT)和串珠状分布的Au元素异常带(Au含量平均为20~100 g/t,Au-As-Sb-Hg或Au-As-Sb元素组合)内,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壳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基性-超基性岩广泛发育的位置是寻找造山型金矿的有利地段。

致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修改建议,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猜你喜欢
巴颜喀拉陆块金腰带
一夜(组诗)
一夜(组诗)
New Zealand
两滴黄河水
甘肃龙首山多金属成矿带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法治漫坛
印度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特征
神奇的巴颜喀拉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金腰带”
辽东地区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