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坛”图考

2023-11-22 08:36郑淑玉
杂技与魔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缸坛子花坛

文|郑淑玉

图|作者提供

顶坛是中国传统杂技节目之一,又称“耍坛”“耍花坛”“顶坛子”“顶花坛”“耍花罈”等。顶坛时,表演者将各种形状、大小、重量的瓷制花坛、大缸、酒坛,轮番手旋、抛掷、头顶、肩承、脚踢、臂滚,坛、缸等则在表演者身体各部位飞立、倒立、竖转、横转。顶坛主要的技巧有:游四方(坛不转而人转方向)、打云盘(使大缸在头顶连续旋转)、接口楞(将缸扔起,以额接住口楞)、倒口楞(将立于额上的缸颠起,再用额接其底楞)等,另有两人对耍技巧,称为“对顶花坛”“对传花坛”。

明、清时期,耍花坛已成为民间常见杂技表演节目。据王圻的《三才图会》、王穉登的《吴社编》及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等文献记载,明代的年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民间盛行的杂技百戏中有各种杂技,如飞叉、中幡、耍花坛、双石、杠子、石锁、花砖、舞狮子等。耍花坛即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滚动大花坛、大缸或酒甏。清代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中有《坛技》诗一首,诗云:“脱手如丸巧莫当,垂垂瓶钵九衢旁。壶公北市应相识,谁是骑龙费长房。”其诗序云:“以瓦坛掷空中,首以承之,端然不堕,或承以肩臂,亦然。京师见之。”光绪年间,北京天桥有一位以耍花坛为业的“坛子王”,膂力过人,技艺绝伦,名满京华。民国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戏剧类》中记载有“坛子王”耍坛的表演:

“光绪庚子春正月,京师杂耍馆有王某献技,运酒坛如气球,其名为坛子王。家居麻线胡同,身伟露顶,衣短衣。以一大绍兴酒坛厚寸许者置台上,刮磨光润,画以金龙五色云。以铁器扣其四周,声琅琅然,盖恐人疑其非陶器也。手提而弄之,中铮铮作响,盖置铜铁等丝于内也。始则两手互掷互承,如辘轳转于两臂两肩及背;继则或作骑马势,而掷坛出跨上,摩背跃过顶,承以额,砼然有声。人咸虑其脑裂,而彼恬然也。坛立于额,不以手扶,屡点其首,则坛盘旋转于额,或正立,或倒立,或竖转,或横转。坛中铜铁丝声,与坛额相击撞,铮铮砼砼,应弦合节。俄以首努力一点,则坛上击屋梁,听其下坠于地,地为震动,而坛不少损,则又取弄如前。复上出,仍承之以额,而或承坛口之边,或承坛底之边,如刀下斫其首,而不知痛。手叉腰,坛欹附于额,绕场行数十周,且揖且跽,且稽首且起立,且下卧且辗转反侧,而坛如有所系,虽作摇摇欲坠状,而仍不坠也。复努之上及屋,或承以一指,或衔以口,如是者数四往复,则坐而少休,气不喘色不变也。乃复运之以一臂,绕臂转如风轮,见坛不见臂也。继复运以两臂,左右齐转,则如有两坛分绕两臂者,而不击撞,亦仍一坛也。次运以指亦如之。次则且运且劈之,闻空中作裂瓦破甑声,视坛忽若左右分作两半者,忽若上下分作两截者,忽张手揸坛腹而擎之若坛有柄者,忽握坛口而起若坛有胶者,诚不可测也。又径以坛置于顶,而袖其两手,如束缚,始以头努坛起,承以肩,左右努之,则左右跳掷。次承以腰以尻,左右努之,则左右跳掷。次承以膝,亦如之。次承以足背,左右踢之。次承以大指,亦左右踢之,复上出之,而次第下之。继乃上下飞腾,四面盘辟,不辨其是肩是背是腰是尻是膝是足,第见满身皆坛,满台皆坛。始则犹见一人袖手转侧于坛阵中,继则观者满眼,不复见人,观者靡不咄咄称奇。方迷乱间,其人忽歎然仆地仰卧,坛自屋梁下,击其鼻,举大惊,而坛且兀立鼻尖。复努力而起,忽倒竖,以两足捧坛直立,以两手履地,绕场而行,两足复分,顶其左右坛,承掷如手弄。良久,忽作虎跳,横转如车轮,而坛随之。忽翻筋斗,起落如蚱蜢跃,而坛亦随之。复两足踢坛上击屋空中,坛与人俱如败叶转,坛忽着地,而兀立其上,向众揖云:‘坛子王献丑’。”

晚清时,耍坛之戏颇受宫中欢迎。为此,北京的耍坛艺人纷纷结成若干团体,各聚一处,并悬挂不同的吉祥字的招牌,如位于东安门外奶子府的“万寿花坛”、东交民巷鞑子馆(蒙古进京贸易所居处)内的“长清万年花坛”。这些坛会皆高手荟萃,经常奉命至宫中或颐和园等地献艺①,所使用的技巧是用一只小绍兴酒坛,或是一个瓷坛,放于顶上、移于鼻上、移于口上,皆不许用手扶持。有时掷到高处,或由身后、腿下等处掷过,皆用拳或手指接之。总是使坛子围身旋绕,作种种姿势,使人眼花缭乱。

清代北京的风俗画中,对“耍坛”的描绘图像颇多。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Les rues de Pékin)是1800 年前后法国人绘制的一组京城市井人物水粉彩画,全面记录了晚清西方人在京城观察到的街市交通往来人物角色、街头各行业和艺人。其中第181 幅为“耍坛子”图(见图1)。大英图书馆典藏的中国清代外销画《中国街头各行业人物》中有一幅“中国耍坛子图”(见图2)。该图描绘了当时民间耍坛子的画面。画面右侧还有一段图释文字:“此中国耍坛子之图。此人用大小酒坛耍之,有‘脑尖盘’‘肘腰串’之名色。并有小石锁馊空,安铃铛在内,名为花砖,一样耍法也。”

图1 “耍坛子”[来源:《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Les rues de Pékin)]

图2 中国耍坛子图(图像来源:《中国街头各行业人物》)

1773 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到达中国,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皇帝。随团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在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世态风情的彩色版画,并于1814 年在伦敦出版。其中第188 幅为“杂耍演员”表演耍坛子图(见图3)。其图注云:“此图所绘的是一位杂技大师在耍两个中国式的大坛子,并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能够将这些12 至14 磅重的硕大椭圆坛子在空中抛来抛去,真得下一番苦功夫。”②

图3 “杂耍演员”耍坛子图(来源:《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

新中国成立后,顶花坛多有创新,其创新技巧有“单人耍两花坛”“单人耍三花坛”“双人对顶对传花坛”“双人对大缸砸脖”“脚抛花坛前空翻接”“倒立脚接坛”等系列高难动作。

注释:

① 周简段:《神州轶闻录:武林拾趣》,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年,第202 页。

② [英]威廉·亚历山大:《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赵省伟、邱丽媛编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188 页。

猜你喜欢
大缸坛子花坛
感情强烈的叹号
卖坛子
冬日清晨
小桶装水
美丽的花坛
盲人买坛子
盲人买坛子
坛子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