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教学改革探究

2023-11-23 18:09苑显英
运动精品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医学知识体医

苑显英

医学类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教学改革探究

苑显英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导下,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体育+医学”教育资源优势,重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与医学知识相结合能力的培养。文章首先深入探讨医学类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教学改革的意义,进一步分析医学类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教学改革提出新思路,为完善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提高体育公共课的教学质量、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医学类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教学改革

“体医融合”是实现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关键[1]。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体育+医学”教育资源优势,要以服务现代社会需求和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因此,广大医学类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实现体育和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打牢学生的体育医学知识基础,完善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我国体育健康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1 “体医融合”的概念

“体医融合”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的健康专家提出,19世纪初期美国的健康专家就开始了体育与医学结合的研究,并得出了体育与医疗结合的相关研究论证。

“体医融合”就是体育和医学的紧密结合,是指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的集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3]。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建立全新的体育教学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医学知识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培养新时代医学复合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医学类高职院校在“体医融合”理念下开展体育教学的意义

2.1 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医疗运动知识体系

对于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如果能将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和医学专业能力,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发挥出体育在医疗保健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医学类高职院校由医学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另外,在“体医融合”理念的背景下开展体育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康复和医疗保健等知识技能,强化对运动的认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2 有利于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满足医疗岗位的强度要求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健身作用,而且体育锻炼还具备治疗疾病和病后康复的医疗作用。因此,只有重新认识和准确定位体育锻炼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推动体育和医疗有机融合的发展[4]。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如果将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分隔开来,两者的知识教学将会缺乏联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这与“体医融合”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在“体医融合”理念的背景下,广大医学类高职院校通过医学和体育教学的结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体育与医学知识并使二者有机融合的习惯,以便于更好的胜任未来复合型的医疗岗位。

2.3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体医融合”教学理念的实施,这也对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满足“体医融合”教学要求,广大体育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培训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研究“体医融合”教学理念的内涵,积累更多相关的医学教育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日常体育教学中。这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从而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体医融合”意识强的教师队伍,为“体医融合”理念的稳步落实提供可靠保障。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开展“体医融合”教学改革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3.1 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当代学生每天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至少要在1个小时以上,每周参与中等强度的体育训练不应该少于3次[5]。”但从目前来看,我国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学,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无论是学生的运动时长,还是运动频率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下,“体医融合”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推广阻力就会非常大,从而直接影响“体医融合”教学改革的开展效果。

3.2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体育教学和医学教学的融合程度有限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依然选择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没有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丰富的医学知识,这导致体育教学和医学教学难以实现有机融合,无法满足“体医融合”理念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大部分体育教师会缺乏一定的医学常识,在组织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有学生出现扭伤、拉伤,甚至是骨折等意外,使学生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学生很难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会逐渐出现消极懈怠等负面心理,这也严重阻碍了“体医融合”理念的落实。

3.3 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加强

从本质上来看,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和引导者,其专业水平能够对体医融合理念的落实程度产生直接影响,这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但从目前来看,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以运动项目教学为主,在岗位招聘的过程中也侧重于招聘运动教育人才,没有重点考察应聘者的医学知识素养,这造成许多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达不到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要求,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大了“体医融合”理念的渗透难度。

4 体医融合理念下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4.1 在理论教学中加强体育和医学教育的连接

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思想观念角度出发,强化对体医融合理念的认知水平,发挥体医融合的价值。考虑到目前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依然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对此,教师还应该从理论教学入手,明确体育学科在整个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在体育理论教学中适当融入相关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运动健康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运动健康意识。例如,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和运动项目相关的运动损伤、伤后处理、运动康复等方法理论和知识融入课堂,全方位普及和健康医学、运动医学有关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习惯,懂得如何在受伤后做出最正确的处理,避免伤情的进一步恶化,这也能帮助学生巩固医学知识,实现体育教学和医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4.2 在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中合理融入医学知识

在“体医融合”理念的背景下,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想有效推动教学改革,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合理渗透医学知识。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体育技能动作与相关医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每学期至少运用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手段完成10%课时的相关“体医融合”理论知识学习,从而扩展体育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6]。尤其是在具有保健、康复等元素的运动项目中,教师要加大医学知识的融入力度,让学生时刻掌握自己现阶段的健康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体育运动。例如,教师在针对太极拳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讲解时,完全可以融入和关节疼痛恢复治疗有关的医学知识,带领学生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进行开肩、云手等动作,达到疏通肩部血管经络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进行太极拳基本功的“探海桩”的单操动作练习,以此来疏通学生的大椎、肩井等穴位,这对肩关节炎或肩关节疼痛有着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另外,教师还要适当结合人体生理学知识对运动技巧和动作进行辅助讲解,引入各种医学治疗方法,帮助学生深层次了解体育运动具有的理疗作用,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践行医学知识。

4.3 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全方位渗透体医融合理念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认真制定医学类高职院校“体医融合”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体育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和相关医学知识的融合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与所学体育运动技能相关的医学知识、掌握科学的体育运动技能的手段和方法,拥有能够使其身体健康的指导能力[2]。

医学类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都是三年制,相较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通常需要面临更大的课业学习压力,各类医学理论、医学临床课程数量较多,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利用课后时间攻克医学难题,这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十分有限,这也是许多医学类高职院校难以取得理想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对此,学校应该合理调整专业教学和体育教学之间的课程安排,在不影响专业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体育课时,让学生广泛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打造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促进体医融合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例如,为了建立科学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医学院校应该深度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分阶段构建课程体系,将1-2学期的体育课程设为必修课,3-4学期设为选修课。至于第5学期,由于处在这个年级的学生大多面临毕业、实习、就业等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将重点放在前四个学期的教学上。如对于入学第1学期的学生而言,应该为他们适当增设田径、游泳等提高耐力强化身体素质的课程,为后续的体育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从第2学期开始,应该逐渐渗透体医融合理念,增设和医学专业有关的专项体育课程,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在第3、第4学期的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有了前两学期的教学基础,学校完全可以开设《运动营养》《运动康复》《运动处方学》《运动急救》《健康评定学》等选修课程,增加实践操作和现场演示的比重,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自救意识,强化应急处理水平。通过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和医学知识水平,同时还能对学生运动作出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专业经验,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4.4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要想实现医学类院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改革,体育教师应该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并融入体医融合理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合理安排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比例[7]。首先,教师应该制定多元化评价方法,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要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促进学生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知,通过学生互评,也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的缺点。同时,教师还要将学生在班级中的综合素质测评分纳入到评价主体中,让班级辅导员结合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情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这可以为评价结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保障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客观性;其次,教师还要丰富评价指标,除了要考查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由此可见,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水平、落实体医融合理念的关键举措。

4.5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和引导者,要适应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必须从“体医融合”理念到知识能力上整体的提高和更新[8]。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特殊功能,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与健康医学知识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广大医学类高职院校应该重点提高体育教师的“体医融合”专业素养。首先,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为体育教师普及体医融合理念,传授相关的知识理论,让教师实现体育知识和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逐步养成较强的“体医融合”教学意识;其次,学校还要做好岗位招聘工作,适当提高招聘标准,除了考察应聘者的体育运动素养之外,还要考察医学知识基础,为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人才血液;最后,学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深入到其他医学院校中,学习先进的“体医融合”模式,积累更多的医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同时,在外出学习活动结束后,学校还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鼓励外出教师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体医融合”理念的背景下,广大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做好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首先应该在理论教学和运动项目教学中加强体育和医学教育的连接,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体系,全方位融合“体育+医学”理念,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达到规定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提高体育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为培养新时代医学复合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郭建军.体医融合推动健康革命路径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11):1189-1192+1197.

[2]陈雷,林家润,林宇,等.医学院校体医融合教育教学探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9,42(4):294-297.

[3]王波,董杰,盛磊,等.体医融合内涵、模式及路径探讨[J].体育科技.2018,39(3):30-31+36.

[4]姜山,王思勉,褚志亮.医学院校体质弱势群体体医融合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1):13-16.

[5]张安骏.“体医融合”背景下的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2(33):77-80.

[6]黄春艳,于建渤,王妍,等.体医融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9(15):186-187.

[7]董宏.基于Cite Space计量的我国体医融合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4):19-29.

[8]张丽娜.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魅力中国,2020,16(52):59-60.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and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Medicine

YUAN Xianying

(Neijiang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Neijiang 641100, Sichuan, China)

苑显英(198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医学知识体医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思维导图在医学中的应用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