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在田野上的画 写在乡村里的诗

2023-11-24 00:21邱犇
党员文摘 2023年21期
关键词:莫干山舞龙民宿

邱犇

咏,且还远远没有谱完……卷不断铺展,一首首关于“文化振兴”的歌曲被放声歌当艺术在乡村中生长,一幅幅描摹“锦绣生活”的画

62岁的姚应初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舞龙,成了博士生儿子羡慕的对象。

27岁的苏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双干了多年粗活的手,如今能在钢琴键间自在滑动,奏出悠扬旋律。

55岁的陈英娣怎么也没有想到,从来没有握过画笔的自己,如今能画出一幅“上得了厅堂”的油画。

这些“没想到”之所以能一一成为现实,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艺术乡建”工作密不可分。早些年的乡村建设中,搞产业、提收入一直是工作的重心。随着当地村民的“口袋”鼓起来,重心随之转向如何让“脑袋”也富起来,如此乡村振兴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文化浸润:“像艺术家那样去创作”

“丁零丁零……”推开莫干山镇五四村一家民宿的大门,挂在屋檐的风铃摆动,传来阵阵脆响,白墙灰瓦间花团簇拥,房前屋后花香沁人心脾。

走进民宿大厅,墙上的一幅油画映入眼帘。画面中,一棵棵树木在碧水和蓝天的掩映下,美不胜收。“这是我自己画的,还不错吧!”民宿主人陈英娣自豪地说。

“但在这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握过画笔。”谈及这幅画的创作渊源,陈英娣表示,这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综合绘画艺术家金晓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23年5月,金晓敢应邀驻五四村写生创作,住在陈英娣所经营的民宿中。看着金晓敢坐在院子假山旁绘画,陈英娣感到很有趣,便上前攀谈。

“从找灵感、勾轮廓,再到上色,他都手把手地教我。”陈英娣说,“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在莫干山上看到的美景。虽然手法很笨拙,但最后我还是完成了这样一幅‘上得了厅堂的画。”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你不是不会画,只是没有机会去画”……金晓敢鼓励的话语让陈英娣记忆犹新,也让她深刻感悟到了绘画的乐趣。如今在接待客人、打扫卫生之余,陈英娣会抽时间画画、插花,感受艺术带来的恬静。

2021年12月,德清正式将五四村设为“综合艺术村”。开村以来,绘画、摄影、设计等艺术展成了“常客”,23位知名艺术家成为首批驻村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绘画家、书法家、陶艺家等在这里交流创作。

把乡村打造为艺术空间,不僅在潜移默化间感染了村民,还唤醒了他们的“艺术梦”。在洛舍镇东衡村,有一座现代化的钢琴众创园,集聚了乐韵、杰士德、华谱等知名品牌和企业。当地曾在杭州举办了第五届和第六届钢琴文化节,打响了本地钢琴的品牌。

今年27岁的苏军,是众创园中一家钢琴企业的调律师。出生于云南的他,家里兄弟姐妹6个,父母一直靠种蔬菜为生。在生命的前23年时间里,钢琴只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2019年大学毕业后,为了“追”琴,苏军一路从家乡辗转来到东衡村。他对钢琴的热爱感染了这家钢琴企业的总经理金文英。金文英给出了承诺:厂里的钢琴都可以随便弹!

每到下班时间,仓库里总有钢琴声响起,余音袅袅。如今的苏杰不仅能流畅弹奏出《土耳其进行曲》等世界名曲,甚至还登上音乐厅参加比赛,获得2023年浙音·德清国际钢琴音乐节比赛初赛业余组的银奖。

让钢琴“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东衡村正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着。金文英表示,在东衡村,农民造钢琴、农民弹钢琴的生动图景正不断涌现,下一步他们希望组建属于自己的乐队,让东衡村的钢琴工艺进一步转换为艺术软实力。

以文促旅:“艺术让我们驻足停留”

“好!好!”2023年8月11日晚,在莫干山镇燎原村文化礼堂内,精彩的演出博得观众阵阵叫好。这是一场主题为“流行金曲之夜”的演出。台上,一支90后乐队在默契的配合下放声歌唱;台下,近百名村民和游客打开手机闪光灯,随音乐挥舞。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我们自然是很高兴。”燎原村村民俞红梅细数道。

趁着暑假来莫干山游玩的沈伟良一家也陶醉其中。看完这场演出,他们还打算去庾村的酒吧坐一坐。“我们下午参观了瓷板画艺术馆、看了黑胶唱片展、逛了创意市集。本来只打算玩一天的,但感觉这里活动不少,想着多玩两天。”沈伟良说。

如果说公共艺术平台的搭建是让更多游客驻足停留,那么引育大咖创作则进一步丰富了文旅内涵。

2021年12月,“作家村”在莫干山镇庙前村正式成立。以知名艺术家担任村长制度为依托,中国作协会员蒋胜男、蒋离子、随侯珠等18位作家均已入驻。

同样以“文”为媒助力乡村发展的还有莫干山镇仙潭村。2021年底,仙潭村与浙江省之江剧本创作研究中心“搭上了线”,联合邀请编剧驻村创作,将仙潭村打造成了“编剧村”。

民宿成为艺术进村的“入口”,艺术又反哺产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连接家园:“艺术串起的乡土记忆”

2023年9月中旬,在康乾街道金鹅山村文化礼堂,浙江省级非遗项目“乾元龙灯会”传承人童宝松和17名舞龙队成员异常忙碌,他们正热火朝天地为一场表演做准备。

上午9时,童福泉、姚应初等舞龙队队员陆续赶来。大家各就各位,随着童宝松的指挥起舞。在清脆的锣鼓声中,身披绿甲的桑叶龙高抬龙头,翻身跃起。虽然只是热身,但队员们毫不马虎,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到位。

这条龙长22米,共有11节。之所以叫“桑叶龙”,是因为它的鳞片都做成了桑叶的形状。“德清老百姓从前主要靠栽桑养蚕为生,‘桑叶龙寄托的,就是大伙儿对来年蚕桑业丰收的期盼。”童宝松说道。

童宝松今年已经72岁了,13岁开始参与舞龙表演,这一舞就是将近60年。“早些年我也舞,这几年舞不动了,所以做起了指挥。”

“锣鼓一响,家家户户锁门。”童宝松一句话道出了金鹅山村舞龙的火爆场景。每年春节,舞龙队都会上街表演,意为“讨彩头”,被看热闹的村民围得水泄不通。

这样的传统时至今日也没有丢。康乾街道将舞龙文化引入校园,每至佳节组织舞龙表演……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这一队伍。28岁的姚杰、童皓、童结明是舞龙队的重要成员,每天辛苦排练,始于两个字——“热爱”。

25岁的姚俊是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每逢假期,他都要到村里舞上一舞。由于科研任务重,无法请假,姚俊遗憾错失这次登上亚残运会舞台的机会。为此,他特别羡慕父亲姚应初,“舞龙是我对家乡最深刻的印象,让舞龙这项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也是把对故乡的记忆延续下来”。

化作春泥:要“送艺术”还要“种艺术”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而村民是最好的见证人。一批本土文化人才在“艺术乡建”中涌现。2022年,德清青年作家朱炜、赵俊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术家郑建辉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为当地文艺爱好者的榜样。

锣鼓声中,姚应初正奋力排练着舞龙节目。他希望让更多人看到金鹅山村的舞龙艺术。

琴声悠扬,苏军如今不仅是一名调律师,还当起了厂里职工孩子们的钢琴老师,收了4个小徒弟。

自家院里,陈英娣正学着金晓敢第二次来时教她的那样,就地取材,用落花、干草、树叶“作画”。

当艺术在乡村中生长,一幅幅描摹“锦绣生活”的画卷不断铺展,一首首关于“文化振兴”的歌曲被放声歌咏,且还远远没有谱完……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莫干山舞龙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莫干山
舞龙
来野·莫干山民宿
徒步莫干山
Mount Mogan and Some Foreigners
中秋舞龙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