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 课程路径研究

2023-11-26 05:01张振
大观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文化自信民族音乐

摘 要:当今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但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仍较为缓慢,目前还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如何提升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比重,引导大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是摆在高校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现对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活动安排中民族音乐的融入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自信;高校音乐教育

注:本文系2022年山东英才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路径研究”(YCKY22095)研究成果。

当今中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承下来非常丰富的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创新中发展。目前,中国国力强盛且社会稳定团结,正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黄金时期。大学生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和发展潜力,他们的思想与理念将引领中国前进的方向。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除传授文化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等个人综合素质。将民族文化与日常课程相融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法,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潜移默化地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民族文化与日常课程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大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有很多益处,首先,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与发展,增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在教授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风格和曲调时,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进行扩展,能够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与个人素养;再次,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可以通过对比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现代音乐等各种风格的音乐,提升对各种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促进国际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开阔自身视野,提升适应能力;最后,让大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促进中国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推广者,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中国高校音乐教育设置的专业种类丰富,有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随着时代发展,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也不断改革与创新,专业方向不断完善,专业下设置了不同研究方向,使学生可以广泛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进行学习。高校音乐教育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教学设施逐步完善,音乐厅、排练室、录音室、琴房等场所完备,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总的来看,中国音乐教育正在逐步向前发展,但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仍沿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多为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这些课程都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中国民族音乐的占比非常小,且没有形成体系。作曲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音乐理论更多,作曲理论四大件——和声写作、复调写作、曲式分析、配器,都是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配器中或许会设计一些民族乐器,但也是以西方乐器及搭配为主要讲授内容。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外,以声乐和钢琴为主修课程。這导致目前很多高校除民族音乐专业的学生之外,其他音乐专业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理论等都缺少基本的认识。大多数音乐专业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学习过钢琴这一西洋乐器以及基础乐理知识、和声写作、视唱练耳等西方古典音乐理论知识。对比之下,部分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过一件民族乐器,没有学过一首民族歌曲,也不了解本土传统戏曲文化等知识。可以发现,目前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体,对民族音乐文化鲜有涉及,这必然会阻碍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的路径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审美决定着中国音乐审美的趋势。当代年轻人对流行音乐、说唱音乐、电子音乐的热爱达到狂热的地步。中国大部分学生从小在学校接受的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为主,在中小学音乐课上,教师使用的最多的乐器为钢琴、风琴等键盘类乐器。因此,当代学生就算没有专门学过西方古典音乐,也对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有较高的接受度,而对中国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在听到中国民族音乐时的第一反应是听不懂、不了解、老土、俗气等等。这显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非常不利。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传统音乐、传统器乐、传统戏曲等等,这些丰富的音乐文化很少被年轻人所了解。不知道、不了解就难谈接受和喜欢。因此,如何在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让学生接触到民族音乐,是当代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设置民族音乐或非遗文化必修课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高校可以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把当地优秀的民族音乐筛选出来,开设特色课程。例如,山东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音乐有14项、民间戏曲有23项,如鲁西南鼓吹乐、山东古筝乐、包楞调、诸城派古琴、柳子戏、五音戏、吕剧、山东梆子等等。山东的各省市高校可以根据自己所处地区的特色音乐种类,将适合的非遗项目引进校园。请非遗传承人开设相关的课程,既能一定程度上解决非遗文化传承困难的问题,又能使学生了解本地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具备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储备,学习传统音乐时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基础,可以更加快速地理解民族音乐特色,并产生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高校根据非遗音乐开设的课程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民族音乐发展史、民族音乐赏析之类的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赏析有代表性的作品,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对民族音乐有基本的了解。第二类,民族音乐表演课程。让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演唱、民族乐器演奏、民族戏曲表演等相关的技能,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进行实操,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非遗文化的兴趣。

(二)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

学校可以在原有音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更多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知识。比如,目前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所涉及的民族调式的内容较少,可以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增加民族调式曲谱的比例;在音乐赏析课程中,增加民族音乐作品学习的比例,注重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基础讲解;在曲式分析课上,在讲解经典西方作品的同时,对中国风作品进行解析,让学生感受中西音乐的异同;在讲授钢琴等西方乐器课程时,可以适当增加中国风作品的学习,并给学生讲解中国风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内涵,让学生感受西洋音乐与中国风作品的碰撞;在讲授配器课程时,增加对中国乐器的讲解,让学生欣赏经典中国传统器乐作品,熟悉中国传统乐器及乐器的独特声响;在每学期的课程导论课程上,增加对民族音乐历史、文化、曲目等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在之后课程中设计民族音乐板块,提升学生音乐认知与审美水平。

(三)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推进课程思政,并加强对教师教学思政的培训及考核。课程思政是把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任何课程都要肩负起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及思政教育的任务与使命。在音乐课程中引入相关的思政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关系,并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在音乐课程中,如何巧妙地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祖国的热爱以及民族音乐的热爱是非常重要的。在传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时,除了讲解基础音乐知识外,还应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背景、风格、特点等进行相关阐述,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历史、民族精神等。在选取音乐示例时,尽量选择思想性、人文性、社会性深刻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展现的社会问题、弘扬的人文精神、传递的正能量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国家与民族等问题。因此,在音乐课程中融入民族音乐相关的思政元素,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加强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中国民族音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展而来的,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侧重理论教育,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师。教师大多只能用书本上的文献资料进行授课,不具备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书本上的内容及资料,也只能了解到民族民间音乐的皮毛。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民族歌曲、民族乐器及民族戏曲。学生可以在学习及实践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并逐步产生热爱之情。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或者演出活动,让学生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认同感,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还能锻炼学生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学校可以通过组建民族音乐乐团、民族音乐合唱团、戏曲团等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民族音乐的学习与排练,在表演中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之美,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学生进行民族音乐实地考察与调研,结合本土优势,到本地社团体验学习,也可以到非遗传承地进行学习,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或者民族音乐发源地进行实地体验,与当地群众和传承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沟通,体验民族音乐的特点与魅力。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民族音乐的经历、兴趣与调研的過程,选择适合的民族音乐相关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民族音乐的内在形式、演奏技巧、历史与文化等方面内容,用学生发散的思维及独特的视角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目前高校的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近些年,中国的音乐创作者开始重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创作了一些流行音乐与戏曲、民族音乐、民族器乐相结合的艺术作品。这些融合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被用于电影、电视剧、游戏、网络视频、歌手专辑中,被大众接受与喜爱。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尽量贴合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熟悉、喜爱的音乐类型为学习素材,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持续学习、深入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觉得民族音乐在自己的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上。民族音乐也可以很时尚、很个性。除了音乐类型贴合学生兴趣,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如加入一些具有趣味性或互动性的软件,使学生得到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民族音乐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演出与讲座,与学生分享其音乐经验与音乐技巧,并现场交流,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与激励。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专业能力,注重提升自身民族音乐的知识与素养,尽量多地进行示范演唱或演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大多是靠群众口口相传及民间习俗活动传递发展起来的,虽然受到有关部门及各地组织的关注与扶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学术发展和潜力依然较为薄弱。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喜爱,能带动整个社会未来对音乐审美的偏好。一些大学生在未来会成为教师,他们的审美和喜好,影响着下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大学生是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军,他们主导着音乐作品的风格和音乐市场消费需求。因此,在当今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佟萌,李振奇.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创新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增刊2):182-184.

[2]曹鹏飞,曹佩佩.文化自信发展战略下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新路径探索[J].黄河之声,2018(22):73.

[3]马啸.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为例[J].大众文艺,2023(9):133-135.

[4]曹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J].文化产业,2023(12):84-86.

作者简介:

张振,博士,山东英才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作曲理论、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音乐教育文化自信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基于MOOC的高校音乐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析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