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核风险:中日利益与共

2023-11-27 02:05于文
中国报道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核裁军裁军美俄

文 | 于文

现场坦诚激烈的观点交锋,让与会嘉宾会心一笑。

第19 届“北京—东京论坛”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中首次增加了有关核问题的设问。调查结果显示,52.6%的中国受访者和39.9%的日本受访者认为近年内世界可能发生核战争,两国人民都对核风险的上升感到担忧。围绕当下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本届论坛首次设置核安全分论坛,中日嘉宾围绕“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的中日合作”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何为“核安全”?有何不安全?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李彬为了便于双方开展精准而深入的对话,介绍了汉语中核安全在3 个层面的含义,即防止核事故、防止核恐怖主义、防止威胁和使用核武器,并表示在涉及核安全的所有层面,中日都有加强合作的空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系教授、国际文化会馆常务理事神保谦指出,传统战略稳定包括“军备竞赛稳定”和“危机稳定”两方面内容,当前中美之间两个方面都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状态,这一点令人担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日强认为,美国始终坚持拥有对中国巨大的核打击优势,通过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等“限制损害”手段,抵消中国的报复打击能力。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目的,是通过可信的报复打击能力维持战略稳定。

中国军控裁军协会秘书长李驰江分析了当前全球核秩序面临的挑战。他认为,在地缘政治竞争和地区冲突的影响下,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言论时有发生;国际社会共同维护的核不扩散机制受到严重侵蚀;国际军控裁军进程面对前所未有的挫折;地区冲突对核电站设施的安全构成严峻挑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控研究中心主任郭晓兵列举了国际核裁军进程所处的具体困境:今年初美俄之间唯一幸存的主要核裁军条约已是“奄奄一息”,双方已停止交换关键数据和现场核查,令人遗憾。日本驻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原大使、东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生院客座教授高见泽将林提出,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对核军控和裁军提出新的挑战。

日本原驻华大使、外务省原军控科学司司长宫本雄二指出,我们必须对现状有一个清醒认识,即有可能再次出现使用核武器的情况,而核武器一旦被使用,无论当量多大和损失如何,都将打开核战争的闸门,使用核武器将成为常态。如果不是基于这种基本意识而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就无法更好地去应对当前的问题,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呼吁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要负起自己的责任,切实降低核风险。

对话解疑惑 交流聚共识

在分论坛相互提问和解答环节,中日嘉宾就彼此关心的核军控、核裁军、核不扩散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你来我往,坦率直言。尽管分歧不少,但也达成一定的共识。

针对日方提出为什么中国不参加美俄核裁军的问题,李彬教授介绍说:“中国没有不参加核裁军,中国在五核国框架内积极推动有关裁军活动,牵头完成了裁军术语表的制定,推动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美俄两国长期形成的核裁军方式不适用于中国,连最基本的计数方法都无法用于中国。”李驰江介绍了中国政府有关核裁军的主张,认为应遵循公平合理、逐步削减、向下平衡的原则,以及“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原则,理性务实、循序渐进加以推进。

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安全所所长刘冲希望日方理解中方和其他国家的关切。他说:“中方的关切不单纯是放射性威胁的问题,它涉及海洋环境、渔业、国际法等。中国希望建立一个有中国参与的、独立的多边国际监测机制。中日韩本来有很好的核电安全合作机制,可以探讨在此机制框架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言论NPO 代表工藤泰志说道:“日本在确认处理水是不是安全之前,对于近邻国家的关切的确重视不够。日本也有40%左右的国民对此表示担心。”日本驻维也纳国际机构日本代表部原公使、日本裁军学会会长、一桥大学法学部教授秋山信将建议,日中双方可以进行双边磋商,就彼此的疑虑交换意见,还可以合作监控处理过程,并把信息予以公布等。

猜你喜欢
核裁军裁军美俄
22日,美俄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
外交部军控司、裁军大使是干什么的
浅析公海核试验合法性争论的产生
美俄聚焦东南亚
美俄开启太空逗留一年和双胞胎试验
裁军30万:彰显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国以来我军整编回眸
美俄要在丹麦签核裁军协议
百万大裁军中的福州军区司令员江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