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学术的内涵及其引领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2023-11-28 01:50张红伟兰利琼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3年6期
关键词:研究型卓越学术

张红伟,兰利琼

(1.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学 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65;3.四川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教师。要切实发挥高等教育这个“龙头”在强国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关键是要有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即提出“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更进一步明确“建设建强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健全教师发展组织体系······推动建设各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可见,教师发展中心及其工作体系对于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缘起于师资培训中心的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2011年6月正式成立,2012年10月获批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历经十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提振了师资整体实力,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本科教育改革创新成效及示范效应突出,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文将解析这一成果内在的理念与付诸的探索实践。

1 卓越学术的内涵探析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圣殿,卓越学术与一流大学如影随形。按照辞书的解释,“卓越”意味着“优秀突出”[1]。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必然把追求一流作为自己的学术发展目标。然而,何为“学术”?《当代汉语词典》对“学术”的解释是:“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理论性较强的学问”[2]。这样的阐释是中性、客观的。就如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所阐释的那样: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他称其为探究知识的学术,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他称其为整合知识的学术;也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那就是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此外,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3]。显然,对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四个面向”、注重交叉融合的今天,博耶所提到的前三种学术与科学研究的内涵高度契合,可以合称为“学科学术”,而他所指的最后一种“传授知识的学术”则可称之为“教学学术”。因此,得到高等教育界高度认可的博耶的“学术”概念,应当同时包含学科学术和教学学术。

显然,对“学术”这一内涵的分析,实际蕴含着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解析。美国当代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教授指出:“现代大学教育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更为根本。”[4]回顾19世纪以来从德国大学开始的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最初提出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威廉·冯·洪堡建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认为教学与科研能够整合,知识的生产应与传播联系起来[5]。这一阶段大学里教学与科研的分离或者冲突并不明显。随着近现代数次科技革新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科学研究对国家在国际竞争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在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科研兴国战略,各国高等教育以科研为主导的倾向愈加明显。中国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与冲突的问题,且日益凸显。

2 教师发展的关键在破解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与冲突问题

高校担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责,对好老师的要求理应是科研与教学并重:既有很高的学科学术水平,又有很强的教学学术能力。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其水平与能力,而学术论文的主题与内容也可以反映其对学术内涵的理解情况与关注重点。截至2023年9月,在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检索分析显示:探讨“学术”这一概念的论文共计513 849篇(检索式:主题=学术),而其中探讨“教学学术”这一概念的论文仅有3 890篇,占全部论文的0.76%。显然,重学科学术、轻教学学术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与冲突问题,既存在观念上的偏差——研究型大学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科学术,对教学学术重视不够;也存在实践中的分离——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往往相互割裂,存在顾此失彼现象;还存在未形成良好机制的实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孤军作战,其开展的工作覆盖面有限、针对性不强、有效性偏弱。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被边缘化,高水平教师不愿意在本科教学方面投入心力,学生缺少学术大师的引领,难以感受到学术的魅力,无法完成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的转变,长此以往,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势必走低,高校的科研发展与学科建设终将成为无源之水。当然,重视本科教学并不意味着“轻视”科研,科研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只有基于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成果,知识的传授才有深度,能力的培养才有厚度,人格的养成才有广度。牛津大学在2005年提出的“学术计划绿皮书”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研究方面,要保持在世界范围内卓越的科研水平;二是,在教学方面,要实行弹性的教学制度,让学生能有机会与研究人员接触,一起获得宝贵的科研或教学经验,通过各种学科计划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三是,在人事方面,采用更为弹性的人事制度,重新平衡学术责任为研究人员创造更多的时间,增加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6]。

扎根中国大地、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应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出发,深刻认识卓越学术是一流教学学术与一流学科学术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这一内涵,在教师发展策略研究、体系建设、模式构筑中切实加以落实、得到体现。

3 卓越学术引领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的策略与川大实践

3.1 确立理念并形成共识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其内部各要素,如院系、学科、教师等以学术发展规律为准则,保持着相对一致的行动,以确保大学能够完成组织目标[7]。面临客观存在且日益变得不可忽视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研究型大学理应发挥共同观念的建构作用,以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为目标,抓住传递大学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的各种思想交流场域与契机,在大学教学学术文化的持续浸润中,锻造一流师资队伍。在教师发展中,应以强化教学学术为切入点,全方位丰富卓越学术内涵,推动教师树立追求卓越教学学术和卓越学科学术有机融合的意识,如图1所示。

图1 卓越学术引领教师发展的理念示意图Fig.1 Conceptual schematic of academic excellence to lead the faculty development

四川大学主动回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对高校的要求,引导教师把握高等教育大势、人才成长趋势、创新发展形势,凝聚重视教学学术的共识。一是学校定期开展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以2019年为例,学校以“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开启最好本科教育新征程”为主题,开展历时半年的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讨论、大调研,校院两级开展研讨会、调研座谈会123场次。在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34个学院出台了学院本科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学校制定了《四川大学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和包括《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全覆盖实施方案》在内的13个实施方案。涵盖拔尖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与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和基层教学组织效能提升全覆盖、一流专业与一流课程建设、基于信息化的“探究式-小班化”深度学习方案与学生综合素养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方面面。这种大讨论将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相结合,在学校做好规划与引领的基础上,充分激发院系及教师的主体作用,把一流的追求转化为院系、基层教学组织的内在诉求。二是发挥学术大师引领示范,带动教学共同体同频共振、追求卓越。教师发展中心定期邀请校内外学术大家开设讲座,组织“‘以学为中心’的系列教育研讨会”“本科教育创新大讲堂”“教学学术创新系列报告会”“教与学发展论坛”等主题研讨活动,打开教师教学视野,提升教学水平与学术追求。学校多年来坚持教授上课百分之百,学术大师们为本科生开设多门学科前沿课程,将科研思维、前沿动态转化为知识体系,融入教学体系。院士领衔创办交叉创新班、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突出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三是首创“教学创客中心”,增强教师教学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新增“课程思政”“未来教育”“‘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研究专项。倡导组建高水平跨学科团队开展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及“产教协同育人”等项目研究,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学术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倡导教师基于面向未来的教育研究,总结凝练成果,开展教学实践创新。

3.2 找准发力点并探求适宜路径

以“提升教学的研究性”与“强化科研的教育性”为双引擎,耦合“教学-科研-学习”,切实推动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融合发展。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发展,既要促进教师深研教学“高深学问”,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提升教学研究性;又要力促教师将科研奋斗历程和前沿研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科研的教育性;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交汇在“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下,方能更充分地激发青年学子的探索精神、批判思维、创新潜质,在教学相长、科教相生中实现有灵魂的卓越教育。

四川大学多措并举锤炼教师本领,实招硬招推动教学学术和学科学术融合发展。一是全要素全周期实施教师生涯发展规划,贴近教学一线实际和教师发展个性化需要强化教师能力。坚持“双证上讲台”制度,持续开展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高起点开启新教师教学生涯。开展“混合式教学”中青年教师培训,高水准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搭建交流分享平台,高效能发挥职业后期教师教学动能。“青椒教谭” “学术大师论教育”等活动全方位增强教育责任担当、夯实教学创新能力,铺就个性化发展平台。二是持续推动“三进”与“三结合”,推动教学与科研融生共促,铸牢教师“学术功底”,如图2所示。鼓励本科生早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团队(三进),倡导教师科研与育人相结合、课程与课题相结合、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相结合(三结合)。80%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师科研,与教师互动更加紧密、频繁,青年学子的活跃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绽放,教师的学术能力与育人能力同向同行,“教学-科研-学习”密切耦合,教学相长、科教相生,促学科深厚、教学精湛。三是内涵式推进“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创新,以数智化高效教学实践增强教师“看家本领”。“智慧教学校园行” 推动师生基于智慧教室和网络平台开展参与性强、挑战性高、直面复杂问题的虚拟仿真、混合式教学,鼓励“黑科技”进课堂,这些学术探究式教学造就高阶课堂,让师生在深度互动中激发学习热情、强化团队协作、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教研室、课程组/课题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竞赛、课程建设研讨等,推动教研教改走深走实。

图2 “三进·三结合”耦合“教学-科研-学习”Fig.2 “Three entering and three combinations” coupling“teaching-research-learning”

3.3 构建多维体系并激发共同体活力

建立并强化“校-院系-基层教学组织”三级教师发展体系,多维度激发教学共同体聚合效应,同频共振夯实卓越教师可持续发展根基。研究型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主要依据学科逻辑由学校、院系和基层教学组织三级架构而成[8],而作为促进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大学教师学习与实践共同体,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发展组织寻求自我突破,主动适应外部挑战,往往会通过建立学校一级与院系一级教师发展组织或项目组之间的联系, 实现学校层面与院系层面教师发展资源的互动, 在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协同开展教师发展活动。美国哈佛大学就很重视院系层面的教师发展,同时以“哈佛大学学习与教学行动”(Harvard Initiative for Learning &Teaching)倡导卓越教学与创新学习等方式在学校层面促进教师发展[9]。

四川大学实施“目标导向-导师引领-重奖激励-配套支持”,制度化系统性推进“校-院系-基层教学组织”三级教师发展,直达“课程组+课题组”教师团队,实现教师发展全覆盖。在校级层面,设立“教学三大奖”及本科教学奖励,每年投入1 000余万元,奖励教师达3 000余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聘请近百位“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且有传帮带热情的教学导师,指导全校开展教师发展活动,一方面以“教与学发展论坛”“‘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系列研讨会”等30类教发品牌落实国家战略要求、高教发展态势、先进经验做法;另一方面实施“教学策略进学院”“智慧教学校园行”“班主任胜任力培训”等,以教师培训定制服务进学院的方式,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及实践”“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等多项创新举措落实落地落细。同时,将教师发展经费专项划拨学院并提供《教师发展活动指南》,支持学院贴近学科实际开展院内教师发展活动,鼓励学院每年举办至少2场高水平教师培训活动,真正让院系深入基层教学组织扎扎实实开展教师发展活动,发挥系、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激发教师教学共同体活力。

综上,依靠共同理念、实施路径和机制保障,四川大学构筑了卓越学术引领教师发展的有效策略如图3所示,卓越学术的内涵得以丰富,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并重互促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学-科研-学习”深度耦合,促进了教学相长、科教相生,教学共同体的群体效应得以激发,激励着教师们持续钻研学术、创新教学、潜心育人。

4 结 语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应当既有一流的知识传授能力,又有一流的知识创造能力,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川大学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以“提升教学的研究性”“强化科研的教育性”为双引擎,树立了卓越学术引领教师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推进教师深研教学“高深学问”,铸牢专业“学术功底”,促成教学学术和学科学术融合发展,以川大策略构筑了追求有灵魂的卓越教育的教师教学发展模式。十年深耕,教学共同体效应彰显,卓越教师不断涌现,引领专业建设“以质图强”实现新突破;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线下金课数均列全国第一;首届教材奖成绩突出;“双创”教育领跑全国,国家级“双创”示范评选实现“全满贯”“大满贯”,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金奖数位居全国前列。教师发展引领教学改革创新的经验深受认同、广为借鉴,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相关负责人获邀作全国性专题报告百余场、覆盖超十万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3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推广价值引起热切关注,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研究型卓越学术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卓越之梦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