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时代的写作:诗人何为?

2023-11-29 21:36张立群
诗选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时代

张立群

AI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技术比以往更进一步,人工智能不仅在棋类这样智力竞技项目上远胜人类,在写作上也至少可以与人类一较高下且反应迅捷、不知疲倦。在今年8月与某诗刊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一次聊天中,我了解到如今利用网络命题作诗,AI软件已能迅速写出一首高水准的作品,曾昙花一现、轰动一时的AI诗人“小冰”“小封”更是具体展现过技术写作的能力与水平。当时,我瞬间就想到以后写诗是否也要像写学位论文那样,进行查重检测?毫无疑问,技术时代可以依靠某种软件“神器”写作,从而对传统诗歌创作提出了强力挑战。在此背景下,诗人何为?可作为技术时代写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AI技术进入汉语诗歌写作对诗歌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21世纪之初几年,人们还在为如何理解仅仅将网络作为媒介和载体的“网络诗歌”争论不休,那么,AI时代的诗歌写作已确然转化为由网络自身创作,可以声色兼具的一种写作体式。在技术持续进步的前提下,网络在融合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知识之余,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表达方式模仿人类进行写作,并可以和人类写作共存进而产生一种特殊的“竞争关系”。技术能否代替人类并最终使诗歌写作成为简单的命令、复制与粘贴?这个涉及诗歌写作道德伦理的严肃话题,俨然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技术写出可以发表的诗歌甚至成为一个诗人,一方面则是技术违背了自诗歌诞生以来的写作机制、解构了詩歌写作的定义。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技术写作会在缩短写作者特别是初学者习作时间的同时,确立一种艺术标尺及至艺术风格。这一客观前提条件使得技术时代的诗人应当学会直面技术、了解技术,既要知悉技术的可能,也要知道技术的限度,并在此过程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诗歌之路。

依笔者浅见,技术时代的诗人首先要做到的是更为全面、积极地理解当代和深入现实生活。结合以往文学史的经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任何写作都离不开其相应的时代:时代可以塑造一种风格,也能引领一种写作。这一潜在的“对话关系”客观上要求诗人不仅要了解时代主潮,了解时代为诗歌提供了哪些新的内容、赋予怎样的写作使命及其合理化表述的边界,而且还要学会处理自我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深入时代的同时不断探寻新的写作可能。进入技术时代之后,人们的生活更加透明,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使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切似乎都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祛魅”。此时强调理解当代和深入现实生活的要义之一是“求新”:写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或是在平凡的题材中展现新的理念,以维系当代诗歌写作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内涵之二是逐步形成一种属于当代的诗歌意识,在不断发现生活的同时写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篇章,通过把握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建构属于当代的诗歌观念,进而克服当代诗人在处理现实题材时常常呈现出无力的通病。技术时代的诗人尤其需要有一种发现的眼光、一种探索的精神,这是因为技术已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持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期待在技术时代一显身手的诗人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为此,他应当结合自己亲历的经验,书写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以真切感人的书写超越因技术进步而造成的生活空间和生命距离的相对缩小,从而持续拓展诗歌的表意空间。

其次,应当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保持想象力、激活创造力。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追求技术进步的意义本在于方便人类生活、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但随即而来的问题是过分地依赖技术并养成一种懒惰的思维习惯、为技术所异化。由此联想自电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之后,诗人写作也逐渐由传统的纸面写作进入电脑时代的键盘写作。电脑网络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又在节约时间成本的同时减少了人们关于生命和世界的独立的、深入的思考。沿着这样的逻辑考察技术时代的诗歌写作,AI写作虽可以在命题作文的前提下很快写出一首诗,但其内在运行机制显然不同于人类创作。AI写作是一种综合各种知识和经验、纯粹以文本来训练的写作,其强调无瑕疵的语言修辞且未有人类生命体验的参与,自然也就无法呈现灵魂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与震颤,

AI写作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歌写作绝不能仅停留在语言仿真的阶段,而拒绝内心的感动、情感的起伏和灵性的反应。正因为如此,在技术时代,诗人如何不断保持想象力、激活创造力尤显重要。保持想象力、激活创造力意味着诗人始终有一颗诗歌之心,虽深入生活、使用技术但不被技术所同化,也不为诗坛的流行之风、炒作之风所影响。为了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当代诗人应当注重阅读经典、回到历史。通过学习经典,看到各个时代优秀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情感机制和表达方式,建立一种可以联系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想象力,将大视野、大境界和超验的、直觉的、知性的生命维度贯注于自己的诗歌写作之中,并在不断检视、反观自身的过程中强化诗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拓展想象力、激活创造力。

如果说阅读经典、回到历史,走出了拓展想象力、激活创造力的第一步,那么,如何保持这一状态则成为另一个问题。在笔者看来,除了通过深入生活拓展诗歌主题之外,在表达上展现复杂多义和陌生化效果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记得当年在谈论网络时代诗歌变化的某些论述中,笔者曾认为当代诗歌正在走向多元表达、文体互间的阶段,而传统的、文艺理论教科书意义上对诗歌定义的概括已不再适用于当代诗歌的发展。十余载过去了,不断行进中的当代诗歌在叙述中嵌入多种成分早己不是新鲜的现象。有鉴于此,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小说、戏剧、影视、歌曲、书法、美术等形式,以交融共振的方式增加当代诗歌的表现力呢?在适当尺度范围内,语言和形式的实验与革新,同样会成为展现创造力的重要方式。

最后,诗人应坚守本真的诗歌理想,建立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使写作面向未来。坚持诗歌理想,本不应当成为对于诗人的提醒。但若是着眼于技术时代对诗歌的影响,笔者认为强调本真的诗歌理想还是有必要的。当代诗歌发展至今,至少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其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的“边缘化”趋势,这一基于诗歌处境和地位的结论,源于诗歌理论界对于当代诗歌生存状态的一种判断。诗歌不再像往日那样引起轰动,阅读媒介日趋繁复多样以及生活日趋世俗化、物质化等,都是这一判断出现的原因。其二,电脑网络对于当代诗歌面貌与实践方式的重塑。网络技术的兴起不仅使诗歌作品迅速生产、数量激增,而且也在写作权利泛化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诗人,他们既可以依靠诗歌网站、印刷民刊发表自己的作品,又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这一阶段诗歌写作的现象、事件、行为往往大于诗歌写作本身。应当说,上述两种转变都与技术有关,且对当代诗歌写作、批评以及诗歌史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从反思的立场看待上述转变,对于第一次转变似乎也不必过分悲观,这是因为“边缘化”虽道出了诗歌的生存状态,但并未阻止爱好者的“向诗之心”,当代诗歌仍有那么多稳定写作者和读者,且规模甚为可观的诗歌活动仍此起彼伏。与之相比,第二次转变是社会、科技、文化进步的结果,秉持不同的视野,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站在更高的角度,我们会发现技术进步对于任何一种创作形式来说都是平等的。相较而言,基于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炒作、哗众取宠、捧杀与棒杀、游戏式写作等自然是需要警惕的,因为由此形成的某种习气如快节奏、带节奏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代诗人特别是年青一代诗人的写作。在此前提下,呼吁坚守本真的诗歌理想,实质上是期待写作者能重新回归最初的写作起点,在不断回想自己最初诗歌理想的过程中检视自己的诗歌,思考写作与个体生命之间如何交流、对话的关系。多关注诗歌写作自身或日内部的要素,在语言、情感以及内在的结构上下功夫,减少诗歌之外特别是非诗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形成一种正常、健康的诗歌生态,并由此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未来。

在技术时代,诗人如何以写作回应科技进步的内容当然还有很多,且相对于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答案。笔者只是结合自己的经验,表达一点儿浅见。相信那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且又对诗歌写作抱有热情的年青一代诗人,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这一课题。技术在进步,写作也在前行,时间会在科技进步和人文关怀中为诗歌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写作则需要在自我独立和共同参与中实现与技术之间的一种平衡感。为此,我们除了能够对诗歌作品充满期待之外,更需要多加强调和关注技术时代诗人本身的素质与修炼。

本栏责任编辑 田耘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时代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