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渐进式阅读教学实施途径:通读、研读、辨读

2023-11-30 08:31毛秀梅
中学语文 2023年29期
关键词:木兰诗自测木兰

毛秀梅

渐进式阅读教学旨在通过创设多维的、立体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在螺旋上升的阅读体验与思维活动中开展阅读学习,以丰富学生阅读经历,拓展学生思维维度,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本文以北朝民歌《木兰诗》为例,探究实施渐进式阅读教学的途径。

一、通读:走进文本,扫除障碍

通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取文本的表层信息。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初步理解文本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从“不知”到“有知”,为后续探究文本内涵做准备。

1.导读激趣,赋予阅读仪式感

有效的导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学生阅读新文本的畏惧心理。导读一般可以从文本的题目、语言、人物、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指导,要基于文本与学情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

导读《木兰诗》时,根据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笔者从文本的题目切入,引导学生理解,这首北朝民歌用活泼生动、富有音乐特质的语言,塑造了我国古代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木兰。接着,笔者询问学生此前是否听说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或是否看过木兰从军的戏曲或影视作品,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与木兰代父从军相关的信息,时间限制在3 分钟内。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结束导读。本次导读,不仅消除了学生对新文本的畏难情绪,更使其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2.自主阅读,个性构建文本新知

自主阅读其实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因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其获得的个性化新知也就不尽相同。导读后,笔者引导学生独立通读《木兰诗》,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看注释等,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阅读习惯调整阅读速度,灵活采用寻读、回读、跳读等阅读方法。与此同时,笔者向学生发放课前制订的阅读自测表,以供学生自我对照、反思。阅读自测表包括通读文本需要的时间、遇到的生字生词、难于理解的字词与语句、文本脉络与大意等内容。通过自测表,笔者及时掌握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动态,并针对学生在自测表中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以便及时疏导与解答。如此,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不仅构建了新的个性化认知,遇到的难点与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答。

二、研读:多视角品读文本

当学生获取了足够的文本表层信息后,笔者马上引导学生踏上研读之旅。研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语言赏读

语言的鉴赏是深度挖掘文本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赏析《木兰诗》的语言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文本以五言句式为主,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阅读任务:①根据语意划分五言句的吟诵节奏,并说说在诵读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审美愉悦;②找出文本中使用了比喻、互文等修辞格的句子,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体味文本语言的音乐美与诗意美;③重点赏析“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

分享赏析结果时,学生一致认为:①文本中“二三”结构的五言句如“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读来富有音乐美;②使用不同修辞格的语句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虽然各有千秋,但都能够给文本语言带来形象、诗意等方面的美;③“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二句,通过互文使上下句文意互相交错、补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爱美、时尚、善于装扮的妙龄女子形象,同时也描绘了一个画面感与诗意十足的木兰装扮场景。

2.情节赏读

《木兰诗》为叙事文本,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文本中心的。鉴于此,赏读文本中的情节也就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情节赏读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叙事手法与情节结构进行解读与剖析,感知与体味文本情节创设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木兰诗》开篇写木兰对着窗子织布时停机叹息,看似交代木兰的生活场景,实则一出场就将木兰置身于故事的高潮,为后文木兰作出代父出征的选择埋下伏笔。笔者要求学生自主思考下列问题:①理清文本的故事情节;②请找出最能让你感动的故事情节,理由是什么;③作者创设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为了赋予文本主人公木兰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细品与探究后纷纷举手发言,发言内容均能切中问题要点。

三、辨读:思辨与抒写

1.对比解读,深悟文本的文学价值

《木兰诗》不仅是经过了时间沉淀、历史检验而留存下来的古诗文经典名作,更是语文教材编写组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品,可谓文质兼美。笔者引导学生将《木兰诗》原文与新课标S 版中的戏剧作品《花木兰》(小学五年级下册)、苏教版国标本的小故事《木兰从军》(小学二年级下册)、沪教版小故事《花木兰》(小学一年级下册)等进行比较阅读后,学生纷纷表示感受到了《木兰诗》原文的独特魅力,发现了《木兰诗》原文的文学与审美价值,并一致认为上述三个用白话文简写或改写的文本与《木兰诗》原文相比,内容简单,在某些结构与内容上做了删减,把一些不在小学生认知范围内的字词或者语句替换成了小学生容易理解的词句。如此改编后的三个文本失去了《木兰诗》原文的韵味与美感,其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远不及《木兰诗》原文。

2.思辨评析,抒写认知感悟

《木兰诗》文本属于“表述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文本潜在意义的多层转化。开展阅读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以思辨的评析视角去审视《木兰诗》文本的丰富内涵,在有意识的内化与建构后开展个性化的语言输出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且理性地抒写自我认知与感悟的能力。

鉴于此,笔者运用多媒体设施展示下列思辨性写作提示:

要求从下列提示中找准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认知或者感悟。

①模仿《木兰诗》的语言与特点仿写或者续写;②木兰人物形象评析或者《木兰诗》文本评析;③《木兰诗》阅读感悟。

批阅学生的习作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均能内化文本的主题与语言,启迪思维,认真写作:或思辨性地、理性地评价人物形象、文本主题;或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所读迁移于生活,完善自我认知;或再次构建文本的主题内涵。

渐进式阅读是教学《木兰诗》的重要方法。通过通读、研读、辨读文本,学生从获取文本浅表内容到深度解读文本语言、情节、文学价值等,再到最后思辨性抒写,这体现了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文本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构建了新知,感受到了愉悦。

猜你喜欢
木兰诗自测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若是木兰能网购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知识点自测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一年级上册10月学习能力自测
你的寿命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