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山水对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的影响分析

2023-11-30 16:52王有娣许克福
关键词:水系区县徽州

王有娣,许克福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古村落是传统村落的前称,指历史遗留下的村庄,但传统村落在选址布局、历史风貌、建筑、非物质遗产上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刻[1]。在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安徽省级传统村落认定中定量与定性评估的基础上,对村落建筑、环境、格局以及文化进行综合考虑,笔者认为传统村落是指历史悠久、规模较大、格局较为完整,现拥有丰富的建筑功能种类,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价值应予以传承的村落。

目前,中国6 819个传统村落分布主要聚集在4个片区,在各省级行政区数量上呈现差异性分布,存在“跨界现象”[2]。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受居民收入、居住地坡向、人口密度、河网密度以及高程等因素的影响[3]。对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类型以及分布均衡程度分析发现,村落多集中分布在皖南地区,其中有67.25%分布于安徽省皖南地区的黄山市,皖中地区较少,皖北地区几乎没有[4]。因而关于徽州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黄山市,且村落在黄山市呈凝聚型分布,边缘化特征明显,其他各区县受山水、交通、历史、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分布差异较大[5-7]。但已有研究选取的村落样本数量较少,计算方法不够全面,对于有着独特地理环境的徽州则多聚焦于村落建筑、祠堂、文化以及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分析,鲜见从自然山水的角度探究由宏观分布到村落布局去分析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现状的研究。为此,笔者借助GIS分析工具构建地理模型,对徽州传统村落在徽州区域内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徽州地形地貌与水系特征,从山水特征的角度分析徽州自然山水对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构成的影响,以期在徽州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更加重视山水格局的完整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徽州山水地貌特征

徽州地区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4种地形,从面积上来看,有一半属于丘陵,四大山脉呈现“U”形围合,在西南部有缺口,丘陵呈现“圈”形围合(图1a)。中山平均海拔千米以上,起伏大的中山位于中央,一般是主峰,外围为中起伏中山,展布方向与主要构造线方向一致,地表呈现山高谷深的特征;低山相对高度200 m以上,主要位于中山外围,沿着山地向丘陵过渡地带分布,山体较小,坡度较为缓和。丘陵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高丘陵相对高度100~200 m,主要分布于低山外围和盆地及谷地内侧;低丘陵相对高度小于100 m,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谷地内侧和散落在盆底、谷底。盆地属于从属地位,分为谷地和山间盆地。规模较大的谷地有休宁—屯溪新安江谷地、歙县练江谷地,其中位于歙县境内的有139 km2,谷地向下游倾斜,两侧河流水系丰富;山间盆地平均海拔在100 m左右,基本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盆状形态,向心性与独立性强。徽州耕地面积较大的良田都集中在河谷和山间盆地。

底图审图号:GS(2019)1822号。下同。The same below.图1 徽州山脉走向、主要水系和水网分布示意Fig. 1 Direction of Huizhou mountains, main water systems and distribution of water networks

徽州区域内主要水系有新安江水系、阊江水系、乐安江水系、青弋江水系和秋浦河水系(图1b)[8]。

新安江由西向东,横贯黄山市境内,主河道至浙江省建德市梅城,全长359 km,黄山市境内河道长度约占全长的2/3,支流多、呈现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大(图1c)。其中汇入新安江水系10 km以上的支流有76条,总长达2 405.98 km,10 km以下的小河606条,总长2 033.8 km;新安江在歙县河流流域面积达2 236.2 km2,在休宁县达2 063.8 km2,在黟县达433.0 km2,在绩溪县623 km2[9]。

1.2 数据来源

徽州作为行政区划概念弱化,但徽州文化一直得以传承。徽文化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因此,本研究范围的徽州包括黄山市(118.14°E,30.18°N)、宣城的绩溪县(118.58°E,30.07°N)以及江西的婺源县(117.86°E,29.25°N),所研究的徽州传统村落首先是属于该范围内,其次是入选了国家级传统村落或者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研究区域数据主要包括:①传统村落数据,来源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http://www.chuantongcunluo.com)、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录(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http://dohurd.ah.gov.cn)、江西省传统村落名录(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http://zjt.jiangxi.gov.cn)。经统计,截至2019年8月,徽州地区共525个国家级或省级传统村落。②徽州高程、水系、地形村落分布数据,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遥感影像图和GDEMDEM 30M数据,在ArcGIS完成删除、裁剪等工作,再利用Arctoolbox中的工具进行高程、水系等分析,最后进行数据图片处理修正。③基础资料信息数据,来源于2019年黄山市统计年鉴、2019年绩溪县统计年鉴、黄山市各个区县的地方志以及安徽省名山志等。

1.3 研究方法

1.3.1 山水分布特征量化方法

在地理空间数据云下载徽州区域的数据高程模型(DEM)数据,在ArcMap中使用镶嵌工具合并栅格裁剪,进行高程分类,分析地形地貌;然后填充洼地、流向分析、流量分析,进行河网分析和河流分级,将流水累积量大于800的栅格赋值为1,得到河流网络栅格(图1c);提取村落经纬度坐标,导入GIS进行可视化处理。

1.3.2 村落空间分布特征量化方法

1)空间分布类型分析。村落在空间分布呈现离散、随机、聚集3种分布类型[10],采用最邻近指数进行分析。测定某个村落点与周边相邻村落点的距离取均值,称为“平均观测距离”,最邻近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观测距离与预期观测距离的比值[11],公式如下:

2)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从集中程度和均衡程度2个方面测度徽州村落空间分布的均衡性。集中指数用来描述对象在地理空间中分布集中情况,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G集中表示传统村落地理集中指数,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G集中值越大,传统村落分布越集中,反之,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分散;xi是指第i个县或者区的传统村落数量;X指传统村落总数量;n为区县的个数。

利用空间基尼系数(Gini,式中记为Ggini)与不平衡指数可以分析徽州传统村落均衡程度[13]。空间基尼系数公式为:

其中:pi代表第i个区县内传统村落的数量占村落数量总数的比重;n代表区县的个数;Ggini为空间基尼系数;G均匀表示徽州传统村落分布的均匀度,Ggini值越接近1,说明村落分布趋均衡,G均匀值越小表明其分布越不均衡。

根据不平衡指数法公式:

式中:S代表不平衡指数,n代表区县个数,Yi为累计百分比,是指定区县传统村落数量在研究区内所占比重由多到少排序后及至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B取值在0~1之间,B=0,代表传统村落在各区县中呈现均匀分布;B=1,则传统村落全部集中在一个区县中。

通过Excel绘制洛伦兹曲线、ArcGIS绘制村落分布核密度图以及标准差椭圆图来分析村落分布的均衡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徽州自然山水对村落分布的影响

2.1.1 徽州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表1 徽州区域各个区县传统村落分布及最邻近指数分析

计算发现传统村落地理集中指数G集中=50.89。假设525个传统村落在这9个区县内平均分布,则地理集中指数G集中=33.32,小于50.89,说明徽州传统村落在区县尺度上集中分布,其中分布较多的县有歙县、黟县,且歙县位居第一,接近总数的一半。歙县平均8.8 km2就有1个村落分布,黟县平均14.28 km2分布1个村落(表1)。计算还可知,徽州传统村落在各区县空间基尼系数Ggini=0.76,空间分布的均匀度G均匀=0.24。通过计算不平衡指数得出其不平衡指数S=0.57,表明传统村落在徽州区县内分布不均衡。

根据洛伦兹曲线分析可知,分布在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6县的传统村落有90%,而3个区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少;根据核密度图可以看出,歙县、黟县颜色最深,此处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根据标准差椭圆形状可以推测出村落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图2)。

图2 徽州各区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和 标准差椭圆图Fig. 2 The kernel density 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tic map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region

综合以上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有以下特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最多的县是歙县,占总量的45.91%;其次是休宁和黟县,分别占总量的12.38%和11.43%;其他地区较少,如屯溪区占比仅0.76%。

利用ArcGIS10.5对徽州525个传统村落进行处理可以看出,徽州传统村落在9个区县内呈现不均衡分布。其中:歙县、黟县、休宁的村落分布最为集中;绩溪、婺源、祁门村落分布也较为明显;黄山区、屯溪区、徽州区则分布较少。

2.1.2 徽州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1)地形地貌。徽州9个区县中歙县、黟县和休宁山水资源最为丰富,其中歙县山地丘陵面积共占全县总面积90%左右(图3),最高峰海拔1 787 m,最低峰海拔仅110 m,河流流域面积宽广。按照各区县地形地貌以及水系情况分析,也确实当属歙县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黟县、休宁次之。从区域尺度综合考虑,选取地形地貌和水系进行徽州传统村落分布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村落分布多位于水系和丘陵地带,高程极低或极高村落分布较少,呈现高程由高到低之间边缘化分布现象。

人类居住需要有合适的气温和气压,海拔的高与低影响气温和气压的变化。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平均海拔为250 m左右,78%的村落分布在海拔100~300 m处,研究样本中仅有20个村落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上处,海拔低于100 m的村落仅有18个,占比不到4%(表2),且徽州地区传统村落海拔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变化,新增加的传统村落海拔大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先秦时期,新增传统村落的海拔约为169 m,魏晋南北朝时期海拔约为182 m,隋唐五代时期高达248 m,后明清时期新增传统村落海拔达到344 m[14]。徽州地区传统村落随着年代的延长和人口的增多,村落也建造于海拔越来越高的地方。

表2 徽州各区县不同海拔传统村落分布情况

2)水系。结合ArcMap的地理处理工具中缓冲区分析工具,分别设置水网300、500、1 000 m缓冲区(图4),再用主菜单的选择工具按位置选择,依次统计水系不同缓冲区内村落数量。统计发现,65.14%的村落均分布在沿水系缓冲区300 m范围内,计342个;[300,500) m缓冲区分布有128个村落,占比24.38%;[500,1 000) m 缓冲区分布有49个村落,占比9.33%;1 000 m以上缓冲区分布6个村落,占比1.15%。因此,徽州有近90%的村落分布在水系>500 m缓冲区范围内,仅10%村落分布在水系[500,1 000) m缓冲区。

2.2 徽州山水对村落肌理的影响

2.2.1 山水自然要素形成差异化肌理现状

1)山环水绕之村落布局肌理。从区域尺度上来看,徽州传统村落选址位于低山丘陵、水网密布地带。从村落尺度来看,村落布局与山形水势密切联系,如表3中村落周边环境。《徽州村落》[15]中《阳宅十书》以及《阳宅集成》篇均说明,人居住的地方应山环水绕、重重护卫、明堂宽广,水系宜曲不宜直,水口紧凑布局,自然环境相互融合。长期以来,徽州传统村落形成后倚主山、祖山、少祖山,左右有砂山、护山护卫,前有朝山、案山的选址布局模式,这种村落模式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冬可抵御寒风,夏则天气阴凉,村民耕则有地、引则有水、行则有路、薪则有山、艺则有圃。

表3 徽州传统村落差异化形态布局

徽州传统村落顺应自然山水地形,村落平面大多数表现为聚集形,再根据地形水系条件等差异形成带状村落与块状村落。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常形成块状村落,四周山体环绕,村落封闭性较强,形状为不规则多边形,其内部结构呈现方格网状,如呈坎、棠樾等。山麓、谷底、河畔等地带常形成带状村落,村落内部由一条主街和数条巷道组成,如渔梁、瞻淇等。然而村落外观形态的活跃性和内部基本属性的稳定性形成村落拓扑式结构布局,在图形仍保持向心、虚实、闭合等性质的情况下,将闭合的图形进行拉伸、弯曲等变化,以获取反映村民精神世界追求和理想憧憬的村落形态[16]。村落仿生形态常见的有动物形和物件形(表3),其成因主要有因水适形、因势向导、攻位曲讷、结构仿生4种[17]。因水适形、因势向导,由于水流以及地势决定村落形态,如绩溪太极湖村水系为“S”形,村落呈现太极阴阳形;婺源晓起分上晓起和下晓起,上下晓起地势不同村落形态不同。攻位曲讷和结构仿生从风水的角度考虑村落结构形态,同是仿生形村落,村落布局与水系的关系却大不相同,分为村落在水系一侧、村落被水系环绕和村落被水系分隔3种。

2)路随山水转的网格状道路肌理。徽州传统村落街巷结构受村落整体布局形态的影响,随着山体走势和水系变化而变化,尤其村落道路结构中表现极其明显。带状村落如歙县渔梁村落主街随着村落外延水系练江的走向布置;瞻淇村三面环山,大坑水系自东向西流,上坑与下坑水系与大坑垂直,共同组成水系骨架,村落自西向东延伸出主街大路街。块状村落中亦有数条主街是平行于水系或地形的走向。如村落西递的前边溪街是沿着水系前边溪而建,另一条主街大路街则是平行于前边溪,通过二级巷道与前边溪街连接。

街巷作为村落的骨架,划分村落内部结构,又将民居以及生活空间连接起来,形成网状道路结构体系,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还将商业、生活、休闲游憩融为一体。从物质构成角度,徽州传统村落由横向界面和竖向界面组成;从道路空间角度来看,街巷结构由道路以及由道路组成的空间节点构成。

2.2.2 山水自然要素形成文化肌理内涵

徽州文化村落的肌理形成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然而山水自然因素通过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影响着村落肌理,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

1)风水观念。风水具有“仰观天文”和“俯察地理”两大特征。其理论是包含地理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气象学等学科的一种综合性自然科学,用来追求理想的生存发展环境,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环境观,与现代工程中的生态与环境类似[18]。

徽州人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将其应用到村落的选址布局中。村落选址由风水师经过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步骤,选择“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模式。山为村落龙脉,觅龙希望山体走势应宛若行龙、奔驰远赴,察砂根据砂山形体判断吉凶,注重左右互砂;水的流向以由西向东最为精彩[19]。村落内部为了用水便捷更是为了积聚“财气”,常引用活水或者蓄水。“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池塘应开挖在宽敞、来水急或有高山逼压之地,形状不能上小下大,也不能小塘连串,距离宅前应有3 m或5 m之外,以获得安全感[19]。水缸则多位于徽州村落建筑天井下方,天井在建筑中不仅有通风采光的功能,风水上也颇有讲究,如忌过于狭长、亦忌过于开阔等。

2)宗族制度。宗族制度起源于我国古代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到周代演变成以家族为中心,按照血统等社会法治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宗法制度,影响于贵族以及庶民中[20]。由于徽州地理环境较为封闭,迁入徽州地区的居民一直沿袭宗法制,形成以宗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根深蒂固的宗族制度。

首先,在村落的整体布局中,徽州村落不仅是聚集而居,更是聚族而居。根据《徽州地域之宗族分布》中统计,徽州单姓村镇聚落占87.6%,两姓村镇聚落占10.1%,而三姓仅占2.3%[21],表明了徽州宗族制度核心力量是名门望族纯正的血统关系。其次,在村落建筑布局中,形成以宗祠为主体的村落建筑分布特点。村落一姓一宗祠,宗祠下设有房祠、支祠和家祠。最后,徽州严密的宗族制度也深刻影响着徽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即是徽商、教育以及风俗习惯。

3)徽商文化。徽州地区山多地瘠,可种植稻田的平地极少,但是特产丰富,与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苏、浙、赣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相邻,独特的水运也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条件。然而徽商之所以扬名天下,不仅仅因为他们商人的性质,更是因为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称为“儒商”。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战乱而迁入徽州的中原大族,迁入徽州后,他们聚族而居,仍然保持着诵说读诗、崇尚礼仪的风气并让这种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发展[22],且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读书风气盛行,徽商发达后更回馈宗族、建造书院,以使徽州子民商而好文,儒贾交替。徽商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带动徽州精神文化发展,具有诚信、拼搏进取、热爱教育、忠孝当先等特点。

3 结 论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上呈现聚集状态且在各区县不均衡分布,主要集聚在歙县、黟县和休宁,绩溪、婺源和祁门次之,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占比较少。从山水角度出发,从区县分布角度观察歙县、黟县、休宁自然条件优渥,村落数量相对而言较多;从区域分布角度研究,徽州传统村落多分布于丘陵,平均海拔约250 m,低于100 m以及高于500 m以上的村落分布均较少,从先秦到明清,海拔逐渐增高;65%的村落分布在水网300 m缓冲区内,近90%的村落分布在水网500 m缓冲区内。

从山水对村落肌理方面的影响分析,一方面可以从形成的差异化肌理现状分析。徽州传统村落在山水环境整体布局上呈现“枕山、环水、面屏”格局,具有山环水绕之特征。山与水不同的走势与方向也影响着各个村落的不同布局,村落山水在内部结构中以街巷和水系的形式体现,形态各样。另一方面可以从村落肌理文化层面分析,具体反映在风水观念、宗族制度以及徽商文化3个方面。风水观念在村落方方面面均有体现;宗族制度像一只无形的手将村落凝聚在一起形成聚集性的形态,也反映了徽州人民团结、有爱、忠孝当先的品格;因独特的环境孕育了徽州商帮,更传承了徽州人诚信、拼搏进取、热爱教育的中华文化。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研究山水对徽州传统村落影响有助于村落保护、传承与发展,解决当前村落同质化以及易受自然灾害等问题。从山水自然环境的角度,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要注重整体思维,切忌脱离宏观把控下的修修补补;其次,应注重村落肌理结构,发掘村落特有山水对村落结构的影响;最后,要守护青山绿水,结合村落地理位置,将山水格局变为村落优质资源,打造山水文化村落。

猜你喜欢
水系区县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