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科创“绵阳范儿”

2023-11-30 01:53郭煦
小康 2023年33期
关键词:绵阳科技建设

郭煦

聚焦建设“国防军工科研生产重要基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等定位,近年来,绵阳市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产融合作创新之路,成为一个从我国中西部冉冉升起的科技之城。

“从打下第一根桩到中试只用了10个月。”绵阳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运营负责人童双龙说,在四川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两个百亿级项目现场施工如火如荼。

绵阳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的美誉,科技创新是它底蕴和优势所在。自建设科技城以来,绵阳先后承担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等国家级重大改革任务达78项,探索总结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響力的经验成果。

202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指导性文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明确科技城建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等战略定位,赋予科技城为国家科技创新探索路径的光荣使命。

自去年把实施“科技立市战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路径,绵阳市创造性推出了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科创基金小镇、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和“人才十条”“金融十条”“科创十条”等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创新举措,持续提升创新能级,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绵阳科技城从科技着眼,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 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

8月7日,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忙活着,经过氢破、制粉、成型、烧结等流程,一块块黝黑的高性能烧结钕铁硼逐渐成型。一周前,该项目一期正式量产,而这距离项目开工建设不到一年。

今年以来,绵阳坚持创新引领,实施“五市战略”(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加快建设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圆满实现“双过半”。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是四川省第二大经济体、川渝第三城。如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绵阳的答案是,以打造涪江流域发展共同体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协作共兴、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近年来,绵阳科技城聚焦建设“GFJG科研生产重要基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等定位,坚持创新引领,实施科技立市战略,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创造性推出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创新举措,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走进“云上两城”创新港,玻璃幕墙上呈现着实验设备安装调试的画面。为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协同创新,绵阳放眼全球,部署“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目前累计入驻知名高校23所、国内外顶尖创新创业团队27个。

此举带来许多先进技术成果,通过“云上两城”相关平台,与川渝产业发展所需实现有效对接,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目前在绵落地科技成果30项。

据浙江大学电磁兼容与安全研发团队成员黄岸丰介绍,入驻后缩短了与科研院所、企业的距离,他们的大功率压电陶瓷驱动技术颇受欢迎,企业合作邀约不断。

“我们将对‘云上两城’进行提质扩容,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战略合作,努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打造服务四川、联通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大平台’。”“云上两城”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绵阳正积极落实已签约合作团队的政策支持,持续强化已入驻团队的科技金融、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等服务,让入驻团队能够更加专注于技术和产品研发,让更多科技成果能够在绵阳转移转化。

目前,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大幅跃升,位列2022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第20位,排名提升21位,是上升最快的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全国城市领先,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此前,绵阳科技城建立深化院(校)地合作及服务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绿色通道”,举全市之力在规划用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科研院所锻造“国之重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院所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防科研项目加快实施。涪江实验室挂牌成立,打造国家实验室“后备队”。积极做好院所的人才安居、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服务工作,努力为院所专注主业、安心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绵阳推动资源共通共用、共建共享,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院所、高校、企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获批建设先进技术成果西部(绵阳)转化中心。与中物院共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子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共建的航空动力科创中心高水平运营。

在绵阳,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市场化运营水平不断提升,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今年新增设备200余台、总数超过7500台,累计服务企业近5万次。北斗三号民用导航芯片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自主化无载体-177同位素生产入选“近年来核技术应用领域十件大事”,医用回旋加速器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绵阳科技城着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大市场”,有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创新建设“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深入开展“招院引所”行动,吸引中科大、哈工大等23所知名高校和斯坦福大学曹笑之团队、北京大学屠鹏飞团队等29个国内外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与中国兵装等6家单位签署共建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合作协议。与成都、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深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举办“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揭榜挂帅”等系列活动,面向全国发布最新科技成果600余项,促成100余个项目在绵落地。全市国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数量超过200个。

优化环境 新兴产业加快集聚

近年来,绵阳科技城畅通科技创新供给端和需求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创新实施“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制度,聘请16名院士担任“科技顾问”,遴选69名科技工作者担任“科技助理”,促进一大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中物院与长虹合作X射线FLASH放疗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医疗设备和服务提供商。成功举办2023年全国FLASH放疗研发暨治疗技术研讨会。西南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3项任务入选2023年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等改革事项顺利推进。

绵阳科技城着眼高精尖特,做大做优电子信息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等八大战略性新型产业,前瞻部署空天产业、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绵阳与重庆、成都联合申报的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连接器产业集群、特冶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9月26日至27日,以“创新引领·擎动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国(绵阳)科技城无人机产业发展大会在绵阳举行。由中国航天科技五院、中国航天科工七院指导,涪城区委、区政府主办的中国科技城空天产业发布会暨投资恳谈会在中国科技城中关村信息谷举行。

空天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前沿新兴信息产业形态。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肩负国家使命,全力以赴谋划“空天”。当天,来自空天产业的顶级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专家、企业家们齐聚一堂,聚焦空天产业前沿领域,共商产业发展新路径,共创空天产业新蓝海。

涪城作为绵阳主城区和科技城核心区,深入践行市委“科技立市”“产业强市”战略,聚焦无人机、机器人、传感器、连接器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空天产业两个未来产业,加快构建起“4+2”科创产业体系。

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师智全表示,“我们聚焦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核心使命,立足建成国内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建设三大平台,即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科技产业咨询平台和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成果,推动实现从成果到产品。”

在绵阳科技城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展厅,摆放着一个个涡轮叶片、环形燃烧室、尾喷管等精密的航空发动机零件。据中国航发涡轮院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国内第一款纯电飞机成功试飞。纯电飞机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相比传统飞机,它具有零排放、低噪声、安全可靠、使用便捷、成本低、管理方便等优点,在交通指挥、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场景都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他同时表示,目前纯电飞机还存在使用效率较低等技术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还创立了一个线上信息平台——“航空产业建圈强链平台”,目前已经有包括国家高空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31支团队入驻,并向游仙区推荐了20个产业项目,已有5家落地。

绵阳科技城一直创新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全市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分别达18户、709户、35户、5户(个),均居四川第2位。绵阳获评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市、国务院激励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据了解,第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于11月22日至26日如约而至。这场“科技盛宴”的举行将再一次把全国的目光汇聚于绵阳。

“科博会是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绵阳科技城建设成效的重要平台。”绵阳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梁磊说,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花瓣加速器、九洲集团研制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车载式反无人机系统等“绵阳造”创新产品将在本届科博会上集中亮相,展现绵阳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科技城的积极成效。

探索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绵阳是一座靠工业起家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便在绵阳重点布局大批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钻研,为绵阳奠定了中国重要国防军工与科研生产基地的战略地位,“科技创新DNA”早已注入了这座城市的肌理。

绵阳科技城建设二十多年来,已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先后承担国家科研重点项目1000余项,拥有高等院校15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居西部第4位。拥有“两院”院士30名,占四川全省近一半。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4.7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7.14%。

去年,赛迪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2)》,绵阳位列全国第7、中西部第1。从雷达到火箭,从“神舟”到“天舟”,从大飞机到“天问一号”,“绵阳造”屡建奇功。

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绵阳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2020年底,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2021年3月29日,绵阳科技城新区正式挂牌。今年以来,共有300余家企业与新区直管区进行对接,其中有效在谈企业198余家、重点在谈企业60余家、达成合作意向的近60家。

从反映科技创新实力的研发投入来看,绵阳科技城研发投入从83.1亿元增长到239.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6.17%提升到7.15%,居全国城市前列。

十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0余项,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科技城建设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壮大。十年来,在绵科研单位累计牵头承担上千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一大批代表国家领先水平的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核科学技术、空气动力、激光等战略领域领跑全国。

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十年来,获批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7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70家到今年将超过600家。

创新平台能级实现跃升。十年来,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集聚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超过200个。

产业创新引擎更加强劲。十年来,大力推动特色领域技术创新,一批核技术应用、空气动力、航空动力、激光等领域科技成果加速在绵转化。

创新环境生态加速优化。十年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入选全国首批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被确定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区域,成为人才集聚、要素汇聚的创新创业沃土。

为加快科技城建设,绵阳全面优化人才招引,为发展动力蓄能。绵阳坚持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按照“引才门槛低于同类地区,政策待遇高于同类地区”的原则,发布绵阳“人才十条”,采取“带岗上门、带编进校”的方式广招天下英才。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资110亿元建设5200套高端人才住房,发放“科技城人才卡”,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健康医疗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目前,绵阳拥有国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68人、专业技术人才24.8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80万人,近悦远来的人才格局已经形成。

此前,绵阳市委全会提出,到2027年四大特色优势产业规上产值突破5000亿元。聚焦这一目标,绵阳科技城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今年前三季度,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超过70%。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7%,正加快从“新赛道”成长为“主赛道”。全市11个工业园区集聚规上工业企业达946户、集聚度超过70%,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90%。

“绵阳科技城将持续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成为国家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试验田,成为国家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的重要力量,努力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要聚焦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在建设绵阳科技城新区等重点工作方面精准发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努力為国家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绵阳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猜你喜欢
绵阳科技建设
四川绵阳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四川绵阳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