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疯”,年轻人新的减压阀

2023-11-30 12:47宋春光
意林 2023年19期
关键词:时刻年轻人情绪

宋春光

继“佛系”“躺平”之后,“发疯”正在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摒弃无用的体面,这一代年轻人试图探索,适当“发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发疯”,一种存活方式

春节饭桌上,亲戚们热火朝天地为季羽的人生找出路。有人指责她不应该裸辞,有人告诉她不如早点考教师资格证,还有人说,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先结婚吧。

季羽低着头,不动筷子。她今年27岁,过去一年间和男友在广州找工作,投出上百份简历,鲜有回音,最终二人在年初回到了河北老家。生存压力缓解的同时,被亲戚凝视的压力剥夺着他们的尊严。

她从小被教导成懂事的孩子,从来不敢和长辈争论,但这一次,季羽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决定放肆一回。她将筷子摔到地上,大声说:“为什么要听你们的?我有自己的人生安排!”说完便离席了。

这是季羽难得“发疯”的时刻,说出心里的反骨之言,让她有一种陌生的畅快。

如今,“发疯”正在成为一部分年轻人袒露情绪的方式。将自己置于“疯”的标签下,自我才得以顺畅表达。

“发疯”类表情包,在互联网聊天中频繁出现。就算是小猫小狗,也被制作成疯狂激动的模样,或是对着空气喷火,或是长出肌肉手臂挥向地球,说:“一拳把地球打爆。”人们借着这些情感浓烈的表情包表达情绪。

有心理咨询师提及,“发疯”行为和人的退行防御机制关联。人在焦虑、应激或承受巨大痛苦时,有可能运行这种机制,他们放弃成熟地面对与解决问题,而采用退回人类幼年期的行为应对。通俗来说,这些应对方式包括大哭、吵闹和放肆发泄情绪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发疯”。

2023年2月,豆瓣有社区成员创建了名为“发疯文学鉴赏小组”的讨论小组。简介里写着该小组是给上班上学、心里疲惫的人一个畅所欲言的地方,让他们发泄出来。截至目前,該小组聚集了一万多名成员。

组内,一位普通职员决定“发疯”宣泄情绪。她入职新公司三个月,在公司安排下独挑大梁做项目,同事没有给予她辅助和尊重,完成工作的压力让她焦虑。讲述经历之外,她在帖子里连敲 50个“啊”字,在互联网上大声长吼发泄情绪。

在发疯文学鉴赏小组,每天有成员发帖“发疯”,宣泄生活中积压的情绪。对靠短暂发疯发泄情绪的“同类”,人们会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宽慰。

“发疯”,有用

2023年6月,说唱歌曲《健将plus》在一档说唱综艺中上演。歌曲行进中,创作者激动地念着体操口令“1、2、3、4,2、2、3、4……”,同时快速连用简单的“健将”一词,情绪激昂,打破章法。紧接着节奏被一阵独白打断:我真的在努力克制……我不在乎这是比赛,我要发疯。

表演最后,所有演出者冲上舞台,肆意挥舞四肢宣泄情绪。有观众说,那场面的畅快对比现实中的压抑,让他动容:“看到最后所有人都冲上台一起发疯的时候,太想哭了,能这样放肆一把得要多大的魄力啊。”

“发疯”文化鼓励反叛过往的规则与隐忍。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李原决定到现场看比赛。他辞去了足球教练的工作,决定不计较此行会花掉自己多少积蓄。最终,他以16万元,购买了一张世界杯决赛的门票。

这趟疯狂的旅行,李原花去了20万元积蓄,这笔钱他攒了3年,是他实现未来规划的基石,此前轻易不会取出来消费。但是李原觉得自己必须“疯”一次,因为偶像梅西已经35岁,2022年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参加世界杯,李原觉得,这是最后一次现场看偶像捧起大力神杯圆梦的机会。

回报李原的狂热举动的,是畅快淋漓。李原站上阿根廷对战法国的比赛观众席,在偶像梅西几百米外,见证了他带领阿根廷队举起大力神杯的时刻。在现场,李原拍了视频,在球迷的震天呼喊中,他对着镜头哭泣:“这票值了!”激动得面颊颤抖。

除了宣泄情绪,还有人尝试靠“发疯”,在稳定、接纳之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5月,“发疯有用”的词条登上热搜。网友们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中的发疯时刻,大到离婚,小到收取快递,都有人通过“发疯”解决。“发疯有用”,这一理念引发激烈讨论。

疯狂之后

为了挣脱束缚,人们对“疯狂”的态度略有宽容。

不过,推崇“发疯”久了,人们也开始担心,如果“发疯”变成常态,人人“争疯相对”,是否会引发糟糕的结果。

网民“仿生人”在社交平台记录思考:压抑太久之后,随随便便一个理由都能成为宣泄口,但怎样合理地宣泄似乎并没有统一的界限。另一位网友“Thethird”认为,是时候思考发疯界限了:“要适度地发疯,要懂得什么时候发什么疯,也要知道大部分时间不应该发疯。”

博主“银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的眼中,“发疯”是个工具,合理使用是有效用的,可如果头脑发昏,滑落到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之外,那么就会出现不可控的局面。

在各大社交平台,开始有博主拍视频呼吁:发疯也要注意安全。有观点指出,如果人人都尝试以无节制宣泄的方式疏解不满,那么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会变成火药桶。

当每个人都无节制地“发疯”,势必会引发冲突,造成伤害甚至危及性命。因此有人开始呼吁,在遇到矛盾时,还是尽量保持克制冷静,避免矛盾升级引发肢体冲突。

关于“发疯”的讨论和实践,仍在进行。无论如何,当代年轻人推崇“发疯”是一个信号:越来越多的人出于各种原因,渴望更鲜活的生活而不可得,只能通过“发疯”,对“标准化”进行小小反叛,来疏解压抑与愤懑。

在适度出格中,人们撕开了一个裂口,让紧绷的生活得以喘息。

这种出格有其感染力。7月初,一位男士耗费千元左右,在《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上以“幸福时刻”为标题刊登声明,庆祝妻子裸辞。

他的举动跳脱常规。在报纸上,“幸福时刻”仅占有不足12平方厘米,很多网友却品味到了趣味。小小的方框里写着:恭喜我的爱人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我们深感幸福和自由!

猜你喜欢
时刻年轻人情绪
冬“傲”时刻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捕猎时刻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年轻人
街拍的欢乐时刻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