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2023-12-01 03:05嵩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姬相云
河南农业 2023年31期
关键词:病叶顶芽桑园

嵩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姬相云

桑疫病,俗称“烂头病”,是由细菌侵染引起的,主要侵害新梢顶芽和嫩叶,可造成嫩叶褐斑、腐烂、卷缩,顶芽枯萎,新梢变黑,桑叶减产20%以上。

一、桑疫病类型及为害症状

(一)黑枯型

桑疫病菌从叶片气孔或伤口侵入叶肉,产生多角形不规则斑,初始呈油渍状,后呈黄褐色,常连成一片,造成叶片变黄、脱落;病菌从新梢顶芽伤口侵入,造成嫩叶或嫩梢变黑腐烂,成为“烂头”状;病菌从枝条表皮伤口侵入,枝条表皮病部隆起,形成粗细不等的长条形或梭形黑褐色病斑。

(二)缩叶型

叶片感染初期出现近圆形褐色斑点,叶缘变褐,叶片腐烂或褪绿病斑后期易穿孔;叶脉感染后,病叶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严重时脱落;新梢感染后,出现黑色龟裂状梭形大病斑,顶芽变黑枯萎,下部腋芽秋发成新梢。

二、桑疫病为害规律

(一)传播途径

1.病原物。桑疫病菌主要在桑树枝、梢皮层内和桑芽活组织中越冬,也可随病枝病叶落入土壤越冬。翌年春季,病原细菌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大量繁殖,侵染新萌发的芽和叶,成为早春初侵感染源。

2.近距离传播。桑疫病菌主要通过害虫,风、雨或枝叶触碰等造成的伤口侵入感染,可多次反复不断扩散,近距离传播为害。

3.远距离传播。桑疫病菌主要通过感病接穗和染病苗木调运,远距离传播为害。

(二)影响因素

1.季节因素。春季,桑疫病发生为害轻。夏季和秋季,桑疫病发生为害重。

2.气候因素。高温多湿、暴风多雨、光照不足、连续阴雨、大风天气等都有利于病原菌繁殖扩散传播。高温干燥病情会减缓甚至暂停。

3.地势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积水处和坡岭河道风口处桑园容易发病。

4.管理因素。偏施氮肥、密度过大、害虫猖獗、树势衰弱的桑园容易发病。

5.品种因素。不同桑树品种抗病性有差异。育71-1、强桑1 号是易感品种。农桑8 号、农桑14 染病轻微。

三、综合防控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农业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控桑疫病,夺取桑叶、桑果丰产丰收。

(一)农业方法

1.科学规划。桑园要建在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远离污染的地块。桑园内要修建灌溉和排水沟渠,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2.适宜密度。桑树适宜的栽种密度,能增加通风透光,提高抗病能力,方便机械作业。养蚕桑树以行距2 m,株距0.33 m,每667 m2栽植1000 株为宜;果桑树以行距3.33 m、株距1.33 m、每667 m2栽植150 株为宜。

3.选用健穗健苗。桑苗嫁接时选择健壮穗,发现有病接穗及时剔除。桑苗移栽要选健壮苗株,移栽穴坑撒生石灰消毒。

4.品种合理。桑树栽培要根据产量和抗病能力选择品种,品种间要搭配合理,分区栽植,避免品种单一化。

5.养好树形。桑园为了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方便采摘,要科学修剪,养好树形。养蚕桑树一级主干留高距地面0.2 m,二级枝干留3~4 个直立枝,留高距地面0.5 m 为宜;果桑一级主干留高距地面0.2 m,二级枝干留3~4 个直立枝,留高距地面0.8 m 为宜。

6.科学施肥。桑园内土壤要施氮磷钾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肥效,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6 月中旬,每667 m2施总养分45%氮磷钾复合肥40 kg。冬季土壤封冻前,每667 m2施总养分45%氮磷钾复合肥50 kg 和有机肥100 kg。4—9 月,每15 d喷施1 次氨基酸叶面肥或磷酸二氢钾溶液。

(二)物理方法

1.剪除病梢、病叶。5—8 月,结合桑园管理,及时剪除病梢、病叶,并带出桑园集中深埋。冬季,结合树形整理剪除病梢、枯枝,集中销毁,防止病菌扩散蔓延。

2.科学采摘。桑叶采摘时,要尽量轻柔,避免力度过大,撕裂树皮,造成伤口感染。

3.清洁桑园。冬季,结合桑树整形修剪,清除桑园内的枯枝、落叶、杂草,可减少病源基数。

(三)化学防治

1.桑园夏伐和冬剪期间,残枝、杂草等清理后,用含氯0.3%漂白粉水澄清液对桑园全面消毒,可杀灭病菌。

2.桑树发芽前用1%波尔多液喷洒树体,可有效防治桑疫病。

3.桑疫病害发生初期用蚕专用盐酸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类药物喷雾防治,每次施药间隔7~10 d,连续喷施3~4 次可控制病情扩展。

猜你喜欢
病叶顶芽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辽宁熊岳地区苹果树冻害调查分析*
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不同薯块对产量的影响
大兴安岭被松栎柱锈菌侵染的蒙古栎叶上真菌种群的分布与多样性
道地药材建青黛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柳树病叶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浅谈“桑园托管”
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