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成效与展望(2013—2023):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

2023-12-02 02:16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人文交流

张 斌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文史教研部,广西 南宁 530021

2023 年是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重要演讲的10周年。这10 年来,中国与东盟相继提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等重要论断与关键共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得到了中国与东盟的认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成效显著。“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民心相通是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东盟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石。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3]495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而人文交流作为推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基础力量,则是推动“心联通”的重要路径。为此,梳理中国与东盟10 年来的人文交流历程、回顾其做法和总结其经验成效,对探讨今后发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发展回顾

(一)东盟的成立与发展

东盟(ASEAN),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简称,成立于1967 年8 月8日[4]。这一天,随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5 个国家在泰国曼谷正式签署《曼谷宣言》,东南亚国家联盟宣告成立①asean.org/about-us/https://asean.org/about-us/.。1984 年1 月7 日文莱加入东盟;1995 年7 月28 日越南加入东盟;1997 年7月23 日老挝和缅甸加入东盟;1999 年4 月30 日柬埔寨加入东盟。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共同构成了今日东盟的10 个成员国①asean.org/about-us/https://asean.org/about-us/.。东盟覆盖总面积约449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2 亿人,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东盟峰会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组成,东盟各国轮流担任主席国。自1976 年以来东盟共举行了41 次峰会[4]。2008 年12 月,《东盟宪章》正式生效[4],增强了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方面的凝聚力,也增强了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来分析,东盟的成立,既有其应对外部环境的考量,也有其维护民族独立和巩固政权、发展国家经济,以及维护战后东南亚地区安全等共同利益的考虑。从各成员国加入的时间和东盟的发展历程来看,东盟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发展到现在,东盟已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合作组织。

(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发展

2013 年10 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强调要“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1]。2018 年11 月,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齐聚新加坡,通过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 年愿景》,决定构建以政治安全、经济合作、社会文化为主线,多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合作新框架,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5]。2021 年11 月22 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命运与共,共建家园》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地区和世界”的倡议[3]444。

从2013 年提出与东盟“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到2018 年的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继而到2021 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反映出中国与东盟互为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中国与东盟从2013 年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发展成为“共建和平家园、共建安宁家园、共建繁荣家园、共建美丽家园、共建友好家园”[3]441-443的“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重情义,讲信义,遇到喜事共庆贺,遇到难事互帮衬”[3]440的亲近关系,则是中国与东盟双方相互友好关系不断深化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在国家层面对与东盟关系的美好愿景。

二、人文交流的界定和主要路径

(一)关于新时代人文交流的界定问题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人文交流”乃至“人文”的界定和理解各不相同。当前,国内政界和学术界在继承了中国自古以来对于人文的理解,并融合了国外学界的相关界定及内涵后,对于人文交流的概念界定和内涵外延也逐渐明朗。近年来,学界更是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其不同的定义和内涵。

据笔者梳理,我国在对外关系中的人文交流,涵盖了其公民外交、文化外交、跨文化交流和人员交往等多层意思。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在外事工作中所使用的“人文交流”概念,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可完全诠释的翻译词汇。我们在对外交流时基本统一采用“people-to-people exchanges”,在国际上指的是“人员交流”。把人文交流放在对外关系的语境中,强调的是以人员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跨国交流现象,它包含的内容不仅是“人员交流”,还是“people-to-people exchanges”(人员交流)与“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流)等意义的叠加。因此,在对外表述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将其翻译为“people-to-people exchanges”还是不够精准。这个翻译,忽略掉了人文交流的内涵,那就是人员交往的内核,更深层次的交流,即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新时代的人文交流,范畴更广,甚至还包括了与政治和经济相关领域的人员交流。概而论之,就是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通过相互交往和交流,达到了解对方及其文化背景的目的[6]32。

(二)人文交流的实践回顾

跨文化交流活动为人文交流外交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了坚实基础。19 世纪后,文化交流获得了欧洲国的强力推动,法国等西方国家较早地将人文交流服务于国家的对外交流;20 世纪后,英国、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相继开展教育、慈善等人文交流活动;20 世纪90 年代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角逐“安全高地”“经济高地”“人文高地”的竞争与博弈,人文交流成为各国青睐的外交新形式。

中国开展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历史悠久且成效显著。如:唐代派遣高僧西游印度、对日本派遣遣唐使,明代又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等等。这些对外交流,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分别将瓷器、丝绸和茶叶等传到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都是人文外交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毛泽东善打比喻、自信轻松的外交风格凸显了人文精神;邓小平1979 年访美的整个活动及细节都彰显了人文精神并率先垂范积极推动了中美人文外交;江泽民在对外关系中贯彻韬光养晦的方针,强调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做法,展示了其沉着风格的人文底蕴;胡锦涛是人文外交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常以书生式的说理风格拓展柔性外交,在国际上尊享颇具亲和力的赞誉;而习近平主席更是人文交流的示范者和推崇者。无论是2013 年6 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举行的非正式会晤,还是2013 年10 月出访印度尼西亚时“入乡随俗”地换上当地的民族服装,都凸显了其略带清新风格和“接地气”的外交新风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人文交流政策层面和实践活动的注重程度更凸显了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对于人文交流的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关注点本身就是“人类”这个群体的“人”本身;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之一的“民心相通”,更是以人文交流为基本实践路径。

(三)新时代人文交流的主要路径

人文交流又被称为非官方外交、人民外交、“第二轨道”外交和“非政府组织”外交等[7],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与政府间的官方外交相对而言的。它一般突出以民间交流为载体,更偏向以各国民众相互之间进行的国际交流。因此,人文交流可以是政府主导的活动,也可以是民间或者说是不同国家民众之间自发的交流行为,在对外交往的语境中,也是一种外交模式。关于人文交流的路径,主要源自其实践的归纳。一开始,人文交流的路径主要集中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8],随着人文交流实践的深入实施,学界理论的不断拓展,人文交流的主要路径呈现在更多的领域。常见的政党、卫生、农业、旅游、媒体、出版、公益慈善、航空、领事、司法等领域的交流,只要有人员往来的交流,都属于人文交流的活动,从学理上来看,都可以作为人文交流的探讨范畴。因此,在有些场合和文献表述中,以上所提到的各领域的人文交流活动,也可称为人文交流的主要路径或人文交流的主要领域[6]34。

三、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成效

10 年来,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在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广电影视、新闻媒体、旅游、科技、医疗卫生等各领域蓬勃发展,建立了经常性交流机制,搭建了一批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双向交流活动,实施了一批合作项目,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一)形成了多元化交流格局

首先,交流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原有的文化、教育等领域深度交流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拓展了更多的交流领域,诸如妇女、残疾人等。在残疾人事业方面:从2015 年起,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建立了残疾人事务合作机制,中国和东盟各国有关残疾人机构、团体、企业围绕残疾人事业开展了多方交流,并举办了残疾辅助器具展示、残疾人才艺展示等活动,展现双方在残疾人康复、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广阔前景[9]。其次,交流的领域越来越细,交流明显呈现出从粗放型向精细化、专业化、纵深化发展的特征。以文化交流为例:2006 年以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对某个细分领域进行系统性纵深性的交流并不多见。2006 年首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的举办,就是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切入口,使得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领域的交流更聚焦。在这个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原来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2012 年进一步升级并更名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此后,中国与东盟各国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艺术节信息共享等更多的专题和主题设置议题,使得探讨进一步向精细化、专业化、纵深化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向纵深化发展。最后,交流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中国与东盟各国分别通过培训交流、艺术表演、体育赛事、旅游互访、合作办学、媒体联合采访、广电频道合作、青年联欢、缔结友好城市、减贫经验交流、智库对话等形式,让中国与东盟各国民众有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5]50,也增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二)建立了经常性交流平台和机制

中国与东盟各国通过一系列活动,诸如以举办主题交流年、节庆展览、会议等形式,夯实了各领域交流平台的建设基础和机制保障。主题交流年是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共同商定、每年围绕热点领域举办贯穿全年的机制性的系列交流活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已先后举办了2014 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2016 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2017 年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2018 年中国—东盟创新合作年、2019 年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年初在中国举办开幕式,年末在东盟轮值主题国举办闭幕式,全年各项活动分别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不同城市广泛开展的模式,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呈现出热点不断、高潮迭起的局面。展会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文交流的新纽带。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围绕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卫生、体育、环保、广电等领域举办专题展示和论坛,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文领域各界人士定期交流的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还专门举办了文化展、动漫游戏展、旅游展,使重点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向精细化、专业化、纵深化发展。中国—东盟卫生论坛、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减贫论坛、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等专题论坛每年或每隔两三年定期举办,形成了各领域稳定的人文交流机制。此外,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 周年(2016 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 周年(2013 年)、15 周年(2018 年),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建交纪念年份,也分别策划并举办了文艺演出、摄影展、电视片展演等,以及组织媒体采访、策划发行邮票等一系列纪念活动,不断掀起人文交流的高潮[6]51。

(三)人文交流的“重心”逐步下移

一是体现在交流区域的“重心”逐步下移。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之初,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文交流活动主要在首都或大城市之间开展。21 世纪初,众多省会城市逐渐参与其中。到2013 年以后,更多的中小城市也开展了交流,双向交流的覆盖范围更广,这一现象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各专题或主题的举办城市所在地的变化即可见一斑。2004 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这标志着我国中西部省会城市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舞台。中国—东盟博览会专门设立“魅力之城”专题,由中国和东盟10 国各选出一个代表性城市作为本国“魅力之城”参展,开展旅游、文化等方面交流。2009 年以前,大部分国家均选择其首都、省会城市或大城市参展。比如,在中国,主要选择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苏州等城市;在东盟国家,参展的主要地有文莱的斯里巴加湾、柬埔寨的金边、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老挝的万象、缅甸的仰光、菲律宾的宿务、越南的河内等,几乎都是东盟国家的首都或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大城市。2013 年后,东盟国家原来知名度较低的稍微偏远的省份、地区或城市也作为其本国“魅力之城”纷纷加入了参展交流行列,如柬埔寨的柏威夏省、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省、老挝的乌多姆赛省、越南的太原省,等等。他们的参与,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各地基层之间的相互了解。二是体现在交流主体的“重心”逐步下移。具体表现在越来越多的经常性交流活动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基层单位之间展开,参与交流的群体也从精英阶层向普通民众拓展。例如,在东兴、凭祥、靖西等中越边境城市举办的中越跨国边民大联欢活动中,中国与越南民众就是通过文艺晚会、海上国际龙舟赛、边境中学生文化体育交流、山歌会等进行深入交流。中国—东盟戏曲演唱会、中国—东盟友谊歌会等文艺活动和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赛等,深受中国与东盟各国民众喜爱。民众的广泛参与,达到了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边民友谊的目的[6]52。

(四)实施了一大批务实合作项目

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在人文领域实施了一大批合作项目。例如,在东盟国家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在中国境内设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务实合作、培训交流、思想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促进各领域务实合作。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为例,该中心设在广西南宁市,致力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技术对接,将一大批我国先进适用技术输送到东盟国家,帮助东盟国家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者提高科技水平。二是促进各领域培训交流。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依托中国各地高校组建了30 个不同专业的培训中心,涵盖商务会展、金融财税、传统医药、新能源、农业、电力等诸多领域,为东盟国家培训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以东盟国家在华女留学生为培训对象,帮助东盟国家妇女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东盟青年干部培训班项目从2002 年至2019 年在广西已开办53 期,为东盟各国培训了2000 多名青年干部[10]。三是促进中国与东盟民众之间的思想交流。依托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中国—东盟大学智库联盟等,中国与东盟各国专家和学者围绕热点议题开展智库对话和学术交流,为双方关系正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例如,《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 年愿景》的制定,正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专家、学者依托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深入开展研讨交流的成果[6]53。

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展望

笔者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面向东盟的人文交流的任务和目的应是提升本国形象,提升东盟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和信任度,为促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夯实人文基础。在这个目标框架下,我们面向东盟的人文交流应以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为中心而开展,以取得“增信心、聚众心、筑同心”的效果。

(一)以“增信心”为目标,聚焦重点工程合作,扩充东盟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接受度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深化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我国在与东盟的合作方面,亦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与东盟各国通过交往和交流,能够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组织、一般民众之间对各方文化、政策等的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合作方形成共识,为共商共建共享打下基础。这样的合作方式,既能夯实东盟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可基础,扩充其对中国的接受度,又能夯实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助推“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在全方位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中,我国应加强一些战略性特殊领域、重点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以达到交朋友、结善缘、增信心的目的。首先,加强教育合作。教育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资源的重中之重,是民心相通的重点工程。一是通过构建合作开放的“双向互通、学历和论文互认”的双边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境外互设学院办学,推动高校参与中国—东盟区域教育一体化建设,建设面向东盟的教育合作高地。二是通过积极开展党政人员、职业专业人员等各类教育培训,支持当地高等院校和华人华侨兴办的中文教育机构等办好跨境教育培训,积极推进跨境教育合作。其次,加强科技合作。科技合作是促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大力支持中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大型企业与东盟各国合作共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通过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构建跨境“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二是针对东盟国家亟须的技术、与东盟国家共建双边技术转移中心,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创新中心等合作平台,加强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再次,加强医疗卫生合作。一是通过推进双方在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应急医疗救助等领域务实合作,强化双边及多边卫生应急和紧急医疗援助合作机制。二是依托中国长寿、生态等资源,推进跨境传统医药研发合作,推进中国—东盟中医药医疗合作工程。最后,推进跨境旅游合作。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跨境旅游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一是利用中国西南中南地区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旅游资源丰富且互补性强的优势,充分发挥其“通道”作用,打造东、中、西三条跨境旅游线,形成构建中国—东盟东线、中线、西线旅游走廊。二是通过联合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开展“中国—东南亚国际民族风情游”项目;通过联合开发一批高质量的特色旅游产品等方式,共同合作开发一批世界级旅游品牌,丰富跨境跨国旅游产品供给。三是通过推进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合作区、友谊关国际旅游合作区、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推进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通过打造边关喀斯特地貌山水和历史文化国际旅游长廊等,推进中老、中缅国际旅游合作,以夯实合作方跨境跨国旅游合作平台和机制。

(二)以“聚众心”为目标,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添东盟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信任度

近年来,我国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人文交流活动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缮中国在国际上展示自身形象方法和路径的不足。通过在各领域开展实实在在的合作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在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应注重提升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效能。一方面,要善于将中国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事例、为东盟国家民众所作的贡献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注重融通当今国际传播的规律和表达方式,尽快构建面向东盟的中国叙事体系,学会“中国立场,东盟表达”。首先,要提升面向东盟的表达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提升中国传播全球化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中国传播面向东盟的区域化表达。要遵循传播的规律,将中国传统的传播思维模式与国际传播模式接轨,提升中国面向东盟传播的艺术和水平。其次,要强化分众化表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开展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时,尽可能做到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受众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东盟有10 个国家之多,其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均有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均衡,而语言表达、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更是复杂多样,有针对性的分众化表达可以更好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为此,表达要贴近东盟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话语风格,确保我国所要表达之意能够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国情的东盟受众正确、充分、全面地理解。最后,要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水平。要选准在众多与东盟共同开展的活动中的故事素材,把故事讲精彩,让东盟国家民众更好地读懂中国,增添东盟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信任度。

(三)以“筑同心”为目标,打造命运与共的家园图景,增加东盟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亲密度

民心相通指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之间通过充分沟通和交流,其不同思想、情感能得到对方的充分认可和接受,从而达到以真心换真心的效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人文交流,作为提升国家影响力和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已经被赋予了化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赤字的重要使命[6]43。被赋予了外交功能的人文交流,就是通过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搭建起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的民众之间的沟通路径,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认知。在我国倡议与东盟国家共建和平家园、共建安宁家园、共建繁荣家园、共建美丽家园和共建友好家园的目标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应更凸显亲和力和感召力,应更关注东盟国家民众“民心”所盼,应以追求东盟国家民众在文化上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认同为方向,搭建与东盟国家民众的认知“同心圆”、情感“同心圈”,增添中国与东盟国家民众之间的亲密度,形成情感共同体、人文共同体[6]43,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心联通”建设夯实人文基础。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人文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人文绍兴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