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12-04 07:46张义永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5期
关键词:电化学育人思政

张义永,李 雪,梁 风

(昆明理工大学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明确要求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必须重塑储能侧,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而电化学储能是新型储能的主要形式,因此大力发展电化学技术至关重要。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因此,大学教育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充分发掘不同学科专业的育人目标和思政元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专业文化学科知识教育相统一,实现潜移默化、无痕迹的思想引导与文化引领,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电化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应用科学,涉及专业多、从业面广[3]。该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使其在实践中具备运用电化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因此,结合电化学研究方法的专业特点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机植入科学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专业学习中能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科学家坚持不懈、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专业精神与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深入学习、贯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一、开展“电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一)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的功能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威”。西方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可见,无论东方西方,“德”都被认为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之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有品德的人才。因此,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在“电化学研究方法”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教师更需要通过正面教育来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形成高尚道德品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元素也在电化学知识体系中有所体现。在授课时,教师可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电化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吸收专业知识,还能帮助感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例如,马克思唯物主义,电化学研究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电子导体与离子导体之间形成的界面及其界面上发生的带电及电子转移变化的科学;学习和认识各种原子、分子水平的电化学研究方法就是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元素组成了物质,各元素性质决定了物质所呈现出的结构、状态和性质,充分论证了事物外在与内因的辩证关系;界面结构及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和方法论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有助于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党爱国主义精神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化学进步,在电化学学科成立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已经无意识地体现出物质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一方面,通过将电化学研究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融入课程,从而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介绍我国电化学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人物、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特殊贡献,让学生在老一辈科学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下备受熏陶,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例如,我国现代电化学重要奠基人之一、“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先生,毕生倾情科学,时刻关注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查全性先生从苏联进修回国,在条件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他坚持不懈,在武汉大学一干就是40多年,他撰写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电极过程的专著,至今仍是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现代电化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以此激发学生以人民为中心、以国家发展为目标,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当然,我们也要清楚认识到,目前我们还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某些高端技术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躬身自觉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四)建立绿色环保的低碳理念

无限制利用自然资源的社会发展模式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严重。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高度共识,以清洁电能为主的能源革命正在急速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传输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发展新能源的意识。通过讲解、观看视频、查阅资料、分享交流等途径讲授石油能源枯竭、海洋石油污染等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共同加入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建设,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思维,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五)培养团体协作、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

电化学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求真务实、团结合作、刻苦钻研的科研态度,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突出科研能力和高尚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科学家。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先生曾指出化学家的元素组成是“C3H3”:clear head(清晰的头脑),clever hand(灵巧的双手)和clean habit(清洁的习惯),每一个电化学工作者都必须具备这三种素质。同时,科学研究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团结协作、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二、“电化学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笔者根据教材的章节、知识内容,梳理了相关的思政元素(见表1),并将其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观察学生上课时的专注力和课堂上的互动反馈,发现在专业讲授过程中结合思政元素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通过讲述知识点背后的科研历程、科学家故事等方式引出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牢固掌握。因此,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5-6]。

表1 电化学研究方法各章节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设计

三、“电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

(一)创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明确“大思政”教育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电化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特点,分析国内高校“电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已取得的经验,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和区位优势,通过教学实践,研究“电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内涵,探索创新“电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通过研究思政教育内涵,明确思政教育要求,结合我校思政课程教育现状,探索“电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全课程育人

立足“电化学研究方法”课程特点,把蕴含在专业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深度挖掘出来,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在对专业知识的解释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7],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和交叉互补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课程育人。

(三)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在传统观念和教育理念下,往往专业课教师只专研所教领域专业,认为思政育人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工作范畴。因此,应树立专业课教师“三全育人”的观念和意识,即专业课教师应加强特色鲜明的思政学习,提高对课程思政新理念的认知认同进而认可,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被动到主动,增进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动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结语

电化学研究方法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梳理了理工类专业教育教学目标,结合专业特色和亮点思考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并提出了改善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两张皮”问题的有效措施,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滋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到人才培养实处。

猜你喜欢
电化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电化学中的防护墙——离子交换膜
思政课“需求侧”
关于量子电化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电化学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Na掺杂Li3V2(PO4)3/C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