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12-04 07:38张璋吕明赵制斌张远索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北京联合大学产教应用型

张璋 吕明 赵制斌 张远索

[摘 要]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教融合是这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紧紧抓住的“指挥棒”。为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建设现状,以京津冀经济带中的应用型高校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基于“三螺旋”模型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校的产教融合建设处于上升阶段。目前,地方應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教融合的人才循环有待提升,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大。为进一步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提出3条建议:首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制度与政策;其次,多方位构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最后,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本科办学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三螺旋”模型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310(2023)06-0038-05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hree Helix” Model:Tak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Zhang, LYU Ming, ZHAO Zhibin, ZHANG Yuansuo

(1.College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3,China;

2.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baton”.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ak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n applied university in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urban economic belt, as an exampl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three helix” model. The data show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is in an upward stag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challeng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that the talent cycle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response to these challenges, three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firstly, formulate a system and policy for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build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multiple aspects; finally, create a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odel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hree helix” model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应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为了推动产教融合,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重要举措。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此外,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以进一步落实产教融合。现阶段,我国产教融合建设的任务是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因此,各类院校需要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

“三螺旋”是研究高校—产业—政府关系的经典模型,最早由Etzkowitz等提出,即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持下,高校(人才链)与企业(产业链)相互支撑,相互放大,形成一种双向正反馈。同时,这种正反馈作用于三者所在城市(区域)的产业和经济发展,使整个体系不断上升发展,形成“三位一体式融合—发展”模型。值得注意的是,三者之间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引导产、教、城的利益结为一体,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因此,对于我国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来说,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发展,将产、教、城融合作为办学活动的“指挥棒”。只有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这些高校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机遇。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分析产教融合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为国内其他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建设提供借鉴。

1 高校产教融合现状调研

北京联合大学是京津冀经济区域的典型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具有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其办学历程始终紧密依托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近十年来,学校更是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将产教融合建设视为立校之本及生存与发展的关键。2015年至今,学校围绕产教融合特色项目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学生创新产业等主题推出了多项具体实施方案和活动。目前,学校产学协同育人机制相对成熟,以学科集群方式与区域产业集群深度融合的框架初现雏形,正在探索全面融入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2022年7—8月,课题组对197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涉及37个本科专业,文科和理工科比例分别为48.6%和51.4%。问卷内容包括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融合点,以及人才培养合作形式、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来自政府的支持形式和力度等,同时还涉及学校内部自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情况、产教融合建设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情况等。

1.1 产教融合建设参与度

1.1.1 学校职能部门的参与度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联合大学众多职能部门参与到产教融合建设中,其中科技处的参与度最高,60.87%的教工工作内容直接或间接与产教融合相关,主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其次是教务處和党委院校办公室,比例分别为39.13%和26.09%,分别是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单位和政策制定单位;学生处等其他部门参与度接近两成。这说明学校已经将产教融合作为办校治学的根本方针。如,科技处围绕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分类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及高精尖产业发展,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此推动“城教融合”服务北京、服务市民的能力提升。另外,科技处不仅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还负责指导大学科技园实现企业化运作,监督科技园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平台3大职能的落实,为学校争取更多的科技产业化项目支持。

1.1.2 学院及专业的参与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43.37%的学院与企业成立了产教融合委员会,60.19%的专业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或协同育人协议。其中,理工类专业及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学院在产教融合建设方面的参与度明显高于社科文教类,前者是后者的1~2倍。“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产教融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发展规划,各学院及专业均结合自身基础和特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建设。因为理工类专业及学院的人才和科技产品输出直接对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链,在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下,京津冀地区作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主体,这些领域的产教融合发展相对较快。所以,北京联合大学的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理工类专业在产教融合上更深入;而文科类学科及专业的进展相对迟缓,其实际建设和融合处于初期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旅游、影视文创类专业。

1.2 产教融合中的投入与收益

1.2.1 产教融合中的投入

在产教融合中,学校主要向合作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企业人员培训,向企业输送人才,提供合作场地、资金支持外,前两者占比最高,分别为56.52%、51.15%;除资金支持外,其余方式占比为20%~30%。企业在合作中主要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场地、举办专业讲座、提供软件及安装服务、开设专业课程、提供资金和研发设备,其中提供实训实习场地占比最高,达到50.49%;除技术咨询,其余方式占比为20%~30%。由此可见,在产教融合建设的现阶段,学校的主要投入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输送等“软资产”,而企业的投入以为高校提供资金、场地、软件及设备等“硬资产”为主,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合作方式已比较成熟。

1.2.2 产教融合中的收益

产教融合为学校带来了诸多收益:82.61%的专业反馈学生经企业的联合培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69.57%的专业反馈师资水平有所提高;56.52%的专业反馈科研经费有所增加。此外,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还有共同开发产品产生的收益以及学校专业硬件的提升。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产生的成果形式主要有:共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共建经济实体、设立横向课题及共同申报国家或地方项目。其中,学校由此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占比高达76.2%,共建研发机构占比52.4%,甚至有23.8%的院系专业与企业共建了创新、创业经济实体。学校将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课堂理论的基础上体验生产流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也能够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1.3 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融合程度

1.3.1 高校与企业的人才融合方式

企业承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产学协同育人的一个综合性功能体系,能满足深层次的人才融合建设需求。学校现有74个挂牌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涵盖74家企业,平均每个专业至少拥有一个基地,其中,理工类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数量接近文科类的两倍。40.22%的院系专业有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45.65%的教师在企业接受过培训或实习,30.5%的教师在企业挂职或担任顾问,23.30%的院系专业聘请了企业人员在高校兼职任教。这说明学校与企业的人才流动较为普遍,尤其是高校师生深入产业一线的情况,但以1~8周的短期实习、培训为主,缺乏长期的深度融合。

1.3.2 产教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式,除了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外,还直接面向学生开展课程教学,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接收部分毕业生就业。其中,参与实践课程教学的企业高达69.57%,参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企业达30.43%,参与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课程考核方式及教学大纲的企业比例均在30%~50%。此外,调查显示,学校平均每年有57.23%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其中16.76%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工作。由此可见,企业主导完成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已成为企业在协同育人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同时,近半数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课程考核方式的制订中已有产业链因素的深度介入,产教协同培养的毕业生也有机会顺利融入产业链实现就业,这说明学校和企业在产业链和人才链上已有初步融合,并處于上升阶段。

1.4 产教融合与城市的融合程度

1.4.1 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建设的支持

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建设的支持主要包括财政资金、优惠政策、人才资源、场地设施等方面。满意度调查(满分为5分)显示,教师对当地政府在产教融合方面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场地支持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28、3.47、3.62、3.69。这表明教师对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与投入总体上满意,但对具有引导和支撑作用的政策支持满意度相对较低。自开展产教融合建设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发布了多项指导性政策。如,北京市发改委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21年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实施意见》,旨在推进北京市教育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同时,北京市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名单也已发布,政策落地和实际效果指日可待。

1.4.2 产教融合建设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

产教融合建设对学校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人才、技术方面。调查数据显示,这两方面的贡献占比分别为82.61%和78.26%,其次是资金和成型产品。通过对调查数据的交叉分析可知,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以及企业为高校提供专业讲座和开办专业课程,能最大程度地为城市输送人才;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转让,以及企业为高校提供研发设备,能最大程度地为城市输送技术;高校为企业提供合作场地甚至资金,以及企业为高校提供专业讲座、软件,能最大程度地为城市输送资金;高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和人才输出,以及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训场地和设备,能最大程度地为城市输送成型产品。

2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京联合大学产教融合的建设基本完成了“三螺旋”模式的初级融合阶段。在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下,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入合作,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逐步缓解。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主动与产业需求相契合,科研能力等方面基本符合所在城市的发展需要。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高校与产业之间的人才循环有待提升

虽然校企共建了人才培养基地,但高校与产业之间的人才循环尚不够全面和深入。首先,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形式仍以优秀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挂职及企业人员在学校任教为主,而面向产业链升级、以产业升级改造引导人才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未触及。其次,虽然企业开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大纲、课程的设计和更新,但高校针对企业最迫切的技术和市场需求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产品,进行人才培养和促进技术进步的校企共同体尚未明确建立。东南沿海发达经济带高校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最后,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的产品输出及成果收益相对较弱,虽然校企双方已广泛开展共建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形成多项横向课题,但合作申报国家或地方的重大项目并形成具有重要产业价值的科技成果尚不多见。

2.2 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应享受政策支持。北京联合大学目前的专业设置,如软件工程、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历史学、新闻学、工艺美术、特殊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环境设计等专业,基本与北京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相符合。按照“三螺旋”模型,政府对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减免税收。如,产教融合主体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产生的费用可以抵免教育费附加,从事学历教育的高校教育培训服务收入可以免征增值税。二是场地支持。如,在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降低土地出让金和建设规划成本。三是资金支持。如,提供产教融合教师培训资金,补贴实训耗材和实习就业保险,设立产教融合教育发展专项基金等。

3 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相关建议

3.1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制度与政策

在加快产教融合制度建设方面:一是从国家层面,应尽快完善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形成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地方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评估为保障的螺旋式上升通道,让高校切实融入城市发展规划,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助推城市发展。二是从城市层面,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进行政策引导,应根据城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划制定产教融合实施计划;引导和推进地方特色产业与应用型高校合作;制定相应的财税金融政策和人才激励措施,为企业和高等院校带来长期收益。

3.2 多方位构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

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城市资源,最大化地促进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上的效益和效率提升。一是在前沿技术领域,城市科委可以设立协同项目,以项目资金的形式资助企业和高校共同承担或组织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二是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库,拓宽企业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合作渠道,如,举办高新技术博览会、高新技术产业大会等活动,增加企业与高校的对接平台。三是优化评价监督机制,教育部门应将产教融合纳入地方应用型高校及专业评估的重要指标。

3.3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本科办学模式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打造有区域特色的本科办学模式。一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跨学科课程,又根据城市特点与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发挥专业优势。二是在专业实践课程上,构建符合行业生产流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生产过程以任务为导向分层、分阶段地分配给学生,通过深入企业生产实践,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课程的编制和开发,学校以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融合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保证课程开发过程的准确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四是邀请企业导师入校,营造企业化的管理组织和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职业崗位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管理、创新、合作及人际沟通等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交叉人才,缩短毕业生就业的培训周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毛丽,李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历程、成就与经验[J].教育与职业,2022(21):13-20.

[2]韩连权,臧志军,尤婷婷.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要素、困境与改革路径——以江苏省C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2):26-30.

[3]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1995,14(1):14-19.

[4]SOUZANCHI K E,ZARGHAMI H R.The dynamics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in nanoscience: investigating the triple-helix differences between Iran and Switzerland[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9,31(7):817-832.

[5]毛才盛,田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共生理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7):7-12.

[6]于竞,鞠伟.产教融合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48-50.

[7]王秦,杨博.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2):25-29.

[8]张璋,赵制斌,何江川.区域发展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产教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三螺旋”模型[J].中国软科学,2022(S1):159-166.

[9]白逸仙,王华,王珺.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10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9):88-94.

[10]杨广俊.产教融合型企业激励政策优化及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2):91-96.

[11]童卫丰,张璐,施俊庆.利益与合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教融合及其实施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7):67-73.

[12]谢伟,李瑞.基于“互联网+”的高职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3):226-229.

[13]韩华柳,赵蕾蕾.“双高计划”背景下构建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23):93-99.

[14]张璋,周新旺,曾播思.基于共生理论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成熟度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122-128.

(责任编辑 齐蓉晖;责任校对 白丽媛)

[收稿日期] 2023-04-02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专项课题(21CJZD01),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Jk201901),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优选计划(BPHR2019CS04),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JY2021Z001),北京联合大学科研项目(SK20202101),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高校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认知效率比较研究”(JK202009)。

[作者简介]张璋(1980—),女,湖南永州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和教育政策;吕明(1987—),男,山东淄博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创新;赵制斌(1999—),男,贵州遵义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创新。

[通讯作者]张远索(1977—),男,山东济南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及教育教学改革。E-mail:yuansuo@buu.edu.cn

猜你喜欢
北京联合大学产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读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部分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赵坚室内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