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GSS2017调查数据的孝道观嬗变研究
——兼与CGSS2006调查数据比较的视角

2023-12-04 11:14郭德君
关键词:被访者代际观点

郭德君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在CGSS2017家庭问卷调查中,(1)CGSS2017年的调查数据已于2020年10月1日发布,相关信息参见:http://cgss.ruc.edu.cn/info/1014/109.htm,文中图1—图8数据皆源自CGSS2017相关数据或经整理而得,由于笔者开启此项研究时该数据不能下载,因而本文所用数据是联系CGSS负责部门后由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有7个孝道观方面的问题,其中6个问题与CGSS2006家庭问卷中的相关问题内容完全相同,仅次序有所调整,另外,此次调查把CGSS2006家庭问卷家庭价值观中第一个问题作为本次孝道观调查中第一个问题,因而本次孝道观调查中的问题增加为7个。需要指出的是:CGSS调查数据并非跟踪调查数据,(2)笔者2022年4月29日联系CGSS相关负责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因此,2017年数据是11年后在不同人群中所做调查,且数量与上次亦不同,(3)CGSS2006中相关7个问题的回答均为3207个人,而此次虽然每个问题的回答人数不同,但至少都超过4000人。相较而言,此次回答了这些问题的被访者人数较CGSS2006多。虽然CGSS2017调查数据公布以后已促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目前以此为基础的孝道研究还未大规模展开。尽管之前以CGSS2006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数量并不少,(4)笔者以前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已进行过相应文献梳理,此处不再赘述。而且CGSS2017数据中的孝道观问题本质上与CGSS2006数据中的相同,但这并非目前可以忽略相关研究的理由,因为其间毕竟存在11年的时间差,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作为孝道中的重要构成之孝道观必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从孝道自身构成角度而言,孝道观对孝行有重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一种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些考虑,笔者拟利用CGSS2017数据首先对相应孝道观整体上进行分析。

图1 任何条件下家中父亲权威应受尊重之调查结果

一、对CGSS2017调查中7个孝道观问题的分析——与CGSS2006数据比较的视角

(一)CGSS2017调查中7个孝道观问题的具体分析(5)为了便于文中叙述以及后边的制表需要,7个孝道观问题在很多地方尽可能保持原意基础上采取了相对简洁的表述方式。

1.对任何条件下家中父亲权威应受尊重问题的调查

此次调查中第一个孝道观问题为:“无论如何,在家中父亲的权威都应该受到尊重”,剔除15个不知道,2个拒绝回答的被访者后一共有4115人做了回答,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中可看出,被访者看法压倒性集中在同意一侧,将不同程度的同意所占比重集中起来,整体上其所占比重达到84.13%,与CGSS2006相应数据作比较,(6)CGSS2006数据来源网址:http://www.cnsda.org/index.php?r=projects/view&id=12612016。彼时各种同意所占比重集中起来一共达到83.41%,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二者整体倾向高度一致,(7)由于调查对象不同,人数不同,因此,此处仅从整体倾向角度做简单分析,以下相应情况与此相同,不再一一赘述。由此可看出,在不同对象、不同数量人群中,相隔11年后所做调查,其观点倾向仍然高度相同,反映出在这个观点上传统孝道影响的相对持久性。事实上,在笔者看来,此观点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传统孝道的部分内涵,但既不属于其中的精华,也与现代的主流价值观不相符合,但在11年时间里仍能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力确实有点意外。

2.对应做些事为父母增光问题的调查

此次调查中第二个孝道观问题为:“子女应该做些让父母有光彩的事”,剔除9个不知道与2个拒绝回答的被访者后一共有4121人做了回答,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应做些事为父母增光之调查结果

从中可看出,被访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与第一个问题的基本倾向一致,虽然相应同意的具体程度有所不同,但被访者观点主要集中于同意一方是显而易见的,其人数所占比重达到88.38%。再与CGSS2006相应数据作比较,基本趋势亦高度一致,因为彼时各个程度同意比重相加,其所占比重达到88.24%,两相比较,反映出在这个问题上传统孝道亦保持了相对持久的影响力。因为在对孝道的认识与践行过程中绝非仅仅针对父母或老人一方,在生命传递历程中父代与子代在多个方面呈现出了高度的一体化关系,该问题至少从这个层面对此进行了较好的反映。

3.对传宗接代问题的调查

此次调查中第三个孝道观问题为:“为了传宗接代,至少要生一个儿子”,剔除12个不知道,2个拒绝回答的被访者后一共有 4 118 人做了回答,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至少生一个男孩传宗接代之调查结果

从中可看出,在这个问题上,被访者观点首次出现了分化,其中持“无所谓同意不同意”观点的人占19.45%,以此为界,持各种程度不同意观点的人数所占比重为35.94%,持各种程度同意观点的人数所占比重为44.61%,整体上差距并不悬殊。再与CGSS2006数据比较,基本趋势也基本相似,彼时持各种程度同意观点的人数一共占45.25%的比重,各种程度不同同意的人数所占比重为30.02%,反映出在此观点上,虽然社会不断在发展,但其仍保持了相当的恒定性。在这个观点上,葛剑雄立足历史因素从人口持续发展角度将其上升到孝道本质的高度,其中当然也论及对其现代转化问题,这主要是从当下较长一段时间里人口生育率持续低下等社会背景下所进行的分析。(8)葛剑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孝道为例》,《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因此,对传统孝道的一些重要观点不能简单地进行价值判定,而是要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分析。

4.对感恩父母养育的调查

此次调查中第四个孝道观问题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剔除6个不知道,2个拒绝回答的被访者后一共有 4 124 人做了回答,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感恩父母养育之调查结果

从中可看出,被访者的观点几乎压倒性集中集中于同意一方,统计结果显示:除过2.38%的中立观点外,持各种同意观点的人数占到96.75%,而且同意人数呈递增态势,持“非常同意”的人数高居第一位,占45.85%。再与CGSS2006数据比较,其整体倾向亦基本一致,当时也是有95.60%的被访者持各种程度的同意观点,但其中居第一位的是持“相当同意”的人群,所占比重为38.38%,其次才是持“非常同意”的人群,所占比重为33.55%。因此,两相比较,似乎能反映出这个观点在11年时间里似乎有向不断认同方向发展之趋势。不过,这一点毫不意外,因为,传统孝道之所以历尽波折仍能得以不同程度的延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一些重要内涵是建立在人之正常感情需要之上的,即感恩父母在正常情况下是普通民众应该具备的感情,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体现,两份调查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取得高度相似的结果对此进行了很好的反映。

5.关于在绝对意义上善待父母的调查

此次调查中第五个孝道观问题为:“无论父母对您如何不好,仍然善待他们”,剔除10个不知道,2个拒绝回答的被访者后一共有4120人做了回答,具体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在绝对意义上善待父母之调查结果

从中可看出,被访者对这个问题也是主要持同意观点,各种程度的统一综合起来,其所占比重为91.72%,除保持中立观点的人群外,3.74%的人群持各种程度的反对意见。再与CGSS2006数据比较,其基本倾向亦保持一致,当时有93.27%的人群持各种程度的同意观点,除保持中立观点的人群外,1.99%的人群持各种程度的反对意见。两相比较,似乎反映出对这个观点的认可程度略微有降低之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映衬出子女对能否积极实施孝道越来越要放至代际交互的整体框架中去认识。

6.关于放弃志向以遂父母心愿的调查

此次调查中第六个孝道观问题为:“放弃个人的志向,达成父母的心愿”,剔除40个不知道,1个拒绝回答的被访者后一共有4091人做了回答,具体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放弃志向以遂父母心愿之调查结果

从中可看出,与前边多个问题主要集中于不同程度同意一方的整体倾向相比,在此观点上却再次出现了分化。其中持“有些不同意”的人群高居第一位,所占比重达到27.57%,持各种程度不同意观点的被访者总共达到45.36%;与之相对应,持各种程度同意观点人群所占比重为39.09%,虽然并未出现较大差距,但整体上偏重于不同意一方是显而易见的。再与CGSS2006数据比较,与其所呈现出的分化特征亦基本一致,但是,当时有55.72%的被访者持各种程度的同意意见,持各种程度不同意意见的被访者仅占26.35%,还不及CGSS2017 调查中持“有些不同意”的被访者,整体上仅略高于CGSS2017 调查中持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意见被访者一半的比重。如果仅仅简单进行比较,可见在此问题上虽然两次调查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倾向,但其相对集中的倾向却恰好相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这个问题上所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也再次反映出绝对以父母为指向的孝道之不可持续性,当下孝道必须兼顾子代的权益。

7.关于赡养父母使其生活更好的调查

此次调查中第六个孝道观问题为:“赡养父母使他们生活更为舒适”,剔除9个不知道,1个拒绝回答的被访者后一共有4122人做了回答,具体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赡养父母使其生活更好之调查结果

从中可看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与上边多个问题的回答基本倾向一致,就是整体上向同意方集中,其所占比重为95.20%,再与CGSS2006数据比较,其趋势也基本一致,彼时有92.85%的被访者观点属于各种程度的同意范畴。

(二)与CGSS2006数据比较视角下的孝道发展趋势分析

以上仅从基本发展趋势角度对2006与2017年调查的两份数据中所涉及孝道观变化情况作以简单分析。整体而言,虽然在诸多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波澜,但孝道在社会生活中的持续性影响仍不断得以发挥,在多个方面对人的观念与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较之传统孝道所经历的数千年漫长岁月,11年只不过是其中极其短暂的构成,而且在这期间,我国经济等许多方面均在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康,因而无论从内在理论构成还是从外在社会环境的角度而言,都不存在促使孝道发生巨变的可能与条件。这一点从2006与2017年进行的两项调查中所涉及多个具体孝道观的比较中亦可得到印证:即使所调查对象不同,而且跨度也超过了10年时间,两项调查中被访者所处具体社会环境肯定有所区别,但在孝道的核心要求亦可称之为底线要求方面,两项调查中被访者所呈现出的观点倾向整体上高度相似,具体表现在赡养父母使其生活更好、为父母增光这些观念上,有些观念似有加强的趋势,如被访者对感恩父母养育的认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与现代社会价值理念相悖的孝道观在这段时间内并未削弱,如对任何条件下父亲权威都要受到尊重以及对传宗接代的认识,这反映出孝道影响力虽然远不能与传统社会相比,但其中一些重要理念仍在现代社会得以持续,且有较为顽强的生命力。不过,个别相对极端的观念确有不断变弱的趋势,如对放弃志向以遂父母心愿的认识,反映出孝道中一些重要的理念与行为方式在现代社会同样要面临被淘汰之危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孝道要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基于CGSS2017数据的7个孝道观问题的回归分析

(一)相应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孝道观形成与作用发挥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为了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接下来还需对孝道观所受影响因素作较为深入的分析,为了实现此目标,首先需对7个孝道观问题的调查进行相应描述性分析,其中取值依照李克特七级量表设计原则从1到7分别代表了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程度。相关描述性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被访者孝道观的描述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所提供信息,还需对影响孝道观的变量进行相应描述性分析,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影响孝道观的变量之描述性分析

考虑到孝道观与孝行的相互影响,因而还需对被访者的孝行进行考察,与CGSS2006的问题一致,被访者孝行在此次调查中也主要体现在一些相对具体的日常事务中。相应问题分为两个层面进行,一个是对子女孝行的调查,即从被访者过去一年中是否为其父母“给钱”“帮助料理家务(包含打扫等细节)或照顾小孩或其他家人”“听他们的心事或想法”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与此同时,也从父母角度提出这三个问题进行调查。基于这些调查所提供的信息,再将理论认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分析可知:相应孝道观不可能孤立存在,其与诸多孝行以及代际支持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互动,因此,接下来还需对这六个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具体内容如表3、表4所示,另外,表中被访者孝行及其父母所给予的代际支持原始问卷中按照5级李克特量表的原则赋值。

表3 过去一年被访者孝行的描述性分析

表4 过去一年被访者父母是否为其提供相应代际支持的描述性分析

(二)因变量、自变量与方法

1.因变量

本次回归分析的因变量为7个孝道观问题。

2.自变量

本次回归分析中的自变量为问卷中所提供的所有直接影响孝道观的因素,具体见表2、表3及表4。虽然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被访者孝道观的形成,但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层层作用,最终还是可通过一些更直接的因素表现出来,因此,本次研究选择的自变量是更为直接的一些因素。

3.方法

因为是对孝道观进行的分析且原始问卷中按照7级李克特量表原则赋值,因此,按照一般经验,用定序logit进行相应分析为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过程中,本研究中未改变孝道观、过去一年被访者孝行以及被访者父母是否为其提供相应代际支持的初始赋值。

(三)具体归回结果分析

在明确了相应因变量、自变量以及具体方法的基础上,接下来通过定序logit回归构建了7个模型,具体内容如表5所示。

1.模型一分析

模型一在0.001水平上显著,从中可看出:第一,民族在0.01水平上对任何条件下家中父亲权威应受尊重的孝道观有正向影响,这反映出不同民族在一些具体孝道观上所呈现出的差别。第二,教育程度在0.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教育程度越高,越不认可此观点。这反映出随着教育程度增加,一些体现出明显权威性特征的孝道观与一些个人理念必然出现碰撞、冲突。第三,去年全年总收入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收入水平越高越不认可此观点,反映出在当下社会孝道观与经济因素的密切关联。第四,户口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非农业户口、居民户口(以前是非农业户口)较之农业户口、居民户口(以前是农业户口)者更不认可此观点,这反映出不同生活背景对其孝道观也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第五,过去一年子女给父母钱在0.01水平上对此孝道观有正向影响,即过去一年子女给钱越少,越不认可此观点,由此可看出孝行与一些具体孝道观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联。

2.模型二分析

模型二在0.001水平上显著。从中可看出:第一,教育在0.001水平上对应做些事为父母增光的孝道观有正向影响,即教育程度越高,越不认可此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个体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其在理解一些孝道内涵时很有可能还要从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去体悟,而非简单地认可与服从。第二,去年全年总收入在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收入水平越高越不认可此观点,再次反映出随着收入的提高,以父母为中心的观念越是淡薄。第三,被访者在过去一年听父母心事或想法的孝行在0.05水平上对此孝道观有负向影响,即此种孝行实施越少越认可此观点,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如果父母心事与想法与应为父母增光相关联,子女当然将其视为心理负担了。第四,过去一年父母在帮助被访者料理家务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代际支持在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负向影响,即父母在过去一年为被访者提供相应代际支持越少,其反而越认可此观点,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在一些具体孝道观审视下子代对父代所提供的一些代际支持的认识。第五,被访者父母在过去一年听其心事或想法的行为在0.01水平上对此观念有正向影响,即父母听其心事或想法越少,被访者越不认可此观点,由此可反映出代际联络在强化代际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3.模型三分析

模型三在0.001水平上显著。从中可看出:第一,性别在0.001水平上对至少生一个男孩传宗接代的孝道观有正向影响,从中可看出,女性对此观点较之男性对此更不认可。说明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女性的独立意识、自主地位不断在增强。第二,年龄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负向影响,即随着年龄增大,对此观点越认可,这反映出生命阅历对一些传统孝道观的重要影响。第三,民族在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反映出不同民族在一些具体孝道观上的认知差异。第四,宗教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反映出道德在生活中绝非孤立的存在,如从元伦理学角度分析亦如此。第五,教育在0.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教育程度越高者越不认可此观点,教育程度已第三次显示出其强劲的影响力。第六,去年全年总收入在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联系前边两个模型,不断反映出经济因素与孝道观的密切关系。第七,户口在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非农业户口、居民户口(以前是非农业户口)较之农业户口、居民户口(以前是农业户口)者更不认可此观点,户口再次显示其对一些孝道观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一些孝道观所存在的差异。第八,被访者过去一年的给钱程度在0.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给父母钱越少则越不认可此观点,反映出孝道观念与行为之间相互有深层的影响。第九,被访者过去一年听父母心事或想法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负向影响,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如果父母在至少生一个男孩传宗接代方面不断进行唠叨,子女当然将其视为心理负担了。第十,过去一年父母在帮助被访者料理家务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代际支持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负向影响,再次反映出父代所给予的代际支持与子代对一些传统孝道观的认同方面之间所存在的复杂关系。

4.模型四分析

模型四在0.001水平上显著。在此模型中,仅有3个因素对感恩父母养育的孝道观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具体分别为:第一,政治面貌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这也是其首次显示出影响力。第二,被访者父母在过去一年给被访者钱在0.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负向影响,即其父母给其钱越少,被访者越认可此观点,从而首次对父代经济支持与一些孝道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揭示。第三,在过去一年父母听被访者心事或想法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父母听其心事或想法越少,被访者越不认可此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子女在精神层面对父代的依赖。

5.模型五的分析

模型五在0.001水平上显著。在此模型中,对在绝对意义上善待父母的孝道观有不同程度显著影响的因素有7个。具体情况为:第一,性别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女性较之男性更不认可这个观点,这不断反映出在一些具体的孝道观方面性别所带来的不同程度影响。第二,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亦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有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越高者较之与其相对者更不认可此观点。第三,政治面貌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负向影响,即有相应政治信仰或归属者较之与其相对者更认可此观点。第四,从被访者孝行角度而言,过去一年被访者听父母心事或想法在0.05水平上对此观念有正向影响,这首次从子代角度反映出涉及精神层面的孝行对一些孝道观能产生积极影响,当然,这与相应孝道观的内容密切相关。第五,从代际支持角度而言,过去一年父母给被访者钱在0.001水平上对被访者观点有负向影响,即父母给被访者钱越少则被访者更认可此观点。而被访者父母听其心事或想法则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被访者父母听其心事或想法越少则其越不认可此观点,这些特征都可从一般生活经验的角度去解释。

6.模型六分析

模型六在0.001水平上显著。在此模型中,对放弃志向以遂父母心愿有不同程度显著影响的因素有7个。具体情况为:性别在0.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同等条件下女性较之男性对此观点的不同意程度为高。这反映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女性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从而不可避免地对一些相对保守的孝道观产生影响。第二,年龄亦在0.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负向影响,即年龄越大越认可此观点,这应是成年尤其是有了子女后对此观点有切身体会之故。第三,民族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这不断反映出不同民族在一些具体孝道观认知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第四,教育程度在0.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认可此观点,相对于此问题所表达出的明显倾向,通过一般生活经验对此亦可进行解释。第五,去年全年总收入在0.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收入水平越高越不认可此观点,这已经多次显示出许多具体的孝道观要受到经济因素的直接影响。第六,户口在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非农业户口、居民户口(以前是非农业户口)较之农业户口、居民户口(以前是农业户口)者更不认可此观点,这是户口第三次显示其对一些具体孝道观的影响,不断说明生活环境对一些孝道观的影响不容忽略。第七,被访者父母听其心事或想法在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即被访者父母听其心事或想法越少则其越不认可此观点,这已经多次反映出在一些孝道观认同方面父代所给予的精神性因素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7.模型七分析

模型七在0.001水平上显著。在此模型中,对赡养父母使其生活更好的孝道观有3个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影响。具体情况为:第一,被访者在过去一年听父母心事或想法在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这再次从子代角度反映出孝行中精神层面的活动对一些孝道观能产生积极影响。第二,父母在过去一年给子女钱在0.001水平上对此观点有负向影响,即给钱越少被访者越认可此种行为,这第三次对父代经济支持与代际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揭示。第三,父母在过去一年听被访者心事或想法在0.05水平上对此观点有正向影响,第五次反映出父代针对子代精神层面的行为对子代孝道观认同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三、被访者整体孝道观的分析

(一)被访者的整体孝道观

在考察被访者具体孝道观的基础上,还需对其整体孝道观进行研究。基本思路是将7个具体孝道观相加,在未改变其初始赋值的前提下,其值越大则表明被访者孝道观整体上向不同意方向发展,反之则朝同意方向发展。经过统计以后,被访者整体孝道观如图8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其均值为18.181,标准差为5.334。

(二)关于被访者整体孝道观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整体孝道观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还需进行相应回归分析,其中的因变量为被访者的整体孝道观,自变量除了表2中的变量外还包括总孝行及父母所给予的所有代际支持,所处理方法与整体孝道观相同,即将被访者的三种具体孝行与父母所给予的三种代际支持分别相加,根据初始赋值原则,其值越小则表明被访者孝行越佳或被访者父母所提供的代际支持越多,越大则含义相反。在此基础上再用定序logit回归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以CGSS2017数据为基础的被访者整体孝道观的定序logit回归

该模型在0.001水平上显著,具体结果为:第一,性别在0.001水平上对整体孝道观有正向影响,即在同等条件下女性在较之男性,其整体孝道观呈现出更多不认可的倾向。第二,民族在0.05水平上对整体孝道观有正向影响,反映出不同民族在整体孝道观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第三,教育程度与去年全年总收入均在0.001水平上对整体孝道观有正向影响,即被访者教育程度、去年全年总收入越高,其整体孝道观越朝不认可方向发展。第四,户口在0.001水平上对整体孝道观有正向影响,即非农业户口、居民户口(以前是非农业户口)较之农业户口、居民户口(以前是农业户口)者,其整体孝道观越朝不认可方向发展。第五,总孝行在0.001水平上对整体孝道观有正向影响,即被访者总孝行欠佳,其整体孝道观越呈不认可方向发展。

四、结 论

在当下,孝道研究不仅有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含义,而且在社会治理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为在老龄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老年人群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年龄构成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所占人口比重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所占人口比重为13.50%,较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别增了5.44与4.63个百分点。(9)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sj/ 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4.html.因而有关孝道的研究不仅与老龄化社会如何对待老年人的价值理念等密切相关,在老龄化治理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其在治理伦理方面所起到的积极支撑作用也不言而喻。彭希哲指出:传统孝道文化是深刻体现老龄化治理“中国逻辑”中资源优势之重要构成。(10)彭希哲:《老龄社会治理之“中国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8日第8版。因此,本研究不仅有立足文化传承而进行相应理论探究层面的含义,而且可为老龄化治理等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提供一些参考,但其现实意义绝不止于老龄化治理方面,因为无论从家庭伦理还是从治理伦理等角度而言,孝道在其中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因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1)源自《孝经·圣治章第九》,具体参见〔唐〕李隆基注、〔宋〕刑昺疏《孝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1页。基于这些考虑,下边对本次研究结论进行简单总结。

(一)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仍有持续发展的基础

仅从描述性分析阶段的情况来看,被访者观点仅在第3、第6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分化,结合相应问题分析,这其实是一个正常表现。就笔者的认识来看,CGSS2017调查中的7个孝道观问题仅仅是对传统孝道部分内涵的概括,即使从传统孝道的核心构成来看亦不能将其视为全部。而且在相应问题表述上,在不同程度上凸显或放大了传统孝道的一些价值理念,如在第3个问题中,其中坚定的表述语气即使让一些同意者也望而生畏,因为在现代社会,生育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仅仅是个人意愿问题,还涉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更为关键的是:是否生育男孩无法靠个人意志控制,当然,在传统社会生育无节制时期,其可能性确实要大一些。而第6个问题涉及个人志向选择方面的代际抉择,其实,即使依据相应文本资料分析,传统孝道在子女志向选择方面并未非常极端地置子女发展不顾而让其完全顺从父母意志,这不仅有悖常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符合传统孝道自身的精神内涵,因为子女成就也是荣耀父母的重要方式,“母以子贵”,(12)源自《春秋公羊传·隐公第一》,具体参见黄铭、曾亦译注《春秋公羊传》,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在相应要求上不可能出现逻辑上的悖论。立足有关重要典籍进行分析,传统孝道也并未要求一味要求屈从父母,赵歧在对《孟子》中“不孝有三”注解时就指出“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13)源自《孟子注疏解经卷第七下·离娄章句上》,具体参见〔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廖名春、刘佑平整理,钱逊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0页。由此可见,即使在传统社会,也并未强调无原则地顺从父母。虽然并不能由此而进行普遍推论,但依照一般情理,如果子女能得到很好发展,并非所有父母都会强迫子女放弃个人志向,因为子女发展得好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尽孝有了可靠保证,二者不仅不相互排斥而且还有内在统一性。基于这些分析,在现代社会,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出现分化更在情理之中。

在描述性分析中可看出,在其余5个问题上虽然每个问题中被访者具体同意的程度并不相同,但其基本倾向都向同意方向集中,这一点还是比较明显的。立足这5个问题分析,第1、5个问题体现了非常明显的权威性孝道特征,遑论将其放至现代社会,在传统社会对其也并非一概而论,因为传统孝道也强调“父慈子孝”,(14)笔者对此曾有简要概括与论述,具体参见郭德君《社会治理视角下00后为主型大学生孝道现状及重塑的实证研究——基于重庆市6所高校1101份问卷调查》,《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第6期。我们很难想象一种完全依靠强制力而非立足人之基本情感之上的道德体系能产生数千年的持续影响,因而权威性只能体现传统孝道的一些特征,而不能代表其全部。虽然如此,大多数被访者的观点仍集中于同意一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至少在观念层面,传统孝道一些理念在当下仍有较大影响力。而第4、第7个问题恰好体现了维系孝道的重要基础,即人之正常的情感,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感恩父母养育、赡养父母使其生活更好是基于自发情感之上的正常行为,从道德层面而论,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这确实与一般的预判相符合。具体而言,第2个问题从表述语气与内容角度而言,不应将其置于权威性孝道范畴,其与现代社会许多重要家庭、社会理念在本质上并非处于完全对立的两极,再从个体成长历程与心理机制角度而言,长期以来,家的理念在国人心目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人生许多重要阶段,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尤其是父母的支持,因此,大多数被访者观点集中于同意一方也可以理解。

总之,就对7个孝道观问题的描述性分析而言,至少在观念层面,我们基本可得出传统孝道在当下仍有重要影响力的结论,从理论阐释角度而言,这是我们展开更为深入分析的一种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进行相关政策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立足社会现实进行分析,这在维系家庭代际伦理关系从而固化家庭养老的基础性地位等方面当然具有有利的一面。

(二)当下孝道在多维网络中存在的格局决定了相应政策设计的视角要多元化

1. 当下观念的相互交错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使孝道在多维关系之网中存在

在相对深入的回归分析阶段发现,多种因素无论对被访者一些具体的孝道观还是整体孝道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虽然受制于调查问卷所提供信息与笔者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而本次研究所获知的关于孝道存在状态的信息比较有限,即使如此,还是能大致勾勒出一个当下孝道存在的基本图景,其与传统社会孝道发展演绎的图景完全不同。在传统社会,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作为其中重要构成的孝道思想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有了坚实的整体性思想所提供的依托。而在当代社会,孝道是在多种思想与观念相互交织的社会网络中存在,尤其是要受到与孝道认知与实践个体直接相关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的不同影响在相应回归分析中已得以呈现,因而当下孝道与传统社会其在家庭伦理中居于一元主导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家庭、社会背景已完全不同。

2.教育既是传承孝道的重要方式,也在多维度中成为孝道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教育程度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对7个具体孝道观中的5个产生了影响。再结合对其产生了相应影响的具体孝道观分析可发现,其中都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权威性孝道特征,或与之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或有相对保守的内容包含其中。因而最后对被访者整体孝道观的分析中,教育程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应是对前边具体情况的整体性总结。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虽然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承孝道,但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随着许多个体教育程度的提高,传统孝道中与现代价值理念相悖的一些内容必然要产生冲突。因此,我们不能简单通过教育传承孝道,虽然在传统社会这确实是传播孝道的极其重要的方式,孝道教育能提升孝行在一些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15)刘军波,罗婷俐,胡军生:《孝道引领对孝道行为的影响之实证研究》,《老龄科学研究》2021年第6期。因而在当下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传承传统孝道中的精华部分亦是不可或缺的方式。但是,孝道本身在扬弃的过程中也要发展,要在固守其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否则在民众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排斥、抗拒孝道构成中与现代社会基本价值理念不相符合的内容将会成为一种必然。

3.经济因素对孝道存在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回归分析中也发现,去年全年总收入对4个具体孝道观在不同水平上产生了影响,不仅与教育程度所影响的具体孝道观相同,而且影响方向亦相同,后面对被访者整体道德观的分析中也得出相同结论。至少从短期的经济因素影响来看,去年被访者收入水平越高,其对体现出明显权威性特征或与其有不同关联的孝道观有比较明显的不认同倾向。由此可看出,个体教育程度及其经济状况与对这些观念的认识呈现出明显的相悖关系。因此,在当下,不能将许多孝道观视为孤立于经济等因素之外的类似道义论框架中的道德观念,亦即不能将其视为完全道德意义上的概念,虽然在理论研讨方面可以这样做。事实上,许多人都是普通人,都在世俗世界中生活,不可能用纯粹意义上的道德律令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因此,传统孝道的传承不能仅仅立足于一成不变的孝道理论进行,还必须要考虑其中一些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是否适应的问题,否则,不加取舍生硬地进行宣传只能适得其反。另外,我们固然要深入研究不断提高的经济水平与相应孝道伦理的不断冲突与对立,也要探寻二者是否存在更多相互调适的可能,以使经济因素尽可能成为促进代际伦理和谐的推进剂,而不是相反。

4.代际支持中存在的较为复杂的运作机制需要引起关注,也需进一步探究

按照寻常理解,如果存在较为紧密的代际联系,可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代际关系,但本次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并非完全如此。从子代角度而言,从比较显著的影响因素分析,子女给父母钱确实强化了相应孝道观,当然,这些孝道观本身也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必须考虑的,否则就会陷入金钱可强化代际关系的认知误区。听父母心事或想法既可削弱对一些孝道观的认同,这在相当程度上与相应孝道观的具体内容有关,同时在一些孝道观上体现出相反的效果,由此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就是孝行中的精神慰藉不能忽视,古人云:“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16)源自《礼记·檀弓下第四》,具体参见杨天宇《礼记译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对整体孝道观与总孝行的研究中发现二者还是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对此进一步进行了印证。如果从父代角度而言,给子女钱越少则其更认可一些孝道观,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在代际关系维系方面金钱并未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证据,但同时要知道这只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并非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因为这几个孝道观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被访者一般不会选择一个有悖常理的答案,因而在此不能把相应问卷答案当成唯一可靠的前提,必须说明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是对相应的问卷答案进行分析,而不是对事实本身进行分析。这些特征在父代帮助子女料理家务(包含打扫等细节)等方面同样得到印证,但这个环节所对应的具体孝道观又相对保守,所以其中的原因还要进一步探究。不过,代际交往情况应该没有那么复杂,在父母听子女心事或想法的行为中就呈现出与一般生活经验相符的结果,即这些行为越少子女越不认可相应孝道观。

总之,几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以一些孝道观为切入点透视当下代际关系初步可得出这样一些结论:目前父代直接的经济、劳动付出并非强化被访者一些孝道观的重要纽带,从子女视角审视,虽然子女对涉及精神层面的孝行并不完全认可,但从相对的视角审视,精神性因素在维系代际关系方面的作用仍不能忽略。当然,在孝行等方面此次调查仅仅提供了过去一年的数据,依据一年数据推出相对普遍的状况确实有些欠妥,其中的复杂运作机制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究。虽然如此,从中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无论从着眼孝道传承的角度而言,还是从当下老龄化治理的角度分析,其中已经发现的一些问题都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去面对。

猜你喜欢
被访者代际观点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观点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