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自强: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3-12-06 09:51邢海晶
湖湘论坛 2023年6期

摘要:文化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助力中国国際竞争力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以文化为内核构建话语权内容,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提供路径线索。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能凝聚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人民力量,夯实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思想基础,展现中国文化话语独特的风貌形态。要聚焦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线索,建设强大的中国文化话语权,需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保障文化话语权建设方向、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推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等方面全面展开。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话语;中国文化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6-0031-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之国家软实力建设目标[1]46。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既是维护中国文化话语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的实然举措,更是坚定中华民族之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应然方式。新时代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以文化自信自强为路径线索,只有文化自强,才能为中华民族赢得自我表达和平等对话的资格,只有文化自信,才能赋予民族复兴与文化创新可持续推进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自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传承发展创新中国文化的自主意识与实践精神的呈现,其正在并将继续为实现民族复兴铸就中国文化话语权基础。

一、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国文化话语权的范畴界定及二者于民族复兴实践的汇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话语权是一国软实力的表达。中国文化话语权是维护本民族文化安全与权益的权力和权利,而文化自信自强直接关系到文化话语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民族复兴的实践中。

(一)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概念阐释

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坚定的自信心理和自强实践,其意涵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厚积淀与充分肯定及对自身文化传承发展的自觉意识与行动。心理层面的认识自觉和价值肯定、实践层面的主动传承和发展创新是文化自信自强的两个组成方面。文化自信和自强的心理与实践联系并非机械叠加,而是从历史到现实的有机整合。从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根源而言,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创造并不断发展创新的文化的自主心理及肯定性精神活动,丰厚的文化资源及其蕴含的先进价值理念是心理自信萌生、发展、强大的沃壤。在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基础上,文化自信既要求肯定文化价值的观念和形态,又要坚定文化继续发展强大的信心。文化自信就是对文化本身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过程性肯定。对现在和未来的文化肯定又外化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实践状态:文化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精神世界的需求,发挥出凝聚人民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没有文化自信,则国家、民族和人民对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就会丧失精神支撑。肯定文化价值的文化自信是心理表现,而心理状态会作用于社会实践,文化自强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实现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因此,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中国文化话语权是中国文化具有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等相关话语权力。福柯将话语视为权力(power)本身,认为“话语并非仅是斗争或控制系统的记录,亦存在为了话语及用话语而进行的斗争,因而话语乃是必须控制的力量”[2]3,换言之,话语不仅能够产生斗争和控制效能,而且话语本身就能够带来影响力、操纵力等相关权力。话语的权力(power)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公权力,还有话语带来的相关影响力。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锋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正成为非暴力手段产生权力力量的一种必然选择。选择借助文化引领力实现文化的话语权力效应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文化的性质来看,文化与人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文化能以其所具备的感染力对人产生说服力,规范人的行为,正是文化的这种影响力赋予其话语的权力作用。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所内生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引领力已经为历史所证明,中国文化正是凭借这种影响力而具备了话语权意义。“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3]中国注重依靠文化产生话语影响和感召的力量,实现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展开的话语权建设,使当今中国在面对西方“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等影射中国的话语攻击时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自信自强的文化定力,并在保证自身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主张,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价值魅力,彰显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引领力,维护和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

(二)两者统一于依托文化软实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梦想。民族复兴的基础在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内容和坚定的文化价值定力。而中国文化话语权也奠基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感召力、传播力、引领力等权力的系统化结果;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国文化话语权共同架构起中国文化软实力,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

中国文化话语权与文化自信自强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4]198,表明了软实力同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文化自信自强和文化话语权都要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得以产生和存在,两者都以文化及其所具有的以文化人的作用为前提,皆是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具体而言,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对中国文化所呈现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出的实践样态,具有强大的心理驱动力量和文化的凝聚力,并且在承载民族复兴的文化实践中展现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直接呈现。“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以权力”[2]17,话语本身是文化内容和价值的承载与表现形式,中国文化话语权包括文化内容传播力和价值引领力的发挥,这是文化软实力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实现方式。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实现要求以文化为内容,通过文化话语权的构建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形象,以中国文化话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文化具有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公信力及创造力,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自强与中国文化话语权统一于依托文化软实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条件”[4]3-4。文化繁荣兴盛奠基国家软实力基础,其显示度虽不如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明显,但影响力却更为深远,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复兴精神之钙。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才能扎实文化定力、坚守文化价值,从而锚定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方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只有以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化话语权提升,才能为中华民族复兴赢得国际认同。另一方面,需要发挥文化话语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话语权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必然举措,它能够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权益,使中国文化发挥世界影响力,营造中华民族复兴的良好国际话语环境。故而,文化自信自强和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提升统一于依托文化软实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之中。

二、文化自信自强对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意义

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要求加强中国文化力量、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理念、保障中国文化话语安全。文化自信自强是坚定中国文化价值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过程。文化话语权建设需要在文化自信自强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行为驱动中不断赋予其以人民力量、筑牢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思想基础并展现其精神风貌。

(一)厚植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人民力量

文化通过人民生活和实践展现出来,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自知的内在价值理念,能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马克思认为,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5],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要在多维历史条件下产生,而文化是在具体历史实践中生成的,人民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在社会文化实践的积淀中产生的文化的影响。文化自信自强来源于文化所承载的深厚价值内涵,“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6]文化自信自强为凝聚人民团结奋斗提供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是构建民族国家文化价值认同的心理基础,这种精神力量和认同心理又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力量,为人民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提供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自强表现了人民对本国文化的价值肯定和建设本国文化的自我强化的努力,意在追求文化进步,以文化丰富发展繁荣人民的精神世界,从而为人民的团结奋斗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自强赋予人民开展文化话语权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文化实践的客观结果,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文化话语權建设要坚持发挥和凝聚人民的主体力量。文化自信自强是人民群众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实践中肯定本民族文化心理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凝聚人民开展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力量。一方面,文化自信自强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文化心理上自我肯定的状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文化自信自强在丰富文化话语内容的过程中为人民提供了团结奋斗的实践力量,也为文化话语权的建设植入人民共同奋斗的心理力量。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自强以人民为主体。中国文化话语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文化自信自强是人民建设文化话语权的实践伟力的有力佐证。中国文化话语的产生和传播过程需要以文化自信自强凝聚人民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从而唤起人民群众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主体意识,为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凝聚人民力量。

(二)筑牢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思想基础

文化自信自强丰富了文化话语内容,为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筑牢了思想基础。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包括充实文化话语内容、掌握文化话语议题、增强文化话语影响力等方面的要求,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文化本身。文化自信自强是基于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以文化肯定和文化建设的方式彰显中国文化话语的解释力与影响力,奠定中国文化话语权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民族由独立走向复兴的精神标识,“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8]一个民族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肯定与建设,对内意味着人民没有精神家园,没有凝聚民族认同的心理基础,对外则会陷入自我价值否定与文化媚洋的话语失语境地,面临民族命运和文化前途任人摆布的困境。文化自信自强既是中国文化的先进价值内涵赋予人民群众的自豪感,也是中国文化在对外国际传播实践中辐射力与影响力的呈现。涵育具有强大社会感召力、凝聚力的中国文化,能够赋予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与世界文化“美美与共”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是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深厚思想基础。

文化自信自强内在地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筑牢思想基础。“我们文化不断流,再传承,留下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9]发展中国文化的前提是守护好中华文化根脉,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提炼中华文化精华。对本国文化的守护与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立场的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45之文化话语权建设要求。文化自信自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对中国文化传承,坚定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念,进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化是文化话语表达的对象,在自信自强的文化立场上,中国文化话语的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呈现出中国的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气魄,内含着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思想。通过文化自信自强对中国文化立场的坚守,能够促进中国文化话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的运用与传播,夯实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思想基础。

(三)展示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精神风貌

文化自信自强蕴含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进取精神,能展示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文化作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10],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其所积淀的精神内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的价值指南。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如果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则中国绵延万年的灿烂文化难以传承至今;如果不能坚持发展积淀民族精神的中国文化,则难以在时代进程中延续文化发展的辉煌。在文化发展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自信自强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自我肯定和积极建设的精神状态,是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的表现。锐意进取的精神是影响话语权建设效能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中既是寻求自我发展的精神要求,也向外显示出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积极精神状态。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对文化话语如何发挥影响力进行了实践探索,文化自信自强内涵的文化建设精神有利于在话语推广的过程中展现中华民族积极进步的良好形象,彰显文化话语权建设的精神风貌。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探索实践对此给予了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建设自信自强的中国文化,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文化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复兴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在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坚持,既成为文化话语权建设的精神鼓舞,也通过文化发展传播的中国文化话语表达而展示了话语权建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自信自强以兼容并蓄的话语主张彰显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开放发展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兼容百家文化学说之长,坚持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方式,其延绵不绝的重要原因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兼容并蓄的话语主张不可分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话语主张,有利于促进多元文化有机统一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创新之中,是文化兼容并蓄的话语主张表现。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发展需要坚持兼容并蓄的文化话语主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1]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更不是文化自闭,文化自强更需交流借鉴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文化自信自强本身便蕴含着兼容并蓄的话语主张。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是对文化话语发展创造并增强其影响力的实践,需坚持开放发展的态度,既面向中国,更面向世界。就中国话语权建设面向本民族的实践而言,需在坚定自身主体文化话语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优秀的世界文化话语,丰富中国文化话语内容;在中国文化话语权面向世界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文化话语需要在与世界多元话语交流中发展,增强中国文化话语的世界影响力和传播力。故而言之,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要有开放发展的精神。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话语创造、发展并发挥影响力的必然结果,其兼容并蓄的话语主张展示了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开放发展的精神风貌。

三、以文化自信自强为路径线索的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探索

中国文化话语权是中国文化表达力与影响力的标尺,建设中国文化话语权是中国文化产生世界影响力、抵御文化话语霸权的重要方式。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心理与实践要求,对丰富发展创新中国文化话语内容、强化中国文化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自信自强为路径线索,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需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保障建设方向、增强中国文化传播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以及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展开实践探索。

(一)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保障文化话语权建设方向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求文化发挥其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保护功能,保障中华民族独立之精神,维护中国文化安全。“人类安全不仅包括军事、生态和经济状态等各种物质问题;它还有心理和文化内涵。”[12]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和对抗,于独立主权国家而言,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会涉及文化生存空间的问题,则文化安全问题成为国家间的普遍担忧。正处在和平崛起关键期的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张的文化价值观念难免产生分歧甚至爆发冲突,以致阻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3]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文化普遍安全的重要策略,既是文化主体心理上对文化肯定的表现,还要求文化得到持续建设与发展。文化安全的防范和治理可从心理上破除外在的文化威胁,而文化的自我肯定心态则是保障文化安全的需要。推进积极而强大的文化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安全的底气,在文化自信自强基础上积淀的文化情感和展开的文化实践能够有效化解文化危机,保障文化安全。

以文化自信自强维护文化安全,是保障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必要条件。文化自信自强是推进中国文化对外产生影响力的基础,积极稳健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建设实践既是对现有文化的肯定与传承,也是对未来社会文化持续发展的积极心态与行动表达。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烈竞争中保障文化安全、向外推广自身文化话语主张的要求。文化话语权建设是推进本国文化影响力并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推广的内生性冲动与需要。在文化自信自强中维护文化安全,是中国文化具有独立自主表达文化主张和扩大文化影响的能力表现,能够保障中国文化话语内容和文化话语权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在文化自信自强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使中国文化话语有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方向保障。文化自信自强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重视中国文化独立性与自主性的要求,其能强化中国文化意识,进而保障文化话语权建设方向。一方面,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构建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塑造文化安全,保障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面对“文明冲突论”“文化优越论”等在世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价值主张时,要维护好文化安全,则要求中国积极发表文化主张以保证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4]之要求,反映了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中创新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必然性,也承载着向世界澄清与阐释中国文化主张、维护文化安全的时代之唤。文化的创新创造向世界澄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价值观不是西方文化的翻版,于创新中自信自强的中国文化为世界重新定义了文化相处的价值规范与世界格局。另一方面,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促进人民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积极维护文化安全、进而掌握思想文化斗爭主动权以保障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方向。“猛烈的炮火有时看似可以破坏敌人的全部防御体系,其实不过损坏了他们的外部掩蔽工事”[15],“外部遮蔽工事”可观可感,而在外部遮蔽之下的内在文化领导与安全必然依靠内在的文化力量加以保护。人民是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历史主体力量,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保障文化安全和提高中国文化话语的影响力,必然要强化人民对文化的辨别力,认清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以文化自信自强构建起人民的心理防线,保障文化话语权建设正确方向。

(二)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以推进文化话语权建设广度

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心理与实践统一的文化话语权建设要求,其通过文化心理和实践的同频同步助推中国文化传播力提升。中国文化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基础之上,熔铸于中国近代以来民族文化独立的探索之中,成长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之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13,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容和来源。而“传播与文化是一体两面”[16],在世界逐步发展为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文化传播自然成为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与构建共同体价值认同的重要过程,同时文化传播在对他者形成积极影响的过程中也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意义,通过传播才能使人接受文化信息,进而使人在文化认知中走向文化认同。虽然中国文化价值底蕴厚重、呈现形式丰富多彩,但向世界展现自信自强的中国文化同样需要以传播作为手段,弘扬中国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发挥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引领力:坚守文化传播中的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公”的天下观等中华民族万年传承积淀的文化精神,通过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话语表达确立中国文化话语权。

坚定自信自强的文化定力,积极发挥文化传播力,使文化获得话语力量,是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必要前提。文化传播力也是文化话语权实现的内在要求,文化话语权在实践维度上就是基于文化本身而生成的话语意义表达的机会、可能和影响,在文化互动中感知文化意蕴,实现文化心理上的互动,构建文化认同。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发生机制遵循价值与逻辑相统一的内在规定性,将为自身和世界带来必然的结果:发挥文化传播力使人民在对中国文化的丰厚内容、先进价值和未来前途满怀信心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化;同时运用中国文化的传播力,让中国文化走向并融入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赢得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可与共鸣。由此,可以实现中国文化话语的权力内容,铸就中国文化话语权。

文化自信自强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则需要鼓励人民对文化的研习与传承,发挥文化传播的广度。从文化传播力实现的手段和措施来看,一方面,文化传播力要在传统和新型文化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中实现。尽管传媒科技不断发展创新,文化多样态呈现,但大众对传统文化传播媒介使用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传统文化传播媒介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和空间,如报纸、书籍、广播等仍然存在,以传统媒介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仍然具有一定和稳定的传播受众。新传播媒介则可以利用传播技术优势,使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得到生动展现,例如传统文化中已经严重受损的文化遗址、历史文物甚至越隔千年的历史事件都能通过VR技术复刻出来,使人更直观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两者的有效运用能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话语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实现文化话语权建设目标。另一方面,文化经由产业链走向大众和世界的过程能够附带产生文化传播力。文化产业本身属于经济范畴,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通过经济产业链加强全球文化连接,使中国文化伴随自身文化产业链延伸,增强自身的对外传播力,进而将文化产业背后的经济联系转化为文化表达优势。如北京冬奥会期间,以冰墩墩为代表的系列奥运文化产品形成的奥运文化产业链迅速覆盖全球,冰墩墩熊猫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象征与表达依托奥运文化产业链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勇敢、创新精神,实现了中国文化成功的全球传播。

(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中推进文化话语权建设深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奠基之石。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不能以摧毁现存文化遗产的方式来获得解放,“我觉得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文化。”[17]时代在不断发展,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8]“双创”以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内容提供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方法,坚持“双创”表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科学态度,赋能文化自信心理,同时也要求遵循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自强实践与之相匹配,进而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中国文化影响力、赋予中国文化以话语权之现实和时代意义。跟随与附和他国的文化价值观没有出路,正如约瑟夫·奈所指出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其他国家自然愿意效仿”[19]。以文化自信自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内容铸就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文化实现其话语权意义,“双创”是升华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蘊含之文化时代价值的关键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双创”中才能紧跟时代、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当代世界和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文化智慧的指引和文化实践启示,这是中国文化话语力量的生成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双创”以实现自身的文化影响力,拓展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深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话语影响力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意蕴,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意蕴转变为现代化的价值影响需探寻“双创”的具体实现方式。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双创”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则为“双创”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根据两者文化的共通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张力中有效实现“双创”,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政治情怀有力展示了海纳百川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全人类解放思想的体现。这一“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双创”实践成功的印证。这充分关照了世界共生共荣的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国文化融入世界,进而使中国文化产生世界影响力,建设中国文化话语权。其次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话语表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更具渗透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极具概括力,但惜字如金的文言话语表达时常会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间的羁绊,而“双创”则能实现话语转换,使传统话语变得现代化,利于国际化传播。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运用中实现“双创”,强化中国文化与话语内容的世界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晶,盘活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打造“非遗”文化产品,以“非遗”结合现代精神昭示中国文化价值,是在“双创”中推进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四)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中推进文化话语权建设强度

文化交流是文化持续发展的要求。“自人类形成部落,开启人类文明之日起,当某一部落的人遇到另一部落的人,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时,跨文化交流就随之产生了。”[20]文化交流贯穿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始终。没有交流的文化是狭隘的,没有文化互鉴的自信是畸形的,文化自信自强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完成的,而是一国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之比较中实现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16的文化发展要求,交流互鉴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自信心理与自强实践的直接表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21],丰富多彩是文化存在的应然之态,主动推进文化交流,才能在借鉴中拓展文化视野、端正文化态度、创新文化样态,以开放的文化胸怀展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自强要求文化交流互鉴,文化则在交流互鉴中构建自身的感召力,以此实现文化话语权的影响。世界是一个紧密联合的共同体,文化交流能够让异质性多元文化之间产生相互认同的感召力。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在于其所引领的世界认同,并使其产生相应的话语权效力。正是如此,文化的交流互鉴才能“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4]187,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实现中国文化的感召力。

文化的感召力是其影响世界的方式,这决定了文化话语权并非话语霸权,而是赢得文化认同。中国文化话语权要赢得世界文化认同,一方面,在面对世界共同问题时,要积极推广关照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理念,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文化力量和智慧,以此构建中国文化的感召力,提高中国文化话语权。文化话语权作为软实力而存在,其“软”性力量在于不以强硬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强劲硬实力使人服从,而以思想价值观念影响人的头脑作为优先选择的途径,此要求文化价值观念对时代发展问题有独到的时代贡献,这是文化获得认可和顺利推进影响力的关键。如推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聚焦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全球治理难题,深入挖掘与阐释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新时代价值,开辟了世界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中国也由此以文化的感召力实现自身文化的话语力量。另一方面,还要在文化交流中积极借鉴西方文化,以包容的文化心态悦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共荣,增强中国文化感召力,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内含容纳共生之心理,促使中国形成多元一体的丰富民族文化,并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繁荣强大,产生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近代以来,民主、自由、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标签,而身处百年国际关系变局中的中国却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对其进行新解读,将民主、自由、正义融入全人类共同价值,并在中国国际交往中予以践行,向世界宣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中国文化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在超越意识形态藩篱的文化交流互鉴中积极发展中国文化,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感召力,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建起强大的中国文化话语权。

结语

中国要成功展现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则建设强大的中国文化话语权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助推力,中国文化话语权需要以文化自强凝聚全民族的文化价值认同,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现兼具历史价值与胸怀天下的中国文化魅力。中国文化话语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在自信自强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创造的话语传播方式仍将日新月异。中国文化内蕴的先进性、价值性、历史性、时代性将铸就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新时代传播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软实力,最终为实现国家文化安全与世界文化繁荣贡献中国文化话语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5.

[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

[8]習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9]人民网.人民领袖︱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EB/OL].(2023-06-25)[2023-7-30].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23/0625/c1001-40020771.html.

[10]胡适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88.

[11]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12]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M].王艳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68.

[1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

[14]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5]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91.

[16]郑保卫,杨保军,龙耘.新闻学与传播学“十二五”战略发展方向及目标[J].国际新闻界,2011(8):39-46.

[17]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6:16.

[1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1.

[19]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5.

[20]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埃德温·R·麦克丹尼尔.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贺文发,徐培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4.

责任编辑:袁建涛

收稿日期:2023-08-25

基金项目:2023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SZ23062);2023年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全媒体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R23A12);2023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现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CS007)

作者简介:邢海晶,女,吉林长春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