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生计转型
——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人类学研究

2023-12-07 18:57
西部学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藏区藏族青海

王 帅

(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宁 81000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互联网新媒体兴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产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1]。互联网短视频(1)互联网短视频是指企业或个人用户基于新媒体平台发布时长较短,主题涵盖时尚潮流、日常生活、幽默搞怪、社会热点、技能分享、商品推广等视频内容的新商业形态。和网络平台的兴起,不仅为民族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影响着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缩小了人们的空间感、距离感,使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加频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短视频、直播助力普惠性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短视频直播平台具有典型的包容性发展特征,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文化旅游产业振兴等诸多领域发挥着独有的优势[2]。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传播形态,不仅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也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

一、青海藏区概况及藏族传统的生计方式

自古以来,青海藏区民众生计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变革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世居民族,“青海藏族是唐以来东进的‘番人’与之前早已活跃在该地的诸多土著民族整合而成的多元民族实体”[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接触、碰撞、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海藏族,在青藏高原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场域中,“为了适应特殊的自然生存环境,也就形成了藏民族独有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伦理意识,从而孕育出了藏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4]。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青海藏区民众的传统生计方式受其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青海藏区的人口、区划与文化生态

1.青海藏区的人口和行政区划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其境内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称“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青海是除西藏之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青海有藏族人口150.9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5.48%[5]。青海藏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在内的全部范围,此外,在西宁、海东还分布有藏族民族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青海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2.青海藏区的文化生态

由于历史变迁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民族间的迁徙、互动、交往等方面的关系,藏族自古以来就与汉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的先民形成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各民族交错聚居的格局造就了独特的青海藏族文化。藏族民众敬畏自然,这种自然崇拜的人文理念逐渐内化为一种精神信仰,通过尊重万物来得到神灵的庇佑,进而求得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一理念映射出“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思想文化内涵。藏族群众有着“以牧为主,兼营农业”的生计方式,由于这种农牧结合的独特生计方式的作用和影响,使万物皆有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藏族群众的生态观和宇宙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1)藏传佛教

宗教是藏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藏族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主要在青藏高原形成和发展,是地方化了的佛教。唐朝时期,当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同时也是为了稳固政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佛像、佛法经典以及一众僧人,随后开始修建寺庙,供奉佛像,松赞干布遂下令吐蕃由苯教改为信仰佛教,佛教由此在藏地传播开来。如今青海藏区较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有西宁的塔尔寺、大佛寺,海东市的瞿昙寺、佑宁寺、夏琼寺、文都寺,海南州的赛宗寺,黄南州的隆务寺,果洛州的拉加寺,玉树州的结古寺等,这些寺庙收藏的文学、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佛经典籍不计其数、卷帙浩繁,成了藏族历史文化艺术聚集荟萃之地。

青海藏区还是“宗日文化和卡约文化的故乡,也是汉文史籍中诸羌文化的中心。这里名人辈出,曾经涌现出了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禅等学术大师和高僧大德”[6]。藏传佛教对藏族群众的影响是极其广泛且深刻的,并且这种影响从宗教领域逐渐拓展至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

(2)插箭节

插箭节,藏语称“拉则节”,广泛存在于青海藏区,其中以海东市循化县道帷藏族乡的插箭节规模较大,仪式过程严谨且隆重。插箭节最早源自于藏族以部落为形态的社会组织中神灵和箭镞崇拜以及祈求神灵庇佑的一种祭祀活动,后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祭拜节日,与藏族神灵崇拜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神山崇拜是藏族原始信仰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基础,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之中的藏族先民而言,以山为伴、以山为家,大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将山视作神圣之物并赋予其某种程度上的人性,认为每一座山都有不同的神灵来统辖,人们称之为山神,也正是得到山神的护佑,才使得家族人丁兴旺、生生不息。综观整个插箭节,通常包括节日前的准备工作、节日中的仪式过程和节日后的集体娱乐三部分内容。节日前的准备工作包含制作箭杆和箭镞,箭板图案的刻画,印制经旗和隆达(即风马纸),摘柏枝,拌煨桑物等内容;节日中的仪式过程则包括插箭、僧人念经、煨桑、插旗、扬隆达、放鞭炮等环节。插箭节是藏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传承至今极具参与性和民俗性的传统节日,不仅象征着藏族人民对山神的敬仰之意,而且具有建构民族认同、强化族群凝聚力的作用。

(3)热贡艺术

热贡,藏语意为金色的谷地,梦想成真的地方,即今黄南州同仁市隆务河流域一带,这一地区自古就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水乳交融,文化多姿多彩,包括上、下吾屯,年都乎、郭麻日、托加、尕沙日在内的村庄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以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独树一帜的民族习俗、包罗万象的民间文学而闻名于世、享誉中外。热贡艺术是藏族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其中以唐卡最为出名,唐卡作为藏族文化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在藏族绘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独特的造型和丰富多样的构图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瑰宝”,是由金、银、松石、孔雀石、朱砂等名贵矿物材料以及藏红花、大黄、蓝靛和其他植物作为颜料勾勒出艺人心目中圣洁的宗教世界,是用于信仰供奉、膜拜纪念的精美卷轴画,用以记录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历法推算、医方药材、民俗事象、民间传说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创新,唐卡艺术不仅蕴含了宗教教义上的美学性,呈现出慈悲、吉祥、神秘、夸张、威武、震慑、张扬等多种形象,而且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作为一门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有藏族神学、人学、物学、美学在内的综合艺术,唐卡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六月会

“六月会”藏语称“周卦勒柔”,即“六月歌舞”之意,已经流传了1 400余年,流行于热贡地区20多个藏族村庄,通常是在农历六月中下旬举行的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六月会”的本意是娱神,通过愉悦神灵、与神同乐来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其祭祀方式十分独特,包括请神、迎神、舞神、祭神、拜神、送神等众多环节,一般可分为神舞、军舞、龙舞三种类型,以村为单位,各村先后举行,场面恢宏壮观、盛况空前,是这一地区藏族群众一年一度的集体性节日,在祈求风调匀顺,国泰民安的同时又借此契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增进情感。六月会具有浓重的原始宗教色彩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习俗,时至今日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内涵深刻、形态复杂的地域人文符号,是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的宗教性节日。

(二)青海藏区藏族乡村的生计方式

青海藏区藏族乡村生计方式的生成和演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独特的区位条件、多元的文化生态造就形成了藏族人民以农业、畜牧业和季节性的采集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生计形态。

1.农业

受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青海藏区传统的农业生产类型以河谷农业为主,主要原因在于河谷地区海拔较低,平缓的土地较为集中。河谷地区土壤肥沃,热量较充足,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青海藏区的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玉米等,豆类作物主要有豌豆、蚕豆,其中尤以青稞的种植面积最广。青稞,藏语称为“乃”,在青海地区种植历史十分悠久。青稞具有生育期短、耐寒性强的特点,“适合于寒冷、干燥、无霜期短的青藏高原地区种植,每年只收一季。用它可制成糌粑,亦可酿制成青稞酒”[7]205,是青藏地区的优势作物和藏族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青海省是全国青稞的主产区之一。全省青稞常年播种面积66 700公顷左右,占粮食作物的1/4,总产量200 000公顷左右,约占全国涉藏地区青稞总产量的20%以上。”[8]青海藏区出产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籽、核桃、胡麻等,马铃薯、白菜、大葱、苹果、鸭梨等蔬菜瓜果较为常见。生活在农业区的藏族群众以务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农户兼营其他副业。由于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使其借鉴汉、回、土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形成了区别于牧区藏族群众的农业生产方式。

2.畜牧业

畜牧业是青海藏区的主要传统产业,是藏族主要生产活动。青藏高原的天然草场为藏族群众从事畜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我国的五大牧区有三个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它们分别是川西牧区、青海牧区和藏西北牧区。在青藏高原的总面积中,草场占64%,畜牧业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7]188。牧民的传统生计方式主要依赖于以草场为载体的流动型放牧,即冬夏草场轮替、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畜牧业,畜群是藏族牧民的主要财产。畜群种类以绵羊、牦牛、马与犏牛[9]等圆蹄类动物为主,牧区群众“吃肉以牦牛肉为主,喝奶以牦牛奶为主,烧的也是晒干的牦牛粪,牧民住的牦牛毛编成的帐房,牛奶制成的酥油、酸奶、奶渣等更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品”[10],其衣、食、住、行均与畜牧业息息相关。此外,畜牧业的相关衍生产业如肉、奶和皮毛等畜产品加工、销售获取的经济利益也是牧民日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季节性采集活动

季节性采集活动是青海藏区民众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主要以采集虫草、蕨麻等真菌和植物为主。虫草全称为冬虫夏草,是指包括冬虫夏草在内的广义虫草属真菌的总称,“子座单生,罕见2—3个,子座出自寄主幼虫的头部前端,全长4—11 cm,细长如棒球棍状或近圆柱形”[11],它是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多生于海拔3 000—4 000米的高寒山区,主要生于草原、河谷、草丛的土壤中”[12],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等功效,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每年五六月份便进入虫草采挖的密集期,由于虫草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因此虫草采集所获得的收入也是牧民的经济来源之一。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在藏族传统的宇宙观意识形态中,“把宇宙看成自然、神与人三位一体的统一体。从这个宇宙观出发,人类必须将自身融于自然、爱惜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依赖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这就是藏族传统的宇宙观和自然生态保护观的有机统一理论”[13]。所以,藏族群众十分重视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在采挖虫草的过程中依循“生态采挖”的原则,通过草皮覆盖的方式尽量减少因采挖而对草场造成的破坏。蕨蔴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资源,又名“人参果”,其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藏医称之为“卓老沙僧”,被藏族群众视为滋补美食,也是采集的对象。藏族群众常在节庆之时用蕨麻做八宝饭、藏式糕点,在为贵客准备的宴席中,米饭里一定有“人参果”。

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其对青海藏区的影响

藏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是其社会变迁历史过程的重要反映。关于文化的变迁,学界现有的观点一般认为“文化变迁的专题研究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对民族文化某一侧面的考察,提出其发展的一般趋势”[14]。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不但为人类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更加畅通的渠道,而且使得供给与需求达到充分对接的良好状态,在生产和消费的结构层面创造更多价值。互联网的显著优势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体现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形态以及趋势,其在不断传播以及丰富的过程中还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5]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主动适应科技与产业相互融合的势态,乡村社会在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

(一)互联网在多方面影响着青海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

作为新兴技术手段,互联网从本质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助力现代化进程的实现。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而言,这些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互联网加速发展的趋势下,网络空间拓宽了民族地区的发展路径,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作为当今社会最实用的工具之一,互联网使东西部的沟通交流变得更为频繁,缩小了时空、区域之间的距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不平衡不协调等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存在,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有助于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西部地区如青海藏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下,逐渐融入到网络大潮催生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中,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互融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产业往往被称为第四产业,‘互联网+’对于信息产业的影响将会更加直接、更具代表性,使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更具潜力。”[16]

互联网在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使得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相融合的模式,青海藏区的群众逐渐融入到互联网与大数据所带来的时代变革之中。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带货等因互联网兴起的新的创业和消费等方式逐渐被藏族乡村社会接受并产生了很大的价值,生发出新的生计转型机制与发展路径,“一旦新的意见成了一种人们习惯的信仰,它也就成了美好生活的另一种可以信赖的保障”[17]。互联网在多方面、多角度以及多层次上影响着青海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加速着藏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互联网技术助力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互联网时代,实现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依靠网络技术手段,互联网技术正加速嵌入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改善民生等各领域,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力点。通过加快推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把当前最先进的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智慧农牧业,帮助农牧业生产实现可视化管理、实时化分析和智能化决策,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生产能力。通过建设智慧农牧场,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农牧业生产管理体系,帮助藏族群众因地制宜实现农牧业的智能化,使农牧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利用网络视角审视今天的社会,不难发现互联网经济已经体现出与工业经济的天壤差异,个性化成为有别于以往的重要特征,分享经济以及社会性生产所体现的正是信息社会的开放共享理念的经济映射。”[18]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为藏族农牧民丰产增收提供了多种渠道和平台。网购、农业咨询、文化学习、求职就业等手机应用软件在农牧民中广泛使用,不仅使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也一定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藏族群众在更为便捷地融入网络的同时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互联网平台+物联网设备”二维模式的交互终端来实现青海藏区的乡村信息化。建设智慧乡村是有效解决民族地区乡村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连通乡村产业链条,拓宽乡村信息传播渠道,重构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民族地区乡村形成空间形态、互动体验、跨界融合等多位一体的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特色化数字乡村,助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对青海藏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泛普及,有效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从而形成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快速传播的网络信息能充分带动青海藏区经济增长,为新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快手、抖音等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其商业模式是以短视频为载体,应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进而引发一系列交互行为的平台型商业模式”[19]。快手、抖音等平台提供的电商经济、直播经济模式直接带动青海藏区农、特产品的销售,使少数民族群众在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实现了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信息联通,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人类学研究的互联网化将成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互联网人类学同中国研究相结合,是构建人类学的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20]互联网人类学作为人类学领域新的研究分支,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对网络社会中的人与文化的关注开拓了人类学研究的新的学科分野。互联网领域较多关注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网络时代人的价值实现,如何合理利用好互联网等方面的研究,而鲜有涉及对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方面的研究,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较少。作为青海藏区重要的原住民,藏族村落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婚姻状况、民俗风情、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在电子商务、益民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对青海藏区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三、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对青海藏区乡村社会的影响

当前,由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所引发的信息化、数字化正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全面塑造着人类社会新的面貌和交往形态。青海藏区传统社会村落受快手、抖音等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影响程度较深,不仅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一)互联网影响下藏族乡村社会生计方式的变化

2011年3月至2016年9月,快手、抖音等目前处于短视频行业领先地位的新媒体平台悄然兴起,短短数年间,互联网短视频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数字化互联技术的引领下,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的驱动下,短视频平台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起初的以单一内容传播为主,转型为包括电子商务、直播带货、内容付费、广告推广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新媒体生态圈。“短视频作为基础的用户表达和内容消费形式,贡献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时长和流量增量,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短视频与直播、电商相互加成,快手、抖音等平台成为重要的电商阵地。”[21]短视频平台热度不断向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扩展,对少数民族群众原有的文化形态产生着强烈的冲击,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海藏区的农牧民的生计方式开始多元化。

案例一:互联网电商开启致富新路

牧民XM(2)按照学术惯例,本文中的人名做了匿名化的处理。在没有接触到电子商务之前,不知道网购、不懂直播,放牧和照顾家人就是她生活的全部,通过旅游经济的支撑,把虫草等卖给游客是她的收入来源。从2016年开始,在女儿的影响下她逐渐学会了网络购物。XM第一次发现,通过手机的简单操作远隔千里之外的东西就会送到家门口,而且商品的质量也很好。在体会到网络购物便捷性的同时,XM开始和家人商量能不能把家里采集的土特产通过网络卖出去,就这样全家开始行动起来了。2018年XM第一次在某电商平台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做成了第一单生意,她的生意越做越好,不仅使自己的日子变得更加富裕,而且带动了其他村民一起致富。

电子商务为牧区的发展注入了新力量,形成一种全新的驱动力,牧民们接受了这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互联网电商的带动下实现了增收致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像XM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对藏族乡村社会文化的影响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借助用户、技术等优势,在实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国最大的短视频社交平台,抖音拥有超过4亿的每日活跃用户,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构建互联网行业的新的业态与传播模式,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生态环境。通过把技术能人会聚到短视频平台,把平台变成传播技术的工具,帮助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信息和交换层面为更多的农牧民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渠道,以特有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案例二:快手短视频平台助力乡村传播

DC是青海藏区的农民,经营着一个农产品小店,在接触到快手平台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她接触快手平台只是娱乐,后来学着其他主播的样子开始直播推介店里的商品,还通过自己注册的公司树立了产品的品牌,通过快手小程序进行产品销售。为了帮助同村的乡亲一起致富,她用尽可能高的价格向其他农户收购各类农产品,带动了村民一起致富。尽管在访谈过程中DC一直强调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但可以看到她通过快手平台销售出去的订单高达上万单,足以见证其在网络直播领域所取得的成功。在青海藏区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小山村,DC能把快手直播做得如此火热,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真实而具体。

在快手平台,像DC这样的藏族农民主播估计有上百万人。他们为家乡农特产品“代言”“带货”,利用互联网直播的优势弥补了实体市场销售渠道单一的短板,成了短视频平台最大的受益群体。

案例三:短视频新媒体平台推广民族文化

拥有唐卡技艺的藏族村落多集中在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地区,然而传统的唐卡销售模式趋于单一化。通过抖音平台,农民SNJ开始推广唐卡,抖音平台为他带来了大量的网络流量,使他的唐卡工作室迅速做大做强。大多数从事唐卡产业的藏族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唐卡产业的兴起不仅传播了藏文化,而且带动了不少人脱贫致富,而抖音的助力使唐卡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借助短视频平台,结合人们对唐卡题材的喜好,SNJ创新唐卡创作模式,在保留宗教题材的同时,创作更多现实题材的作品,使得销量大增。

互联网在实现藏族农民致富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繁荣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和扩散,唐卡这样的藏族传统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悉,藏文化传承发展出现了新局面,古老的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案例四:抖音新媒体平台快速引流

藏族青年GZ在2020年年初成立了具有浓郁藏式风情的影像工作室,创业初期由于知名度低,客户咨询量少,业务难以展开。随着工作室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宣传,抖音平台推广,客户资源逐步增加,从第一次承接摄影业务,到现在经营各种业务,包括藏式婚纱摄影、影视策划、影像宣传片拍摄,青海藏区的风土人情传播出去了。通过抖音与GZ联系的客户越来越多,工作室的名气越来越大,GZ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扩大了经营规模。

(三)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对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为实现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22]。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为新媒体勃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使民族地区广大乡村尤其是少数民族乡村更好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新路,促进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普及开来,加快改善乡村整体面貌,推动着乡村全面振兴。

以青海藏区为代表的广大民族地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推进民族乡村地区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实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富裕,才能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段,“依托‘互联网+’延伸民族特色产业链条,通过‘互联网+企业’的电子商务,积极拓宽民族特色产业营销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民族特色产业的新商业体系。打造民族特色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升民族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23]。在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成为时代发展主流的今天,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层出不穷,这为我国民族地区乡村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将“互联网+”与民族地区乡村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平衡城市与乡村、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互联网赋能社会发展、反哺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达到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互联网的产生、兴起和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事件,互联网加速社会的公开透明、引导社会的进步潮流,为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发挥着积极作用。互联网在驱动经济发展、催生产业变革,引领科技创新、实现跨界融通,颠覆传播方式、推动文化繁荣,推进普惠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改进社会治理、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沟通交流新平台的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和互联网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实施“互联网+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使互联网技术真正为民族地区发展助力增力,带动民族乡村产业加快发展,有效发挥互联网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发展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民族地区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确保同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藏区藏族青海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大美青海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