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生活元素 建构高效科学课堂

2023-12-10 05:02许叶雷
小学生 2023年26期
关键词:知识点科学小学生

☉许叶雷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对很多科学问题感兴趣,通过科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与方法。但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为了引导小学生形成科学核心素养,教师应逐步渗透生活化教学观念,将生活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带来全新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一、挖掘生活资源,组织探究活动

(一)巧用生活素材,提高探究兴趣

科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许多科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探究活动,只有在探究活动下,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科学知识。但是,在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中,往往需要借助各种材料、工具才能完成。为建构高效科学课堂,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巧妙引导学生应用各种生活素材。因为这些生活素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学生对其熟悉度较高。用熟悉的素材开展探究活动,可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为实现科学课堂上生活元素的应用,教师要培养每个学生都形成可以在生活中就地取材的习惯,将各种生活素材应用于科学活动[1]。

例如,《繁殖》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繁殖的方式,强化对植物生长规律的把握。为了加深学生对须根、直根、种子等科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素材。例如,让学生将家里不用的槽、盆或者瓶子等拿到学校,将这些物品作为植物生长的容器,在这些槽、盆与瓶子中倒入一定的土。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选择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由于植物的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也各有不同,一些为种子繁殖,一些为根须繁殖,在各种植物生长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态势与规律,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学生开展植物种植活动时,一些学生的植物可能会因为缺水或者土壤条件不好等无法正常生长,如枯萎、死亡或者生长慢等,当遇到这些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指导学生进行对应的处理,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处理植物生长中的这些问题。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让小学生有科学学习的兴趣,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应立足于教学内容与主题,巧妙应用各种的生活素材,通过生活与科学学科的关系建立,让学生对科学感兴趣,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安排。

(二)立足教学目标,拓展学科知识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众多,有关知识点相对零散,新课标下的科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关键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建立关联,逐步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锻炼学生的思维。因此,考虑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在科学课堂上,积极通过生活化元素的应用,引导学生拓展知识,让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再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到更为丰富、多样且深刻的知识,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拓宽视野。

例如,在《冷和热》这一单元,包含“水受热以后”“水遇冷以后”这两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小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冬天水的结冰与融化,实际上就是这两个知识点的直接反映。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清晰的掌握,更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视野、开拓思维。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设置一些思考问题,如针对这一课,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冬天下雪结冰,春天到来后,冰冻的小溪会怎么样呢?许多同学会回答:冰融化后溪水正常流动。教师继续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答:春天来了,气温升高,冰冻的小溪逐步消融。最后,教师引入了这样的科学探究实验:老师这里有好多冰块,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冰块融化成水呢?在此实验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一样,他们所采取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如一些学生直接往冰上浇很热的水,一些学生直接插上了小电暖,让小电暖加热冰块,还有的学生用酒精灯加热。但是,不论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都是为了加热,在小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自由表达其想法,并敢于尝试新方法。

科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无穷性,即使在当下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旧有很多自然现象难以通过科学知识来解释。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引导学生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的延伸。

二、注重方法创新,发挥素材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将各种生活元素应用于课堂,考虑教学内容与主题,创设生活情境,让小学生在此情境的带领下,可以集中注意力,以更好的状态进入科学学习中。现阶段的学科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相对较多,特别适合运用于科学课堂上,许多科学教师习惯于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并在这一情境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探究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2]。

例如,《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包含有一些固体与液体转换的部分,如溶解等,为提高本单元教学的效果,教师可采用生活情境法。上课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想要一杯冰糖水,怎么才能够快速喝到这杯水呢?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冰糖水,一些学生很爱喝冰糖水。教师在提出了这一问题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一些学生说:用筷子搅拌,一些学生说两个杯子来回倒换等。通过在科学课堂上引入这一情境,让小学生意识到了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很多小学生会思考,固体与液体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固体是全部可以溶解转变为液体的吗?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准备了许多杯子、足够的水、固体粉末,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思路,展开一定的实验,如某一同学想检验白糖的溶解性,准备了一杯冰水,将一小勺白糖直接加入了水中,发现白糖并未溶解于水中。在此实验后,学生就会思考:我们平常喝的白糖水,白糖确实是完全溶于水中的,这是为什么呢?随后,对水进行了加热,水的温度适当提高之后,再在水中加入白糖,发现白糖确实溶于水中。这一科学实验的开展,说明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程度,与许多因素都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液体类型、水的温度等。

小学科学课堂上,情境教学法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对生活情境的创设,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生活元素应用于情境中,给学生的科学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基于生活资源,导入新课知识

在科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教师往往会巧妙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元素时,可以以生活资源作为基础,将其应用于课堂导入。传统模式下的科学教学活动,教师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往往以直接导入为主,或者未考虑小学生的切实需求,让学生自主观看相应的内容,导入过程、内容的趣味性不够,小学生未对本小节的内容感兴趣。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涉及了自然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小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对于其中的很多抽象性内容,可通过生活资源导入的方式,吸引小学生的关注。

例如,在《热传递》这一单元的内容教学中,从根本上看,热传递涉及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几种方式。在本节课的上课之初,教师可以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热传递内容,向学生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空调供暖、暖气片供暖、小电暖供暖等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这些热传递原理。在生活情境融入到课堂后,小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显著增强。此外,教师还将保温壶、小电风扇等带到了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这些物件的保温原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冬天非常冷,小明在外边打雪仗以后,其双手非常冰冷,为了让他的双手尽快恢复过来,怎么办呢?许多学生回答:教室里有暖气,他在外边打雪仗回来以后,可以直接将手放在暖气片上,将暖气片中的热量传递给双手,恢复双手的正常温度。如果教室内的暖气片被其他同学用着,他可以让同桌帮忙将塑料杯或者玻璃杯中倒入一定温度的热水,倒入的热水温度不得过高,以免烫伤手,然后用手握住杯子恢复温度。如果只有保温杯,可倒入热水后不盖杯盖,将手悬空在杯子上,让杯子中的热水温度慢慢传递给手。总之,科学知识的讲解中,应重视生活资源在课堂导入中的应用。

课堂导入能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当下的小学科学中巧妙应用生活元素,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需要加强在新课知识导入中的生活资源应用,让小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科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给予充分体验,呈现多彩课堂

(一)开展课外活动,布置生活作业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除了要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也需要教师组织一些课外活动,给学生安排一些生活化作业。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实现课内外的对接,用课外活动巩固课内知识。小学生如果在科学学科中,能够长期坚持参与各种课外科学探究或者体验类的活动,就可以使他们逐步具备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真正把握科学学科的内涵[3]。

例如,在《洁净的水域》这一小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自己所收集到的各种水,如自来水、山泉水、井水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或者显微镜分析的方式,掌握不同水体的构成成分或者洁净程度。许多小学生在分析水样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当前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污水,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公园小湖里垃圾遍布、城市河水发黑发臭,这些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在学生说出这一问题后,教师表扬了该学生,随后要求班级内的学生,灵活组成多个学习小组,在课下调查家周围的水域,集中调查污染程度、污染类型、原因方面,随后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何恢复水域的洁净度。小学生非常乐意参与这一课外活动,彼此住得比较近的学生,对小区内湖水、河水、周围公园中人工湖的湖水以及城市河道等水体展开了调查,这种课外生活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科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从中挖掘到了一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为发挥课外活动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教师在单元或者小节的教学任务结束后,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参与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课外活动的选择,使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生活化作业。

(二)引导学生动手,锻炼科学思维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中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科学学习,真正意识到科学是什么,科学对自己、社会与人类的作用,能够对科学充满好奇,用各种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各种的探究活动,从探究中领略科学的奥秘,享受科学带来的新奇之感,助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例如,在《火山和地震》一课,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没有真实看到过火山或者地震的场面,他们对于火山或者地震这些自然灾害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可巧妙应用生活化资源,设计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实验,如利用酒精灯、漏斗、三脚架、烧杯、土豆泥、番茄酱等进行火山喷发场景的模拟,在烧杯中添加一定量的番茄酱,在烧杯口倒扣一个直径较小的玻璃漏斗,稍微发力并挤压,使番茄酱可以填充漏洞的绝大部分空间。向烧杯中添加土豆泥,让土豆泥覆盖底部的番茄酱,将烧杯置于设有石棉瓦的三脚架上,利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番茄酱从漏斗中喷射出来,与火山喷发的场景类似。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鼓励学生自己操作,在动手实践中,逐步培养其科学思维。

生活元素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意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探究活动中,用实践操作检验科学真理。

现阶段的学科教学,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小学科学来说,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将生活元素应用于科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猜你喜欢
知识点科学小学生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我是小学生
科学拔牙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