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12-10 05:02☉蔡
小学生 2023年26期
关键词:美的教学活动美术

☉蔡 婷

一、培养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教学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对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美术课程中所包含的审美元素极为丰富,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让小学生基于美育的视角进行美术学习,在获得视觉上的满足的同时,从图形、色彩、布局等角度积累美术学习经验,促使小学生以审美为出发点,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儿童在审美的过程中积累美术经验,形成美术创作欲望,其对美的感知、解读正在不断加深,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伴随着教学活动同步增长。拥有出色审美感知能力的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美术创作灵感融入到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学、育人的高效联动:在审美教育活动中让小学生感受到美的多元表现特点,形成审美追求;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促使其主动感知美术知识。[1]

二、儿童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导入生活资源审美,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视角下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要重视美育资源的导入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技艺、不同载体中的美学元素,形成感受美、追求美的学习意识,才能尽可能优化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一些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虽然引入了美育资源,但有关资源以专业化、复杂化为特征,学生无法理解到美术资源中的审美价值,美术创作能力难以有效提升。[2]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可尝试围绕其审美感知能力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生活化资源为参考,为学生提供审美、鉴赏、积累的机会,创新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

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素养从最为基础的图像材料入手,在对美术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对其中的美育价值与美育资源进行解读,促使学生形成更为优秀的审美技能。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尝试将生活化资源加工为图像素材,借由识图的过程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的教学为例,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教学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对应的图像资源,在图像中感受春天的色彩:早春时期,残雪消融,地上有绿色的小草与各种颜色的花;时间推移,气温上升,树木开始萌芽绽放,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杏花迎风飞舞;天气转暖,燕子归来,黑白色的精灵在蓝天上飞翔。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以多元化图像资源导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积累美术经验。随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图像审美鉴赏任务:引导学生以“春天的色彩”为主题,搜集与春天有关的图画、图片,尝试在课堂上进行鉴赏,说明其中的色彩之美。在学生逐步掌握了美术元素的核心价值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水彩画、贴画等方式进行美术创作。核心素养视角下,要关注学生内在审美需求的表现,让学生认识到美的不同价值,才能加快其审美感知能力的成型。

(二)组织美术游戏审美,发展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度创新。除了开发美术教学资源之外,也要关注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基于学生的认知、审美视角实施教学活动。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过于单一,教学活动围绕着美术鉴赏、美术感知过程发力,学生难以形成出色的美术技能,审美学习能力有待发展。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美术游戏的开发、设计,在教学环节深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感受美与游戏之间的交互,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更为优秀的审美技能。

配合美术游戏开发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主动解读美的不同表现特征,进行深度育人。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过程中,要强调游戏活动与教学工作之间的交互,基于美术教育视角开展美育活动。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诱人的瓜果》的教学为例,可以借由美术彩泥开展游戏活动,锻炼小学生的审美技能。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围绕着形态、结构中的美实施教学。教师为学生下发彩泥,提供西瓜、桃子、苹果等美术图片,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游戏,挖掘课程中的美术知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关注小学生美术技能的发展特点,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初始阶段,学生只能进行模仿式学习,按照教师给出的图片加工对应的美术材料,锻炼自身的手工实践技能。在学生完成作品创作任务之后,在课堂上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如何能够让你的手工作品看起来更真实、更诱人?在设计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开展新一轮的实践学习活动,了解美术元素的表现特点。一方面,是色彩的契合问题,基于色彩角度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感受色彩的独特表达,如绿色的西瓜、粉红色的桃子,则要选择相应颜色的美术作品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形态的契合问题,如西瓜与桃子,二者的形状较为相似,但西瓜的体积更大,表面更为光滑,呈椭圆形;桃子则更加接近于圆形,且桃子上有“沟”。在了解了不同创作对象的特征之后,对其细节进行解读,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实施教学活动。教师要在创作、互动的过程中发展小学生的审美技能,感受美在不同对象中的表达。依靠游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其完成审美任务,有助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进行基础创作审美,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灌输式教学活动的引导,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除了积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美术知识进行开发、挖掘,关注美的生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美成型于不同的教育环境当中。一方面,审美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息息相关,借由既有材料的指导,学生逐步形成了审美需求;另一方面,美的表达则受到学生内在情感意识的影响。强调学生与美之间的互动交流,才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为学生提供感知、创作的机会,结合创作过程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深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快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成型。

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促使学习者基于自主学习视角了解美的不同表达,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小泥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陶泥、橡皮泥等材料实施教学工作。在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制作不同形态的泥人,赋予泥人动作与神态。动作的表现可以通过肢体的变化来完成,但神态的表现是抽象的,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难以完成美术创作任务。在审美判断视角下,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资源进行参考,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技能。如相声作品《吃饺子》中“王胡子”这一角色与红色故事《王二小放牛郎》中“王二小”这一角色的对比:王胡子三角眼,圆脑袋,短粗身子,一脸麻子,看上去就十分凶恶;而王二小衣衫破烂,面对敌人的威胁眉毛向上扬起,睁大了眼睛厉声叱骂敌人,英勇不屈的形象栩栩如生。在给出美术资源之后,结合审美判断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尝试说明不同角色的情感特征与性格特征,进行审美学习。随后,围绕着不同的角色进行美术创作,帮助学生感受色彩、形态与情感的搭配特征,实施更为高效的美术教育。在核心素养的推动下,要引导学生对美的不同表现特点、艺术价值进行判断,从既有的材料中培养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加快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四)开展美术鉴赏审美,发展核心素养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审美鉴赏元素,促使学生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虽然解决了课堂的资源应用问题,但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教学模式有待优化。在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对美术资源、美术作品的应用,积极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技能,对已有的美术教学素材进行评价,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审美、感知、创作的机会,围绕学生作品解读美的核心内涵,深度推动审美教育活动,加快学生核心素养的成型。

针对核心素养的有关构成,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鼓励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开展审美学习,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教师要强调学、用的多元交互,积极锻炼学生的审美思维,从而实现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创新。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寓言和神话》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探索美术知识,掌握对应的美术技能。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以此来逐步发展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以神话故事《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例,普罗米修斯从天上为人类盗取了火种,被宙斯惩罚。众神将普罗米修斯绑在山上,每天派秃鹫吃掉他的内脏,而普罗米修斯作为神,内脏又会在清晨重新长出,这种痛苦永无休止。在发展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同时,结合故事中的人文情感与相关角色开展教学活动。以剪纸动画为创作技巧,参考有关美术资源,设计秃鹫、宙斯、普罗米修斯等形象,结合故事导入不同的场景。在创意实践过程中,将故事与学生的美术技能联系起来,感受美术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文之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动画资源,结合剪纸动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展开新一轮的创作活动。实践、审美多元合一,以此来逐步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五)落实课外资源审美,发展核心素养

合理导入课外美术教育资源,可以在落实教学活动的同时启发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促使其在鉴赏、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美术学习热情,带动学生审美思维与美术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教师,要对课外的美育资源投入足够的重视:在民间美术作品、美术艺术创作当中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深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美为核心实施教学,借由多元化资源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内在审美素养,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深度优化。

对课外资源的教育价值投入更多的关注,能够带动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发展,启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以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的教学为例,可以将课外的文化资源带入到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对美术资源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学习与美术感知能力。如艺术大师凡·高的作品《星空》,其运用了大量蓝色来渲染画面,以简单的圆形描绘星星,在黄色、蓝色的共同映衬下,画面似乎有了更为独特的生命力。教师要基于文化理解素养视角开展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工作:要求学生搜集课外的美术资源,将不同的图形引入到美术课堂当中,从经典艺术作品入手,感受图形的变化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与图形相关的美术创作极为常见,学生对于美的认识不尽相同。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强调美与技能的多元交互,依靠直观的美术素材、艺术手法启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进而不断优化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要深度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问题,基于美育、交流、感知的多元视角实施教学工作,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更为优秀的美术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美术元素进行鉴赏。核心素养视角下,要关注美术教学活动与美育工作之间的交互问题,建立以美育人、深度育人的美术教学模式,感知美的艺术特征,发展学生的审美技能,以此来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加快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美的教学活动美术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