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标与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

2023-12-10 13:41刘华苏刘华建
铁军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公山独立团游击战争

■刘华苏 刘华建

刘毓标,江西省横峰县人,1927 年4 月参加革命,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长达3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是南方15 块游击根据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鼎盛时期,包括皖南、浙西、赣东北43 个县,横亘3 省边7 万余平方公里,临近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后来又成为新四军的主要集结地域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阵地。刘毓标作为皖浙赣省委组织部部长兼红军皖浙赣独立团政委,对这一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开辟鄣公山游击根据地

1934 年12 月,由方志敏亲自任命,刘毓标从中共太平中心县委书记调任红军皖南独立团政委。方志敏向刘毓标等明确了独立团的三大任务: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抗日宣传,大力发展白区秘密工作。遵照方志敏的指示,刘毓标率部开始了创建游击区的斗争。

1935年4月初,皖南特委遭到破坏,独立团失去了上级领导,皖南苏区也被敌攻陷。为了得到上级的指示,刘毓标率独立团主力从黟县柯村出发,辗转至德兴县的广田山,找到了闽浙赣省委。省委书记关英作了指示,他说:“方志敏同志对皖南工作的指示是正确的,不能再打硬仗,要开展游击战争,发展秘密工作。你们要独立自主工作,以黄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

返回皖南途中,刘毓标率部经过皖浙赣三省五县(婺源、浮梁、休宁、祁门、开化)交界的莒莙山、鄣公山、石屋坑、高舍等村落时,觉得这一带山高林密,有利于游击战争的开展;群众生活很苦,容易接受共产党和红军的宣传;以前曾有共产党员传播进步思想,有一定的斗争基础;地处三省边界,敌人控制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决定在这一带开展工作。

独立团开展游击活动和发展组织的方法是:部队每到一村,首先打土豪,镇压恶霸,将他们的东西分给贫苦群众,并进行宣传,在群众中留下影响,使群众靠拢红军。在此基础上,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创造发展工作的条件。群众基础好的地方,留下人员继续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休宁、婺源和开化一带群众发动起来了,建立了农民团、妇女会等组织,党组织也在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都红了,形成了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关英和皖浙赣边各路游击健儿汇聚鄣公山

1935 年7 月下旬,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率部分人员向皖南转移,10月途经鄣公山时与刘毓标率领的皖南独立团相遇。刘毓标向关英汇报了皖南局势恶化的情况和开辟鄣公山新区的工作。关英对独立团创建的鄣公山游击根据地甚为满意,遂决定改变去皖南的计划,将闽浙赣省委设在鄣公山、石屋坑,以便联络赣东北、皖南、浙西各地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统一领导三省边区的游击战争。鄣公山游击区成为省委的活动中心区域。

为加强对皖浙赣边各游击区的统一领导,打破敌人的残酷“围剿”,省委派人寻找分散在各地的红军游击队。刘毓标率领独立团向泾县、宣城、浙西游击,寻找各自为战的红军游击队,恢复地方党的组织和工作。与此同时,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因遭敌人的“清剿”,也相继撤离了各自的根据地,并积极寻找省委。1936 年2 月至4 月间,各游击区领导人和游击队先后来到鄣公山与省委汇合。从此,鄣公山根据地成为皖浙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心。

鄣公山会议与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鄣公山会师,是促进皖浙赣游击区斗争形势好转的重要契机。由于有擅长游击战的皖南独立团为支柱,加之省委的直接领导,鄣公山游击区得到了迅猛发展。仅半年时间,到1936年春就发展到皖浙赣边区10余个县的广大地区。

1936 年4 月,闽浙赣省委扩大会议在鄣公山村的须弥庵召开。会议制定了广泛深入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政策,恢复健全了省委并设立了所辖的特委机构。会议制定的总方针是:积极发展党的秘密组织,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巩固和扩大以鄣公山为中心的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会议决定以游击斗争为中心,加强党的领导,推行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领导一体化的重要原则。鉴于省委领导重心已转移到皖浙赣边区,会议决定将闽浙赣省委更名为皖浙赣省委,并组建直属省委领导的红军皖浙赣独立团。会议选举关英、余金德、滕国荣、刘毓标、邵长河、王丰庆、李步新、江天辉、赵礼生等为省委委员。关英任书记,刘毓标任组织部长,滕国荣任宣传部长。会议还决定将皖浙赣边游击区划分为赣东北、皖赣、上浙皖、开婺休(后改为浙皖)、下浙皖5 块,分设5 个特委。各游击区设军分区和独立营或游击大队。为了利用敌人矛盾,减少敌对面,会议对斗争策略作了调整:变消灭土豪劣绅为以罚款为主,变格杀保甲长为争取利用,允许他们做“白皮红心”的两面人。

鄣公山会议是皖浙赣边游击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实现了皖浙赣省委的统一领导。这次会议制定的斗争方针和策略,为以鄣公山为中心的皖浙赣边游击区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党的建设、武装斗争、文化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由于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种政策的转变,加之红军独立团和各地红军游击队在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更重要的是紧紧依靠广大群众,使游击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省委所在地鄣公山,更是成为红旗不倒的坚强堡垒。

皖浙赣独立团为巩固扩大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鄣公山会议之后,成立了以皖南独立团为基础编成的皖浙赣独立团。团长熊刚、政治委员由刘毓标兼任,全团800余人。独立团根据皖浙赣省委的指示,开展游击活动,箝制打击敌人,扩大红军影响,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并随时随地做好群众工作。

皖浙赣独立团贯彻省委指示,广泛开展根据地外线的游击战争。战术上采取奇袭、奔袭、伏击和速决的办法,创造了许多适合皖浙赣边区特点的新战法,如“打回马枪”“八字形”“六字形”“电光形”“长蛇形”“分进合击”“以拖对追”“分散对集中”“集中对分散”“牵着敌人鼻子打圈”等,打了许多胜仗。1936 年秋冬,独立团先后攻克浙江开化、昌化县城,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信心,震慑了敌人。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数次攻克县城是不多见的。连战皆胜,声威大振,游击区青年踊跃参加红军,1937年初独立团发展到1200余人。

皖浙赣独立团和红军游击队认真执行鄣公山会议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团结和争取更多群众支持游击战争。为分化敌人,变格杀土豪、保甲长的惩治政策为向土豪筹款,争取保甲长;建立“白皮红心”的群众武装,名义上是国民党壮丁队,实际上是红军游击队耳目。虽然国民党四处设碉筑堡,各村有保安队或壮丁队,但皖浙赣省委和红军游击队却活动自如。

皖浙赣独立团和红军游击队的胜利,推动了皖浙赣边各级党组织迅速发展,根据地范围迅速扩大。到1936年底,皖浙赣省委的组织系统分支多、散布广、数量大,下辖5 个特委、30 多个县委(中心县委)或直属区委(特支),游击区扩大到43 个县,面积约7 万平方公里,红军游击队也发展到30 余支,共3000 余人。以鄣公山为中心的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实现了鄣公山会议决策,充分体现了皖浙赣省委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扩大了党组织,壮大了红军游击队力量,给游击区军民以极大的鼓舞。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创建和发展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是刘毓标革命生涯中最艰难也是最辉煌的时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坚定沉着,机智果敢,坚贞不屈,百折不挠地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猜你喜欢
公山独立团游击战争
清晏皖公山
木公山之恋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
畅游赵公山
川中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储层特征研究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叶挺独立团”跨海征琼崖——忆海南岛战役中的第127师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
叶挺独立团内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