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互联网+”新路径*

2023-12-10 22:10李壮汪旭苗海青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铜陵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0期
关键词:互联网+文创博物馆

李壮 汪旭 苗海青(.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铜陵学院)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随之形成的创意经济开始兴起,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和经济性文化产业出现明显融合之势,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则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产业与经济性文化产业的完美融合点,给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模式以及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一、“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主流,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以及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打破了博物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等的状态。博物馆与消费者之间有了更直接的沟通途径,消费者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渠道,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博物馆实体商店,后来崛起的线上专卖店、第三方电商等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更注重体验和多元化,消费者占据了文创产品的使用权,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对博物馆文创产品提出了更多的诉求。

因此,博物馆在开发文创产品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消费群体的需求,尊重消费者的话语权,从以产品为导向转换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一)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信息共享

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角度而言,“互联网+”实现了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信息共享化。博物馆文化资源以信息数据的形式流通,不再受限于时空。由于信息在使用过程中能产生递增性收益,因此,当博物馆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处于流动或被分享的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增值,且伴随着流动范围扩大、分享人数的增加,其所产生的价值也会随之递增。“互联网+”的存在,降低了收集和处理博物馆文创产品相关信息的成本,加速实现了博物馆信息化,同时也能有效接收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为消费者间接参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提供窗口。

在“互联网+”平台中,博物馆文化资源信息与数据通过全网流通的方式,让博物馆产业链上的相关组织、部门都能通过共享信息协同发展,以便于全面把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时监管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以此提升文创产品的开发效率与开发质量。

实现博物馆文化信息的流动需要博物馆、消费者及文创产品都处于“互联网+”的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让文创产品信息与博物馆文化产生关联,加之文化信息的调用与挖掘,将博物馆文化信息贯穿至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亦可通过互联网接收各类消费者需求信息及反馈意见,以此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速度与效率,充分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为消费者提供个性文创产品设计服务。

(二)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连接与融合

“互联网+”是互联网形态持续升级的产物,其定义是将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相加起来,但其中并不是只包含二者,还囊括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市场、人类生活、经济等传统领域。在互联网释放信息产生数据流动的同时,互联网将与多个传统企业产生连接与融合,进而创造出信息共享的共同体。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连接性与融合性,通过资源与数据的流通,促进产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其应用在博物馆文创产业上表现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连接与融合,以及博物馆内部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流与协作。如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的“数字故宫”,就是博物馆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互联网+”的融合作用,不仅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也能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环节的生态化协作,将大大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效率。如果将互联网比喻成熔炉,博物馆文创产业链中的开发、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等其他环节,都会在此不断融合、再造,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生态化构建

生态系统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及非生物物质能量等,具体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某个空间内,在环境与生物循环后演变而成的系统。若将其代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系统中,可将博物馆比喻为文创产品的生产者,而购买文创产品的人群即为消费者。另外,非生物物质可能看似和系统毫无关联,却以信息流的方式存在于文创产品开发的各个辅助环节。从本质上讲,博物馆文创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使文创产品开发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其关键因素是被称为非物质的互联网信息流,其具有不限时间地点且随时可获取消费者以及市场信息的优势,博物馆生产者在分析信息数据之后,可掌握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并生产出迎合大众审美观且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此不仅可吸引到大批消费者,生产者也随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获得超额利润,另外,博物馆所获取的利润,又作用于文创产品开发系统的升级,进而构建出生态化的博物馆文创开发模式,实现生态共赢。

二、“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趋势

“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创新思想,也是过去从未出现的新业态。这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变革指的是通过互联网整合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将其应用到传统领域中,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最终创造出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形势。我国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开发趋势。

(一)共享文物创意资源

博物馆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馆藏文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借助于“互联网+”推进博物馆文物大数据库的建立。故宫博物院重视对“互联网+”及新媒介的应用,建立了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不仅扩大了其自身的宣传力度,而且实现了博物馆文物创意资源的信息共享。博物馆在开发相关博物馆文创产品之初,可调阅文物大数据库中的文物资源信息,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而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向其他传统产业输出优势功能,使得互联网的优势得以运用到传统产业生产、营销、经营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在博物馆经营阶段,由于知识产权自身的垄断性与博物馆的公共性、共享性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冲突,很容易由于知识产权而引起纠纷。在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维持自身的发展,必须对经营模式作出创新,可利用网络渠道分享文物资源信息,以此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并驱其前往博物馆参观,从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体验性设计

从20 世纪初期开始,具有现代意义的设计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20 世纪30 年代的功能性设计、20 世纪50 年代的亲人性设计、20 世纪70 年代的趣味性设计、20 世纪90 年代的新奇性设计、21 世纪的人性化体验设计五个阶段。体验性设计已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新型经济形态。相比于农业经济的可加工、工业经济的实体化、服务经济的无形,体验经济强调的是感受和记忆。消费者正在重新审视在服务上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以便用于更加难忘的、也是更加有价值地提供物——体验。

在消费产生的过程中,不仅强调的是需要性的满足,还需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体验。体验所涉及的感官越多,越能留下难忘的记忆。博物馆文创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承载物,可利用自身的可塑性,并结合环境、服务、展览等要素融入体验性设计,使消费者能够“置身”于文物背后的场景中,从而与文创产品产生深度共鸣,最终产生消费行为,更能唤起消费者深层次的文化归属感和情感记忆。

(三)结合新技术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及运营中被广泛应用。借助“互联网+”博物馆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喜好,探索网络传播的新样式,开发以虚拟文创产品为主适用于互联网传播的新产品类型,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这种变化凸显了“互联网+”的本质——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这种业务模式可以随时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传播渠道更具丰富,信息传播更为高效,借助于此优势可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宣传力度,增强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网络虚拟技术的成熟,打破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传统开发模式,丰富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形式,同时也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通过运用VR技术或三维全景虚拟技术,可还原文物的真实场景,并且参观者可以在观展过程中与文物进行互动,全方位、立体化的沉浸式体验能让观众了解欣赏到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良好的观赏体验。

三、开展跨领域合作

“互联网+”利用其自身的交叉性和整合性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的跨时空交流与合作,也为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和跨界提供了重要保障。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市场的开拓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细分化的趋势,产品的单一性已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许多传统都面临着生产模式老化、消费者大量流失等问题。利用互联网思维探寻全新的生产模式,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交流,才能得以稳定持续的发展。博物馆可通过与其他领域融合连接的方式来迎合市场发展节奏。跨领域合作的本质在于采取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进行升级,进而提升其市场价值与品牌影响力,使博物馆在建立跨领域合作关系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合作共赢。

四、“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新方法

“互联网+”的成熟,拓宽了文创产品开发的创意渠道,且搭建了一个网络创意平台,趣味创意如雨后春笋般在网络上涌现。如何利用网络创意平台收集灵感数据,并将创意付诸产品实践的创新设计方法显得尤为关键。

(一)凝聚多方创意,引导众创设计

如今,人们的消费需求愈发丰富,当设计者长时间无法设计出颇具新意的文创产品,博物馆文创市场将会被廉价生产的低趣味、无实用的文创产品充斥,在产生公众审美疲劳的同时,也阻碍了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因此,设计者需改变传统观点,引入优秀的新人才和利用互联网收集大众的创意思维。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的同时,又能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带来符合客户需求的创意。例如,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微创设计活动,加之各类官方媒体的推广,在大众的分享互动之下实现信息交流传播。该方式不仅可以征集趣味设计,还能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帮助。

设计文创产品时将设计理念与大众想法相结合,可令文创产品的创新活力大增。博物馆可以选择通过合法授权等方式共享馆藏资料,将博物馆沉睡的IP再现于大众视野,吸引大众参与到文化创意过程,汇聚大众创意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为了保证产品开发质量,博物馆应开放稳定且长期的端口,为使用者与产品设计提供一个长期有效的交流平台。

(二)融入高新科技,丰富产品内容

在数字技术发达的当下,传统文创产品虽兼具美观性、文化性等特征,但单一的内容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加之大部分文创产品以商业性为目标,忽略了文创的内容,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附加值无法体现。若要解决产品创意不足的问题,可巧用高新科技,将人文色彩与产品的深层内涵融入文创产品中。借助虚拟图像技术与移动设备的配合,展示出立体的设计形式与多元化的产品内容,实现由二维向三维的升级,将作品的形式美感体现出来。增加文创产品的互动性、体验性,为文创产品带来全新的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创企业的任务不仅是传承文化,更需要对其进行创新,给予文创产品二次生命。在设计文创产品时,应将产品的文化属性充分体现出来,实现以产品交流情感、传播文化的目标,需要以创新的设计手法,让文创产品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具有实际意义。

简而言之,设计文创产品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需融入现实科技,将作品的科技感与现代感体现出来,进而提升产品的多重实际作用。

(三)深化资源整合,实现合作共赢

在互联网技术盛行的当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有了多元化选择。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未知的挑战。如何协调“互联网+”与文创产品间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成为文创产品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面对日趋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博物馆应当借助新媒体拓宽视野,尝试跨界合作,方可紧跟互联网发展节奏。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与多个传统领域高度契合,博物馆也可借此契机,通过手机移动端传播博物馆文化信息。文化资源与移动媒体的结合不仅可提高资源分配率,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作用,还能通过消费者接收分享信息的举动传播博物馆文化知识。另外,资源整合模式还可强加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以此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博物馆及馆内的文创产品。

互联网经济的到来颠覆了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传统企业也尝试通过转型适应市场发展。文创产业的开放性特征,成为其跨界发展的优势,若能基于互联网进行跨界合作,其发展模式将得到升级,还能与其他行业互赢互利。但跨界合作时应根据文创产业的特点进行资源整合,使文创产品更贴切现实生活。

(四)关注客户需求,实现个性设计

传统文创产品对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与情感互动的考究有所欠缺,未基于使用体验拟定设计思路,导致消费者无法通过产品的使用体会到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文化。“互联网+”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拓宽了开发者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可实时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加之体验式的设计手法,可拉近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产生关联,产品的文化与情感通过交互形式传递给使用者,开辟文创开发的新路径,进而发挥文创产品的价值。该目标的实现应充分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在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抓住使用者的痛点与痒点,将其体现于文创作品中,方可将体验型产品的优势展示出来。

此外,通过细分客户群体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于设计阶段找寻出产品的差异性特征,设计出富有个性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消费行为都随着互联网便捷的通信方式、发达的连接能力以及庞大的信息流悄然改变。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崛起推动了产业的变革与调整,新生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产物与传统产业产生融合,一次次的突破与创新促使产业发生转型升级。企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依附的经济市场也都发生巨变,各种互联网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冲击。因此,为了增强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推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互联网+”共享文物创意资源、结合新技术、开展跨领域合作已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新趋势。而有效地探测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把握市场的快速发展方向,引导“众创”设计以汇聚创意灵感,并融入新科技、深化资源整合,以实现产业间的合作共赢,成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设计新路径。

猜你喜欢
互联网+文创博物馆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博物馆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露天博物馆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