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弘扬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12-12 01:01刘金帅孟子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6期
关键词:沧州大运河红色

刘金帅,孟子煊

(1.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2.河北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

2023 年5 月11 日,在全党汇聚合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到沧州市考察调研,沧州儿女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将凝聚成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的磅礴伟力,助力沧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是沧州市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沧州地方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刻领悟大运河红色文化的育人机能,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的红色“根基”。

1 沧州大运河及其红色文化

沧州地区作为我党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可分为冀中和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战略位置十分险要。沧州大运河历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隋朝基本建成,其全长约215 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流于吴桥县,流出于青县,汇入天津界,贯穿流经沧州市境内全域。加之,贺龙和肖华领导的两大八路军主力汇聚沧州地区大运河河畔,带领着沧州地区人民谱写着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史。沧州大运河养育了两岸人民,同时,也孕育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被沧州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目前,学术界关于沧州段大运河红色文化的研究尚无明确界定,但是都认可其本身蕴含的红色精神力量与新时代下党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是指在沧州大运河地区革命建设形成和流传下来的精神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既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得马克思主义的浸润,又立足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具有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科学理论根脉,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创造形成的具有大运河特色的先进文化。

2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沧州段大运河红色文化研究综述

高质量发展是指事物发展由一个阶段向另外一个阶段跃升的时期,既保留了事物原有的内容,又增加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目前学术界关于沧州段大运河红色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沧州大运河文化、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等。

2.1 对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

如马文宇、张艳霞、贾启红等在《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研究》中认为 “沧州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虽地处贫瘠的盐碱地渤海湾畔,但是依靠着京杭大运河的地理优势,勤劳勇敢的沧州人自力更生,形成了坚毅果敢、吃苦耐劳的大运河文化精神。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正处于亟待改革的关键期,而大运河文化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有着非常珍贵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学习价值”[2]。

2.2 对物质形态结构研究

如刘宝锁、郝放等在《沧州段大运河文化研究略论》中认为就大运河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基本有5 个方面:一是大运河河道本体,包括河床、河岸及河堤;二是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包括桥、闸、堤、坝、码头、减河等;三是大运河附属遗存,包括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古遗址、碑刻、窑址、原生态景观及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四是大运河相关遗存,包括历史街区、沿岸村镇、工业遗产等;五是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沧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8 项,省级非遗项目124项,市级非遗项目347 项,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 名,省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 名,市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7 名。按其专业特征和技艺形态分为八类,即沧州武术、沧州杂技、沧州音律、沧州影戏活动、沧州技艺、沧州民俗、沧州饮食和沧州医药等[3]。

3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3.1 是新时代人民群众提高思想觉悟的红色 “载体”

当前,“两大变局”深刻调整,国际国内局势错综复杂,社会主义思潮呈现多元化格局。从国内方面,社会主义大市场格局正在建立,高质量发展在稳步推进,社会结构多元,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诉求。从国际方面,国际社会各种思潮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沧州大运河文化带为依托,深挖沧州地域特色文化,弘扬运河红色文化;以孟村回族自治县津南革命纪念馆、献县马本斋纪念馆为基地,展现运河河畔英雄先烈们的先进事迹,以此加强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心,摒弃旧的思想观念,打破原有思维定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从而增强修养,实现大运河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3.2 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红色 “旗帜”

思政课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必修课程,应注重把握其性质、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以积极教育视角,对学生进行科学、动态分类,个性引导,注重育人价值的全面性和深入性。”[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社会中出现的 “新矛盾”给思政课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大运河红色文化也积淀着大运河沿岸人民的红色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是坚定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思政课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主动融入大运河红色文化,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回应新的实践需要,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3 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红色 “根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人民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体现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6]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肯定,是更加基础和广泛的自信。大运河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弘扬,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红色根基。近代以来,大运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历经千百年时间的积淀,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孕育着沧州大运河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团结精神,这些精神和红色文化终究汇聚成沧州地区党组织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精神动力。总之,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继续弘扬大运河红色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4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弘扬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的创新路径

4.1 构建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高校实践教学机制

大运河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呈现出独具沧州地方特色的文化结构和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育人体系时,需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寻求融入实践教育新视角。通过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能充分并深刻地发掘其与实践教学结合切入点,实现高质量互融互通。”[7]一方面,高校要拓宽大运河红色文化育人途径,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成效。其一是注重“软环境”与 “硬环境”的相融合创建,发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例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大运河沿岸英雄人物事迹专栏,在学生集聚的重点区域展览他们的先进事迹,建造校园红色文化广场,将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之中。其二是丰富实践教育活动。如播放电影,开展有关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的演讲、征文、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或者邀请社会相关知名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专家来校讲座。三是组建大运河红色文化教育社团。通过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党章相关知识演讲、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目标。另一方面,高校要牢记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育形式,激发大运河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拓宽言语信息表达方式。要立足大运河沿岸地域特点,结合高校自身专业优势与人才培养目标,从线上与线下、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等全方位融入大运河文化精神,不断丰富学生对大运河红色文化的体验感,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真正使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帮助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在 “两个大变局”的文化激荡的大潮中勇毅前行。因此,应重视大运河红色文化为契机,加强大运河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的力度,从而使新时代青年感悟大运河红色文化的永恒的鱼水之情和浩然正气。

4.2 构建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传播视角

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是信息传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当前大运河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传播方式单一、体系化缺失、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可采取“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评价指标构建。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定性评价是一种描述性评价法,而定量评价是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分析”[8]。借助红色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进行归纳与整理,以此探索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的全媒体、网络传播视角。一方面,全媒体传播是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沧州作为冀中党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其党组织依靠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平原游击战争,确定了“两面政策”,为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注入永恒的红色基因。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传播沧州市大运河沿岸的红色文化的人物、文物、故事,让更多人观看、互动、感受。利用人与人直接相互传播交流的快捷性,去传承、弘扬、理解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从而滋润沧州城市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网络传播是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网络传播以其速度快、范围广、效率高的特点影响着红色文化资源的主动转化,也改变着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以大运河红色文化为主题,将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沧州地区特色的实践育人成果,如以沧州市博物馆为基地,以全媒体传播技术为媒介,把革命人物先进事迹、声音、视频等有机结合,开发大运河红色文化系列文创产品。总之,主动适应信息传播的特点,不断赋予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构建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传播视角。

4.3 构建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协同传承机制

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红色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在 “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理念指引下,大运河沿岸重现杨柳夹岸、野旷天低的诗情画意,处处展现着沧州大运河 “百科全书”式的红色文化内涵。但是,其红色文化传承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应从顶层设计和基层社会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入手创新沧州大运河红色文化协同传承机制。“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现状,科学制定保护计划,加强统筹规划,实施分类保护和空间优化,推进成片优化提升。继续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完善革命文物名录,制订红色革命遗址修缮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一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程。统筹使用各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加大革命旧址、遗址、纪念设施保护修缮力度。”[9]一方面,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虽然沧州市已成立大运河文化节管理办公室等机构,但是在机构协调、联动灵活性上尚有改进之处,要成立市级、县级、乡级、村级等四级联动保护与研究机构,科学设计,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探索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发挥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做好实践探索工作。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优势,要统筹大运河及周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体系。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大运河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出“大运河节假日旅游攻略”和沿河红色观光游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如今,沧州这段红色历史已被记载到书中,被雕刻在烈士陵园、胜利公园、马本斋纪念馆、捷地炮楼、东光抗日民主政府等遗址中,激励着一代代勤劳、勇敢、创新的沧州人。”[10]比如,邀请优秀舞蹈编导创作红色歌曲进行 “大运河”非遗红色项目收集、展示和宣传。

5 结束语

百年沧州大运河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表明,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与大运河蕴含的红色文化底蕴密不可分。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把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重拾、擦亮、串联,保护、挖掘和阐释丰富的大运河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推动其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打造燕赵文化新高地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沧州大运河红色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红色是什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红色在哪里?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追忆红色浪漫
放歌大运河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