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究

2023-12-14 13:30赵馨怡
广东蚕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文长沙县特色

祝 鑫 胡 佳 赵馨怡

长沙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究

祝鑫胡佳赵馨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长沙县在发展农文旅融合方面有着许多优势,工业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长沙县农文旅融合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如农文旅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地域特色和创新能力不足、旅游宣传效果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等。文章提出长沙县可以从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围绕定位,塑造特色品牌形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宣传营销路径等方面推动农文旅融合经济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长沙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后,党中央再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系统全面部署“三农”工作。推动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文旅融合是农业、文化和旅游3个产业相互融合渗透,最终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的过程[1],它以农业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桥梁,以旅游业为载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条“以农助旅、以旅促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长沙县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

1.1 工业文化资源特色鲜明

长沙县又名“星沙”,工业基础雄厚,已建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享有“湖南工业看长沙,长沙工业看星沙”的美誉,县域内有世界500强企业30余家,工业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县内建有远大科技园、中南源品干细胞科技园、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等工业旅游基地,其中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近年来,长沙县政府也在大力挖掘工业旅游文化资源,探索成立工业旅游联盟,持续打造工业旅游、创意体验、科普研学等文旅融合产品。长沙县已经建立了8个市级以上的工业示范单点,其中省级示范单位6个,初步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品质优良,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工业旅游产品系统。

1.2 农业资源得天独厚

长沙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60 d,年平均日照1 510.9 h,域内雨水充足,年均降水量1 472.9 mm,土层较厚,土质良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近年来,长沙县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打破了水稻“一业独大”的局面,在南面形成了以花卉为主的百里花卉走廊,目前,已培育花卉产业园近3 000亩;在北面形成了以茶叶为主的百里茶叶走廊,金井绿茶香高、味醇、色绿、形美,素有美誉。2015年起,长沙县因地制宜,打造金井茶叶的金字招牌,加大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力度,用于茶叶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推广[3]。2022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0.68万亩,茶及相关产业综合产值达48亿元。中部是以新鲜蔬菜和水果为主的产业园区。当前,长沙县农业已经形成了花卉、茶叶、新鲜时蔬、水果等产品的新产业格局。

1.3 旅游市场需求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旅游的需求逐渐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各种旅游服务体系也日趋完善,年旅游人数逐年上升。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2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3年发展预测》,202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5.3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2.04万亿元,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21年,长沙县入县旅游人数2 101万人次,同比增长16.7%;旅游综合收入197.62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在全省靠前。

2 长沙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短板

2.1 农文旅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

目前,长沙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工业资源、特色产品等优质资源还未充分得到利用,已开发的景区景点仍停留在原始旅游模式上,还没有形成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完整旅游产业链[4]。“旅游+”产业融合层次较低,要素跨界融合能力不强,旅游新业态严重缺位,没有把养生、休闲、饮食、工艺、探险等要素融入景区开发中来。能够让游客参与的项目较少,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需求,造成游客的旅游体验感降低。如湘绣、湖南皮影戏、长沙绿茶制作技艺、剪纸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途径,未能和旅游深度融合,造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旅游消费贡献率低。

2.2 农文旅融合地域特色和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长沙县农文旅业态总体创新能力还不强,农文旅融合特色创意项目开发滞后,各个景点重复建设严重,个性化资源不突出,虽有景点,但无亮点。没有可以直接反映长沙县乡村农业文化的高水平创意项目,不能充分体现长沙县独有的地域特色;在区域内缺少具有创新性的产业和产品,难以满足新时期游客对旅游产品高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缺乏对优质资源的包装与转化,没有把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特色小吃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成一张响亮的旅游名片。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是民俗风情的缩影,更是长沙县向外界推介自己的一扇窗口。另外,县域已有的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低端化问题,制作不够精细,缺乏独创性和特色[5]。旅游商品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缺少著名品牌,也未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网上销售平台,市场推广落后,制约着全县总体的旅游收入增长。

2.3 旅游宣传效果不高

长沙县自然风景秀丽,工业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宣传不够,少有使人印象深刻的旅游品牌。例如相较于浏阳市的浏阳大围山、望城区的铜官窑古镇等周边景点,长沙县的同类景点福林影珠山和榔梨古镇的广告宣传并不多。这反映了长沙县旅游宣传效果不高,原因主要有广告投放不准确,营销手段没有新意,财政投入不够等。

2.4 专业人才匮乏

农文旅融合发展涉及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市场营销、品牌打造、规划设计等多项内容,相应的也需要规划、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农文旅融合发展起步较晚,相关专业型人才和旅游业实际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文旅融合项目缺乏个性特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具体到长沙县,受旅游环境、人才成长空间等制约,可以从事农文旅融合的旅游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目前旅游人才仍集中在传统旅游行业,但其对农文旅融合的研究不足,很难做好农文旅融合项目的规划、管理及营销工作。

3 长沙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化途径

3.1 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

长沙县各个区域和景点应结合自身优势,立足现有资源,量身打造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品”和“一景一品”。长沙县北面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例如影珠山发展森林公园旅游;松雅湖湿地发展旅游观光;金井镇可以打造以绿茶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做活茶产业文章;路口镇可以深挖温泉资源,发展康养旅融合产业,打造麻林温泉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长沙县南部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可以发展工业旅游、科技旅游,将众多新兴要素融入农文旅融合发展之中,打造工业观光、创意体验、科普研学等工旅融合产品,让游客更切实地感受长沙县的工业文化魅力。此外,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发展文化旅游,例如,田汉村可以充分挖掘田汉戏剧艺术文化,重点突出田汉作词的国歌之绝唱,着力打造“田汉戏剧艺术文化园”国家文化公园。

3.2 围绕定位,塑造特色品牌形象

农文旅融合战略定位是关键,品牌形象是灵魂。当前长沙县旅游发展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和周边的望城、宁乡、浏阳旅游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重合,长沙县有些地方旅游品牌建设还与周边地区存在不少差距。因此,长沙县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精品旅游品牌,增强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长沙县发展农文旅融合应该有清晰的战略定位,进而区别于周边地区,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

长沙县应积极塑造属于自身的品牌形象。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根据本地区特色资源打造符合自身的品牌形象,如赣州的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三亚的天涯芳草、海角明珠,曲阜的孔子故里、东方圣城。具体而言,长沙县可以围绕自身定位从人文、区位、产业等方面塑造自身品牌形象,积极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旅游口号、吉祥物、形象标识等品牌要素,全面体现“湖湘文化融合之都、山水田园休闲胜地、中部临空会展名城”的整体形象[6]。各乡镇也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整体旅游形象口号,可以借鉴果园镇的“田汉故里,红色果园”,建立起全县、镇域整体形象品牌体系。

3.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长沙县要扎实做好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制定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建立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3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管理体系。由相关部门主导,依托地方高校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为农文旅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企业要不断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各方面技能知识的培训,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全面的旅游人才发展计划,从外聘请知名企业的旅游服务管理专家带领从业队伍的成长,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素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3.4 创新宣传营销路径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长沙县在进行农文旅项目营销宣传时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可以借助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工具进行宣传推广,结合长沙县农文旅融合定位,借助大数据精准选择可能的入县旅游人群,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开发。线下可以通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农旅融合活动、旅游大会等,以景区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游客,提升长沙县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

4 结语

农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城市消费需求热点所在。本文以长沙县为例,阐述了长沙县发展农文旅融合的优势、短板、发展途径。但农文旅融合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关部门、投资人、经营者及农民形成合力,找准正确的发展模式和途径,打造区域农文旅融合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力量。

[1]常新锋,张雨祥.农旅融合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3):310-319.

[2]滕思怡,屈正林.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以海宁梁家墩景区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2):141-143.

[3]胡云铃,张旭.长沙绿茶:湘茶产业的“明珠”[J].湖南农业,2022,(4):39.

[4]张焕勇.乡村振兴背景下宾阳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J].旅游纵览,2022,(13):192-196

[5]李沁颖,曹艺.云南省会泽县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究[J].广东蚕业,2023,57(2):144-146.

[6]刘盼.长沙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20.

10.3969/j.issn.2095-1205.2023.09.41

F323;F592

A

2095-1205(2023)09-133-03

祝鑫(1998—),男,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涉农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农文长沙县特色
长沙县湘龙幼儿园
特色种植促增收
产学研离距离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
——来自蜜梨之乡的科技小院
浅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中医的特色
中方向越南移交“红通”毒枭
完美的特色党建
明代《松江府志》所见农文的整理与考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长沙县主种的茶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