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和现实意义

2023-12-15 08:11唐国兰
南方论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国式共同富裕

唐国兰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道路的选择关乎事业的成败,党在百年奋斗探索中熔铸和发展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相结合进程中的实践硕果,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具有重要科学性和显著革命性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基本原则,又给这些理论填充了新的实践色彩,并将其有机嵌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生动实践中,发展出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为旨趣的全方位、各领域统筹协同的复合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历史生动实践中孕育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全新样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之基、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本,在“两个结合”中熔铸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秉持谋求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和实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正确理念,始终奉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着眼于世界整体形势,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遵循人类社会演变的一般性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依照,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指导药方和中国参考方案。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历程,就是“两个结合”不断得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实践史,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是这部实践史大树上一支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枝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独立自主选择符合我国具体实际、适应我国发展节奏的现代化来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普世价值的“话语陷阱”,开辟了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完全不同的新型现代化路径,开启了一幅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新序幕。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着力于中国基层民生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并发展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富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现代化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始终将全体人民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远远超过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任务,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统筹文明整合,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依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探索既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本身实际,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性思维逻辑和制度性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版图。

(一)开辟了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完全不同的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不仅“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2]而且也在一定层面上弱化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现代化发展建设的政治话语引导和发展模式引领,革新了蕴含中国智慧、具有中国色彩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新形态,开辟了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完全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不仅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板”和“套路”,克服了当代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的很多冲突弊端,同时也再次建构了现代化的世界理论模型,开启了一幅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新序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的革命性继承和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是以资本和物质为核心的单一化模式,是以掠夺资源的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以及以战争、殖民等残酷野蛮的形式扩大市场所形成的文明形态,具有明显的弊端。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则着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具体化”,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走怎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决不能照搬照抄现存理论和公式,不能仅凭想象推演出“合适”的道路,而是必须与本国的具体国情发展和社会现存现实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走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前进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取其先进经验、摒弃缺陷弊端的基础之上,又敢于打破社会主义现代化“苏联模式”的固化思想,同时始终秉持社会主义的原生本质和根本要求,不断从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探索革新,实现了现代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成功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现代化发展新篇章。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历史实践,是着眼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聚焦于民生实际,根植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的土壤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并发展出的一条集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与中国特色民生实际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二)以人民至上理念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讲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4]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与不同特征。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必须是以人民至上理念为指引、以全方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新时代新阶段达到物质与精神高度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内涵,具有社会资源整合和群众力量动员的显著优势。实现共同富裕不光是社会主义前进和强大之根本,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坚定不移、勇毅前行的伟大目标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更是强调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融入到治国理政的理念遵循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求“人民至上”的理念脉络,是中国共产党在守正创新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前提;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来广泛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普遍共识,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征途中应当将实现共同富裕归属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节点。

现代化本就源于西方国家,一些欧美的国家在其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开始走向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则强调以资本为中心,这将不可避免地把物质财富扩张的目的置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之上,会造成人成为发展手段而非发展目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目标要求背道而驰,这也是造成人的异化的主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始终将全体人民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以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革命性地突破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和剥削为逻辑的屏障。

共同富裕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新的内涵和意义,并由此明确了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现实进路。两者共同深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在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成果。因此,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历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带领人民在实现现代化征途中必须解决的理论命题和现实实践问题。

(三)“五大文明”协同发展的整体性现代化道路

从“五大建设”到“五大文明”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整体性不断完善的阶段性成果。党的十九大鲜明指出推进“五大文明”全面提升的新样态,确立了新形势下强国建设的新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贯穿于“五大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之中,“五大文明”协同推进的创想画卷在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擎画了基础的逻辑骨骼,同时也为中国探索现代化新道路的前进方向启明了一座灯塔。“五大文明”是整体协调推进,不是哪一个领域单独推进,也不是某一方向的文明侧重建构,而是将整个社会作为共同体,物质、政治、精神、文化、生态全方位的文明整合,是统筹谋划、顾全整体、放眼长远的发展变革。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统筹文明整合,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原则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探寻既遵循客观规律、符合具体国情,又体现人民至上理念的整体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现实意义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探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征程中取得了相当瞩目的胜利成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鲜明的价值坐标、科学的真理维度,爆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势能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开拓了非常广阔的未来发展远景,更为其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铸就文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秉持谋求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和实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正确理念,始终奉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着眼于世界整体形势,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遵循人类社会变革的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依照,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指导药方”和中国“续航能量”。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两个结合”的实践硕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两个结合”的创新性成果和创造性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大地闪耀的理论光芒和生动实践,是自提出之始便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客观规律和具体实际的科学的、人民的、开放的科学理论,是从伟大的奋斗历史中走来,正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理路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革新前进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创新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学界和实践领域均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转化,创造性地解读、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使其具有了新的思想形态。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美好实践愿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贤举能”“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优秀文明思想,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劲生命力,有力提振国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一定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下,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变革的主要矛盾的科学解决路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革新发展的理论之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生动力和文化底色。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厚植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样式,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独特治理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积累经验筑牢基础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探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征程中取得了相当瞩目的胜利成绩,开拓了非常广阔的发展远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生机活力。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仅应该是理论层面的“两个结合”,更应该是实践层面协同推进社会全方位建设的“两个结合”;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足,更应该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革新发展所彰显的时代特征。因此物质的发展应当与文化的发展齐头并进,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应当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相互促进,以文明整合统领一切创新创造,这两种文明协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两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理路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打牢丰厚富足的物质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创建精神文明美好家园、巩固社会稳定向好发展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安全屏障。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中国“指导药方”和“参考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秉持谋求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和实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正确理念,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与全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首要发展问题,中国积极提倡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将中国自身的发展与全世界人民的发展置于同一思想高度,绝不将中国的发展凌驾于其他国家和人民之上,绝不以损害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来达成自己的发展,中国始终奉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国家和人民协同发展,以自身的影响力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站在中国发展的时代风口,放眼世界整体局势,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依照,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参考方案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以其敏锐的时代观察力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结合中国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发展经验教训,以前瞻深刻的时代宏远眼光,为全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索引了一份中国参考方案,为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疑难杂症”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张“中国指导药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力展现了原创性与发展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前进征程,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引领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前进的全新趋势。

三、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站在我国具体民生实际的基石上、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站在现实与未来的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开创了一条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不是建立在殖民掠夺和资本扩张基础之上的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而是以非战争不冲突的和平方式寻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形态的现代化,是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体现的价值归旨和探寻的文化前景,同样蕴含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前进规律,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画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身已经蕴涵了本国踔厉奋进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双重追求,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协同并进的科学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社会美好愿景和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生动结合。中国所要追求和践行的现代化道路,将对全人类现代化事业产生深远的历史性影响,也将对全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入一剂“中国强心剂”。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既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一致向往和奋斗追求,又付诸于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探索前进征途的伟大革命实践。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国式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中国式失败